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是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陕西日报 2020-11-15

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①邓斌在任新德的大棚里询问今年的种植情况。杨晓梅摄 


②崔海涛在食用菌种植大棚内察看铺设的基料。陈志涛摄 


③赵军民在望溪村的瓜田里,脸上洋溢着喜悦。师念摄 


④张海军(左)正在地里察看芍药花开花情况。樊悦摄


⑤梁家塬村现代农业园区千亩苹果树。李宛嵘摄







编者按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一线干部的精准帮扶。自2014年以来,陕西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力量,累计向贫困地区选派驻村干部8.6万名,全省平均每年都有3万余名干部驻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不仅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者、推动者、实施者,更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陕西省各地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等,全面开展“排查政策落实,脱贫任务清零;排查存在问题,整改任务清零;排查长效机制,漏点短板清零”工作。如何确保今年剩余18.34万人按期高质量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已脱贫户不返贫?如何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政策任务落实落地?近日,记者走近了部分陕西省参与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扶贫干部刘祺的一天

“张阿姨您放心,一会儿就给您家的水管再装个阀门,以后肯定不会再漏水了!”5月28日一大早,刘祺带领维修人员来到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梁家塬村,对村里老化的自来水管道进行维修,直到下午1点,户外工程才基本结束。来不及吃午饭,他又开始挨家挨户排查试水,督促维修人员到供水有问题的村民家进行检修。刘祺是黄堡镇人民政府扶贫办主任,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沾满泥土的皮鞋……大学毕业后就在黄堡镇工作的他,已经扎根基层整整7年了。5月的关中大地,已是烈日炎炎。下午3时,离开梁家塬村,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刘祺又来到黄堡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凤凰新城小区1号楼1单元501室,这里是他帮扶的贫困户张米的家。今年65岁的张米是黄堡镇安村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6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和唯一的女儿陈银银一起生活。安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家三代住在一孔年久失修的土窑洞里,除了几亩薄田外再无其他收入,生活十分窘迫。2017年年底,张米家享受贫困户移民搬迁政策,住进了镇上11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女儿在镇幼儿园当上了生活老师,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两个小外孙女也在镇上的小学顺利入学,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自从2018年张米一家成为刘祺的帮扶对象以来,祖孙三代就成了他放心不下的牵挂。疫情期间,在入户了解情况时,刘祺发现在镇幼儿园打工的陈银银失业了,全家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于是刘祺主动提出帮助她申请公益性岗位工作,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这份工作来得太及时了!在小区附近做保洁,离家近,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我妈和孩子。这些年来我们给小刘添了太多麻烦,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 陈银银感激地说。刘祺的热心帮扶也深深打动了张米,这个从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老太太,前段时间居然拿起了针线,亲手给刘祺纳了一双绣花鞋垫。下午4点,离开了张米家,刘祺匆匆回到镇政府参加扶贫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已是下班时分。下午6点,他又开着车到梁家塬村的现代农业园区察看果树的生长情况。“4月有樱桃,5月有杏,6月是桃子,7月是苹果和葡萄,什么时候来都是满园瓜果飘香。”在基层工作的这些年,刘祺深感农村要脱贫致富,关键还是要靠产业发展。推动益民现代农业园区千亩苹果树的落地,完成1000亩有机鲜桃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打造文明塬村、孟姜塬村、周家村优质干鲜果生产专业村,壮大苹果、花椒和鲜桃3个“万亩”长期产业,推进黑池塬村千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这些年,黄堡镇每一项产业的发展,都倾注着刘祺的智慧和心血。晚上7点半,华灯初上,刘祺终于回到在城区的家,吃上了今天的第一顿饭。“能跟我们一起吃顿晚饭不容易呀,晚上11点之前回家都是稀罕事。”妻子打趣他。今年以来由于工作繁忙,刘祺经常早出晚归,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做好疫情防控,作为包村领导,他从大年初一就住到了安村,整整45天没回家。由于疫情期间村民进出不便,他就每天统计各家各户的需求,定期开车进城为大家采购各种物资,当了一个多月的“快递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刘祺的座右铭。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把双脚深深扎进了基层的泥土之中,脚步遍布黄堡镇的每一个村庄。(记者 艾永华 见习记者 李宛嵘)

