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朴树“少年”,不过是大多数人的意淫

2017-12-18 扒叔 整点电影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整点电影

「每 天 推 荐 一 部 好 电 影」

今天的娱乐圈有个怪象,就是快销。哪个明星或者节目一旦火了,就紧抓机会,制造一连串的爆点,直到榨干全部的盈利价值。


例子不胜枚举,不用我说你们肯定也能脑补出很多因利益而炮制的“娱乐圈大事件”。


也正因如此,一直与这圈子规则背道而驰的“少年”——朴树,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他低调的不像明星,但70后、80后、90后,几乎没人没听过他的歌。《白桦林》、《生如夏花》……都曾是文艺青年们的心头好,他的每一首歌,都唱出很多人心中的忧伤和情怀。


前几天,他翻唱《送别》泣不成声的一个小视频,被发上网后迅速扩散。网友忍不住感叹:人到中年,还活的像个少年,一定不容易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025v5fm2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于是,我去看了《大事发声》这期节目,1个半小时朴树一直在唱,没搞什么噱头、花样,顶多时不时拿起保温杯,用里面的热水润润嗓子,感谢每个人。


他把《送别》放到最后一首,他觉得有时候听悲伤的音乐也是一种享受。在唱之前,他说:有时候生活就像炼狱一样,特别难熬


关于朴树,他似乎承载了很多人对于“少年”这个词的浪漫幻想。


在电视上看到他的机会不多,但但凡有他出现,你总能看到他自带的痛苦与寂寥



也就是这种痛苦,总是让人觉得:多少年了,朴树没有变,这种痛苦跟他没有违和,甚至浪漫。


可是,看了看朴树的过往,就会发现他没法不痛苦


1999年,朴树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专辑一面世,狂销几十万张。这是他退学决定搞音乐的第五年,火的非常突然。


在短暂的狂欢和兴奋之后,很快社会各界的期待和簇拥直接把他拖垮了。这种浮躁、炒作的生活,让他的抑郁更加严重了。


他是北大院子里长大的,在北大附小当了五年班长,本应该直升北大附中,然后考上北大。


但是小升初的时候,朴树脱轨了,差0.5分没考上,这之后因为跟大院里的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差异,他开始极度自卑、敏感,也是从那时开始,朴树就抑郁了。


2000年,大火的朴树被春晚导演点名要求献唱《白桦林》。



他不喜欢春晚,也不喜欢假唱。他直接去排练大厅说“这次春晚我肯定不上了啊”。


“这几天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吗?我在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我看到的是大家削尖了脑袋往里钻,那一副副嘴脸,我操!”


经纪人直接打去电话:“你丫牛×得不行了!所有人都在为你的这个事付出,都在为你服务,你丫知道什么他妈的叫尊重吗?如果你不上春晚,公司的上上下下就是被你伤害了……把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的路都给堵死了!”


朴树哭了,第二天乖乖回去彩排。


大年三十晚上,朴树爸妈老早就搬凳子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儿子,总算等出来了。可他怎么这么……心不在焉呢?穿得邋里邋遢,表情漫不经心。



自从他火了之后,就被灌输了一种:赚钱要抓紧的观念。一年50多场巡演,做不了音乐,没有自己的生活, 他一度跟公司争执:我不爱过这种生活,挣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最绝望的时候,他曾一脚油门踩到悬崖边,差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竟然连做音乐也不爱了,只想逃避一切。


高晓松说,朴树的创造不是靠底蕴,他是在燃烧自己



所以,2003年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发行之后,朴树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五年。


这五年,人们仍然乐于赋予他各种标签。甚至有些写文章骂朴树矫情。


他看到之后就更加否定自己,讨厌自己不够强大,敏感的神经导致他很容易被舆论影响。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鲁豫有约》的采访中,鲁豫认为,朴树是个特别的存在,他身上的所有特质都被公众合理化,幻化成一种美好的气质,人们爱他的脆弱、他的干净,他的清高,以及他的孩子气。


但这些标签,统统让朴树觉得别扭。


他也是一个正常人,对名利有需求,需要得到赞美,被认可,做音乐的时候甚至暴躁、极端,生活中也不好相处。



他尤其讨厌被大众刻画成“当代雷锋”的样子。


去年,朴树复出参加了一场综艺节目,主持人问:“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朴树也不回避,直接说:“因为缺钱。”



节目还没播出呢, “朴树缺钱”再一次成了热门话题,也成了这期节目收视率的最大噱头。


而媒体在写他通稿时,总是不忘带上他曾经淡泊名利,从不为挣钱妥协,曾经借30万给认识没几天的人,结果那人跑了。还有他放弃一切带朋友看病... ...


因为这些故事,让朴树的形象更加神化了。淡薄名利、与世无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但这些定义,无疑对于敏感的朴树来说又是一层压力。


“就是因为我是一个爱端着的人,一说我更端着了,我不想(这样),而且我也不想将来大家觉得原来你他妈不是这种人。


我就觉得真犯不着,我就觉得我没那么好,然后也没那么糟,我只不过跟大家一样,经历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生而已。”


简单来讲,这只是他浪漫人格的一个体现。如果不是这样,想必我们也不会听到现在仍不过时的《那些花儿》


就像原来,他跟周迅谈恋爱的时候,大半夜给高晓松打电话,以为什么事儿呢,结果朴树说,她俩晚上打开空空的冰箱,突然发现,孤独应该是三角形的,因为它最稳定。


因此想跟高晓松探讨一下...



怪不得高晓松会说:他俩都是燃烧自己的艺术家。凑在一起,太灿烂了。


但这个浪漫的性格的反面,就是敏感、脆弱、自我、不入流。


甚至造成严重到想死的抑郁症。


当今天朴树再次回到大众视线,被问“你怎么看待“少年这个词?”时,他却说不是我过于少年,是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提前老掉了。



更多人是不自由的,他们的思想被禁锢,行为被局限,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吸收,甚至没有勇气。


这是他觉得最可怕的。



所以,很多情况下,不仅是娱乐圈,他跟生活中的大多数都背道而驰。他永远保有跟梦想死磕的少年气。物质上吃饱穿暖就可以,没啥要求,但是音乐,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他才不管是什么大现场,都必须得改。


他只是在一丝不苟的浪漫的活着,并且把这种认真写进了歌词。唱出没人敢说出口的真心话。


很喜欢高晓松的一句话:“20年人来人往,你还在,不是因为你爱这圈子,是因为这圈子爱你。既然生如夏花,就不怕秋风凛冽,竹林是为弱者备的。”



尽管朴树敏感、自卑,但在音乐这儿他从未屈服,他敢把别人不敢说的脆弱和煎熬唱给我们听,谁的人生不是想哭又想笑?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的活着?


我们都在生活里煎熬,不同的是,他将艰难的带着所有人曾有过的梦想,一直真实而浪漫的活下去。

 

         左滑 点击图片,查看 更多电影    



看完点ZAN,是个好习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