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康圆梦·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④ | 初心
编者按
人物画
“冬训”
钻机作业的轰鸣声响彻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5口大井相继喷涌出了水,“新支书”刘振喜的威望算是在村上立住了——在久居黄土高坡的村民们眼里,没有比吃水更重要的事了,也没有啥声比潺潺流水声更悦耳动听了。“新支书”其实是“老干部”。从1984年起,刘振喜就进了村委班子。2015年,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村里用两年时间建了9口水井,给家家户户装了水泵,解决了群众吃水用水的难题。地处吕梁山区西缘的郝家桥村,由前桥、侯家坪、刘家渠和庙沟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大多居住在村南北的半山坡上,呈带状分布。由于山高地薄、干旱少雨,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36户548人,贫困发生率30.7%。怎样让“老模范村”焕发出新活力?“红色基因要传承好。学习当年革命前辈的好作风,全体党员干部带好头,自身素质过硬,同时做好群众工作,村上事就好办。”刘振喜说。刘振喜找到了一个抓手——“冬训”。每年冬闲时节,村上把村民分片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大政方针,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讨论郝家桥的发展方向,人人能言、人人参与。于是,村上的一个又一个发展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村上要搞旅游,县里出钱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村民可自己改造窑洞、墙面,验收后一户最多享受补贴1.2万元。“村上自己验收?那你们干部把皮尺拉松一点,给大家都多分点。”听到这些“闲话”,刘振喜表情凝重,立马开了个会,“干部们谁在村上没个三亲六故,谁要给自己亲戚开了口子,那咱以后啥事都弄不成了。”大家听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补贴款透明公示,参与提升改造的百余户村民没有一户有意见的。村里盖新学校,要占用老党员侯志高家窑洞所在那一片地。彼时,60多岁的侯志高为了给患癌症的儿子治病,把一辈子的积蓄都“砸”到医院,还欠下很多外账。他“熬煎”了好一阵子,一狠心:“搬!盖学校是‘天大个民生工程’。”他带着老伴和患病的儿子到亲戚家借住,一住就是两年。其他的拆迁户二话不说,纷纷投亲靠友,给学校让路。2019年秋季,一所现代化的郝家桥小学建成了,娃娃再也不用去城里“赁窑”上学了。侯志高当了学校的保安,娃娃们上学放学喊他“爷爷好”“爷爷再见”,听得他又感动又高兴,“这是郝家桥的未来。我的老窑拆得值!”有人带头,就有更多人跟上来;有人吃亏,就有更多人传扬、效仿。于是,郝家桥的发展少了阻力,多了合力。2018年,郝家桥实现了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
“三变”
文化广场
来源:陕西日报
监制 | 朱 剑
审核 | 耿 薇
责编 | 韦世钰
编辑 | 陈怡文
下载群众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