扶持一人 带动一片 致富一方

生在汉中、长在汉中、工作在汉中的邓斌,对农村爱得很执着。
2008年,他参加汉中市组织的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洋县龙亭镇镇江村住了一个月。2011年,他的单位——汉中市教研室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他作为包村扶贫干部,在当时的洋县白石镇范夏村驻村,直到2015年。这一年,他的单位要选派人到洋县纸坊街办任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邓斌主动请缨。洋县是朱鹮之乡,因山而美,也因山而穷。任桃村八沟连九梁,一眼望去都是山,玉米、花生、黄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收成全看天气。2015年7月,邓斌刚来时,任桃村全村有383户1274人,其中102户312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讲政策、摸实情、察民意、跑项目、争资金……邓斌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工作。“有政策保障,当下脱贫很容易,但以后呢?”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邓斌的脑海里。“任桃村的耕地零散,集中土地发展产业的条件不成熟。所以我就想培养致富带头人,让他们带动村民发展。”5月27日,在任桃村村委会的临时住所里,邓斌告诉记者。今年40出头的任恒昌是在邓斌引导、帮扶下回村创业的第一人。邓斌初识任恒昌是在2013年年初。在范夏村扶贫的邓斌搭乘任恒昌的顺风车到洋县县城。当时任恒昌靠一辆农运车跑运输挣钱养家。两人再次见面时,邓斌就在路上拦住任恒昌说:“现在农村政策好,你要不要考虑发展一个产业?跑车不长远。”这话让任恒昌动了心。之后,邓斌又主动找了任恒昌几次,让任恒昌彻底打消了疑虑。从任恒昌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学习种养殖技术,到2016年流转土地成立恒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农牧思青”品牌,考取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对于邓斌而言,他帮助任恒昌是有所求的。“你是党员,你得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展。”邓斌向任恒昌提出了这个要求。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邓斌带着任恒昌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2017年恒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第一次给入股的32户贫困户分红,户均400元。2019年,该合作社养牛100多头,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发展种植瓜蒌、玉米等98亩,第3年向入股的贫困户分红,户均375元。另外有40多户贫困户在合作社里务工,人均每天工资80元左右。今年,邓斌给合作社争取了50万元的苏陕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任恒昌准备扩大规模,再多带几户村民一起发展。和任恒昌一样,今年56岁的村民任新德也是在邓斌的鼓励和帮扶下,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产业。“邓书记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是在2016年的一个晚上。他说你自己有技术,对市场也了解,完全可以回村自己种,顺便照顾家里。”任新德笑着说,“我当时常年在镇江村给别人管理香菇种植大棚,还不认识邓书记。”那天晚上,挂断邓斌的电话,任新德就给儿子打了电话,和儿子商量种植香菇的事。去年,任新德家的42个香菇种植大棚生产了8万多袋香菇,纯收入达到40余万元,向务工的十几个村民,累计发放工资16万余元。今年,受疫情影响,任新德家的香菇产量有所降低,但销量很不错。除了他们,还有种植了150多亩烤烟的花金诚、发展香菇种植产业的程云等都成了带领任桃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5年过去了,如今的任桃村摘掉了“穷帽子”,村容村貌换新颜,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05人脱贫退出,仅剩的7户7人也将在今年年底如期脱贫。而邓斌还谋划着,再多发展几个致富带头人,让任桃村在小康路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记者 程伟 见习记者 杨晓梅)


