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埠村脱贫欢歌奔小康之二三事

萍乡安源后埠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城中村。往前是繁华的城区,往后是日渐发展的农村,共1935户,其中农村人口1413人,350户,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0余万元。冬日的安源后埠村一片生机,20户贫困户已脱贫欢歌笑语奔小康。

“扶贫鱼”喜丰收 贫困户笑开颜

下着蒙蒙细雨的冬日上午,走进安源后埠村农场,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脱贫户廖柏萍承包的鱼塘年产草鱼、乌鱼、鲤鱼、大头鱼等约1.2万斤,这些“扶贫鱼”只喂以青草,味道鲜美,个头肥硕,现场村民抢购场面十分火爆。正在捕鱼的廖柏萍远远看到驻村第一书记陈爱华,高兴地打招呼:“陈书记,过来啦,好多鱼哦......”

▲廖柏萍正在鱼塘捕鱼

廖柏萍2014年因病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徒四壁,夫妻矛盾突出,廖柏萍一度自暴自弃。驻村第一书记陈爱华回忆,刚开始廖柏萍很抵触,上门时躲在二楼装作家里没有人。


通过村委会和陈爱华上门帮扶,落实了雨露计划、产业直补、安居扶贫等政策,廖柏萍自身也感恩奋进干劲足,帮扶落实小额免息贷款3万元承包鱼塘,每天24小时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是在农场忙活,养的鱼新鲜肥美,供不应求,家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前不久刚装修好了厨房,夫妻关系也逐渐改善。“我现在承包了鱼塘,还养了鸡鸭,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多亏了国家政策好。”廖柏萍笑着说道。

▲陈爱华来到廖柏萍的农场了解近况

真心换真情,齐心干事劲头足

“叶伯,您孩子的义务教育补助已经发放,请核实清楚。”后埠村党群服务中心扶贫专干张金英正在轻言细语地耐心为贫困户办理业务。这个姑娘,在陈爱华的支持鼓励下,从刚开始的工作没有方法,到如今举止大方、工作高效、思想上进,遇到工作忙时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不止张金英,整个后埠村每个人都埋头干事,各司其职,呈现出追赶超越的干事氛围。


刚到后埠村,陈爱华按照“强阵地、凝人心、带党员”的思路,从凝聚“两委”班子、健全组织制度入手,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提升村党组织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陈爱华说:“刚驻村时,因为对村情、政策不熟悉,只能笨鸟先飞白天上户了解贫困户情况,夜里背政策、梳理现状,大家飞速进入工作状态,三个月后就有底气有头绪了。”

▲陈爱华上户

刚开始上户,贫困户不相信,不欢迎,不热情,认为这位新来的女书记带来不了实惠。贫困户肖春生因身体原因,性格较为偏执,对陈爱华总是爱答不理,帮扶记录要一字不漏地念给他听了才肯签字。


有一次因为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提出偏出政策范畴的要求而未得到满意的答复,说话便很不友好,陈爱华和村干部柳红直接被气哭了,但还是顾忌老人家的身体,没有争辩。再困难,也要上。考虑再三,两人买了点老人家能吃的小米、红枣等食物,找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反复上门,轻言细语地耐心讲道理、讲政策,最后老人被陈爱华和柳红的诚心感动了,同意进行危房改造,改善了住房条件。再后来,只要陈爱华有几天没去,老人家都会清楚得记得,心里一直惦念着。

▲陈爱华上户

有一位贫困户老人去世前找到陈爱华希望她关照他生病的儿子。康祥华外出打工,碰巧疫情期间,没有工作,村委会和陈爱华不仅帮助他爱人找到一份临时工作维持家用,还各方衔接,帮忙筹措回程路费,康祥华的妻子亲手织了一双鞋子送给陈爱华表示感谢。


一点一滴,都是真情。一桩一件,都是为民办事。

十足精气神 全民奔小康

“况元堂98分、黎建红95分......”大家围在公示栏前你一言他一语的讨论着每个月公示的贫困户道德评议“红黑榜”。陈爱华说:“自开展扶贫扶志感恩工作以来,贫困户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很多贫困户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个个都你追我赶,谁都不想落后。现如今,20户贫困户都已脱贫,收入持续增加,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贫困户道德“红黑榜”评议

“我们一直都是铁路用水,地势较高的地方,水压就会比较低,偶尔还会出现水质泛黄的现象,水的口感也有点不一样,听说以后要换成自来水公司直接供水了,我们可高兴了。”后埠村脱贫户钟永祥高兴地说道。


后埠村康家冲、彭家冲等片区一直以来都是铁路用水,为切实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后埠村多方衔接,预备逐户接通自来水公司供水,并安装水表,更换供水后,将很大程度提升村民们的生活用水质量。


如今,提升改造后的后埠村莲花街成了村民晚饭后休闲散步必去之处;“便民服务疏导区”夜宵一条街不仅成了市民“网红”打卡点,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富了口袋;利用村部旁边空地改造为店面,盘活了集体资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河水干净了,卫生越来越整洁,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编辑:李丹

校审:杨瑞宏、刘霞

审核:龚亮保

来源:央广网

往期回顾

【要闻】习近平: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要闻】江西“十四五”怎么干?一图读懂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

【扶贫】“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揭秘江西脱贫背后的“大智慧”

【扶贫】从“洋博士”到“土专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