村里来了个好后生

“现在这十几名村民正在大棚里挖垄沟、铺基料,过几天就可以种植第一茬大球盖菇,按计划进行生产。”4月27日,在长武县巨家镇马成寺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里,第一书记崔海涛介绍。2018年12月,中国银行选派干部到咸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崔海涛踊跃报名,主动申请来到咸阳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马成寺村任第一书记。“马成寺村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7000多元,贫困户也只剩3户9人。”崔海涛说。崔海涛介绍:“中国银行将‘聚焦产业项目、聚焦民生项目、聚焦深度贫困村’作为定点扶贫的重点方向,可以说,马成寺村发展扶贫产业,有着双重聚焦的优势,我一定用好用足各项帮扶资源,帮助村内贫困群众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瞄准这一方向,2019年,他争取到中国银行无偿援建资金49.98万元,为马成寺村村集体回购设施大棚53个,加上县、乡扶贫资金援建的100余个大棚,初步建成马成寺村设施农业大棚基地。“目前,通过引进专业的种植团队,村内的食用菌和蔬菜种植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每年村合作社可获得大棚租赁收入近10万元。”崔海涛介绍,“此外,食用菌种植步骤繁多,用工需求量大,每年用工约1400人次,村民不出远门就可实现就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门路了!”食用菌种植团队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销售鲜菇,我们还打算对其进行烘干和盐渍处理,产业链延长后,效益会更好,用工量也会更大。”大棚种植产业发展的同时,崔海涛又打起了柿子的主意。马成寺村及周边村柿子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柿子树。由于不成规模,缺少加工、销售渠道,村民从没想过能靠家门口的柿子增收,长久以来任其自生自落。“马成寺村的柿子品质挺好的,就这么浪费了怪可惜的,不如先试制500公斤柿饼,再慢慢把柿子产业做大。”2019年10月,打定主意后,崔海涛立即行动,先自掏腰包,拉上驻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当春节前村民们亲口尝到用本村柿子制成的柿饼后,特别高兴,柿子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崔海涛趁热打铁,一方面从富平县引进800株柿子树苗,扩大种植规模,改善和丰富柿子品种,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企业、高校的技术人员、专家来村上指导。“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马成寺村生产的柿子更适合用于加工柿子醋,这一下就打开了我们的发展思路,把柿子产业链条给延长了。”崔海涛高兴地说。在他的策划推动下,马成寺村柿饼、柿子醋加工厂建设方案已正式获批,并成为马成寺村今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头等大事。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中国银行也为该厂批复了无偿援建资金241万元,解决了工厂建设资金的难题。“马成寺村每年能产柿子近10吨,要是能将本村和周边村子的柿子充分加工利用,就可以产生一笔可观的收益。”崔海涛盘算着,“今年10月,村上的柿子加工厂建成投产后,每年不仅可加工300吨柿饼、柿子醋,为村集体经济创造近15万元收益,为本村及周边村子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此举将打开马成寺村甚至长武县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增添扶贫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长武县柿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记者 陈志涛 见习记者 陈宏江)


张海军: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6月2日,记者来到靖边县东坑镇宋渠村了解到:这个3年前曾经产业结构单一的小山村,如今种上了牡丹、芍药,建起了高密植蚕桑养殖园,成了游客集聚的活动场地;村集体有了自己的“小金库”;村民有了可以“造血”的致富产业。全村65户205人全部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9750元到现在的11800元,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村民们说,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张海军的真心帮扶,因为他把宋渠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2017年6月,张海军被组织选派到靖边县东坑镇宋渠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宋渠村位于毛乌素沙漠与白于山区接壤地带,自然条件恶劣,2016年成了“返贫村”,是经济强县中的贫困村。其实刚来村时,村民们对张海军并不认可,说他不会真正扑下身子来干事。张海军说,他的第一步决定是扶贫先扶心。于是他每天和扶贫队队员走村入户,跟村民们敞开心扉拉家长里短,给他们鼓劲打气,帮助他们报销医疗费,宣传扶贫政策。时间长了,他们也能感觉到他是真心想来干事的。贫困户张兴礼一家4口人,老伴患有精神病,大儿子在外地打工,小儿子在念大学,家里几乎没有产业。“养猪用绳拴、圈羊扎拉门、房顶漏半天”,这一家人似乎被贫困的生活压弯了腰,失去了致富的信心。2017年年底,张海军鼓励张兴礼养羊,并通过组织为他家购买价值万元的澳大利亚萨福克种羊。通过两年发展,张兴礼家已由原来的5只羊发展到现在圈养的50只,现在养羊年收入达3万多元。脱贫后的张兴礼逢人就说:“没有张队长,哪有这么多羊。只要信心不倒,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张兴礼家的脱贫,坚定了张海军的扶贫信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孩子掉队,才能彻底挖掉“穷根”。2018年冬天,张海军了解到,该村小学因为教学条件落后,无法为路远的学生提供食宿,教学质量在全镇属于落后的学校。他得知后决定,一定要给孩子们申请建一座教学综合楼,再穷不能穷教育。经过他逐级申请,省烟草专卖局决定投资200万元,靖边县政府决定拿出配套资金243万元。很快,一座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在2019年10月建成了。学校投入使用后,张海军又对接省、市烟草专卖局给孩子们累计捐助了价值5万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160多名学生的“吃住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3年的扶贫中,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张海军充实和快乐。他和其他驻村扶贫队队员一样,为村里修路、打井、通电,建起了可以“造血”脱贫的产业,率先创造了20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使宋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张海军被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队员”、榆林市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记者 程伟 通讯员 樊悦)

让望溪村产业做大做强

初夏,蒲城县龙阳镇望溪村。田里的西瓜一个比一个圆,辣椒一天比一天大,樱桃颜色一个比一个红,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赵军民看着这些蔬果成熟上市,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赵军民是2016年11月开始驻村的,而望溪村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刚到村时,在一个月时间里,赵军民通过入户详细了解了所帮扶的73户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消费水平、劳动观念、居住条件、致贫原因,并建立台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10月,赵军民协助望溪村顺利完成村党总支选举工作,建强基层组织,配强班子队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扎实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酥梨是望溪村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但由于树体严重老化,农民管理技术跟不上现代果业发展的需要,收益较差,赵军民聘请当地技术专家,对500亩示范园进行果园改造。另外,他自己掏钱聘请技术专家对全村的果农进行酥梨冬季修剪技术培训,深入果园手把手为农民传授果园改造技术。针对望溪村产业单一情况,赵军民在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选好潜力产业,确保农民增收稳定。2017年,赵军民深入大荔县考察红、白萝卜种植情况、收益状况、发展前景等,然后自己承包7亩地,带头和几户农户试种萝卜,一举成功,当年胡萝卜亩产量达3500公斤,白萝卜亩产量8500公斤;2018年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示范种植两个新品种西瓜30余亩,并免费向村民提供50余亩的种苗;2019年种植葡萄2亩,每公斤葡萄卖到52元;2020年引进亩产量在6000公斤左右的新型辣椒,眼下即将上市。赵军民建立望溪村酥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党支部+种植大户+致富能人+贫困户”模式,利用“传帮带”作用辐射村集体农户,冬季修剪、技术管理、农药化肥的合理投资使用及病虫害的预防等由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团队统一指导,发挥合作社作用,将望溪村支柱产业酥梨做大做强,并借助包联部门蒲城县农业农村局的业务优势,打造望溪村酥梨品牌,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望溪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面对村上生产路高低不平,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实际情况,赵军民争取资金84万元修建7公里机耕生产路,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实际问题;争取10万元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落实帮扶资金5万元,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如今,望溪村不仅脱贫摘帽,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超过了1.1万元。“看到这几年村里产业遍地开花,村民收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希望望溪村越来越好!”赵军民说。(记者 师念 实习生 赵晨雪)

来源:陕西日报

往期回顾

·“陕牌”农产品飞入江苏百姓家

·听院士讲述“麦田阻击战”

监 制 | 孙文生

审 核 | 冯晓荣

责 编 | 余诚忠

编 辑 | 陈怡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