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今的中国有一个可怕的现象: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深度)

2017-12-25 精英新榜 A老兵之家A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1

去朋友公司谈事,说到团队建设,他困惑地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我有一个员工,单亲家庭,父母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里也穷,但正因为穷,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离职前,我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我知道长大成人对他是一种凌厉的痛,因为宠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2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我去一个赛艇俱乐部玩过几次,有个14岁的男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训练。训练完毕,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要去美国留学,他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练习。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父母做饭。他妈妈只会做西餐,他爸对吃没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他,我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安到他头上。

他父亲是上市公司高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怎么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吗?”

如果你身边有诚实的创业者,而不是像马爸爸一样会演讲的,你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富人都是真正苦过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3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贝克汉姆的儿子曾经去咖啡馆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4

林青霞人生最抑郁的时候,圣严法师送给她8个字: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8字方针,同样适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为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我永远记得小学5年级的某天,一贯冷傲坚强的父亲在饭桌上说:“我这辈子才华和努力都够,赚不到钱的原因是个性太强、处事不圆滑。”

后来他又多次反思这个问题,以至我大学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一直特别重视自己的情商修炼。


父亲身上贫穷的成因,在我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如果他没有坦诚面对,而是怪家庭怪社会,后代可能就会在偏执的怪圈中,变得又穷又骄傲。

家长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父母与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终究是离罗马一天天近了。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坚信父母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

最近看到太多穷人家的“富二代”,工作中畏难,自尊心超强,做不得,说不得。

教育的差异,会让贫富差异定格,甚至加剧。而这种差异,不是你上什么学校,而是你的父母能否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的处境,在反思与成长中,摸索教育的方法。



延伸阅读:

孩子的独立,就是被这些不经意的举动给毁了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出色、优秀,但是,背负着父母期望的孩子,如果没有做到你预期中的那么好,没有拿到你希望的“100分”,你会生气吗?


糕妈团队的小伙伴瓜瓜,周末就遇到这么件事,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周末带着孩子去家附近的室内游乐场玩。积木乐园里有个妈妈在陪女儿搭积木,小姑娘看起来四五岁的样子,正在搭建一个高高的建筑。每拿起一块积木放上去,她就皱着眉头思索一番。

走近一看,原来陪在一旁的妈妈拿着手机,在用手机上的城堡积木图教女儿。一旦女儿的某块积木放得不够好影响了整体的时候,妈妈就会立刻纠正。

好较真的妈妈!

看得出来,小姑娘已经有了挫败感。没过五分钟就听到她在那边咕哝:“我不想搭这个,一点都不好玩。”

妈妈劝慰:“你看这个城堡多漂亮呀!搭好了妈妈给你拍个照发到朋友圈,大家肯定都夸你很棒。”

小姑娘继续抗议:“我的小房子还没搭完,我想搭那个。”我一看地上,果然有个小房子的雏形淹没在一大堆积木里。

妈妈还是不肯放弃:“那个你都会了,现在搭城堡,完成了我带你去吃大餐。”

小姑娘不说话,听起来她们似乎达成协议了。

但突然“哗啦”一声,周围人都吓了一跳。我抬头一看,积木被小姑娘推撒了一地,她一副快哭出来的神色噘着嘴说:“不玩了,我要回家了。”

妈妈也是一脸不高兴:“你就不能挑战一下吗?一点心思也不肯花,我真要被你气死。”

孩子委屈,妈妈生气,这时候的游乐场一点都不快乐了。

咱们总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便作为旁观者,我也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孩子身上寄予一些希望,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恨不得每件事都能对孩子“有意义”、他们完成得很出色。

这么想的父母,还真不分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知识水平是高是低。

意大利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他在心理研究领域钻研了一辈子,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所得。

为了这个目标,他花了很多心思: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他特意和妻子去参观了莫扎特和达•芬奇出生时的屋子——他希望孩子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天才。

为了培养孩子,他更是不遗余力的看书研究、尝试各种“让孩子更聪明”的方法。

比如传说“新生儿体操”能刺激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他就每天坚持给孩子做。但他发现,“训练”的时候,孩子总是别过头表达自己的抗拒。但是只要孩子自发动作,他就会立刻热情起来,像在做一场自然的艺术表演。

他有点沮丧,觉得自己的“天才养成计划”失败了;但随后他又如释重负,因为经过反思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一直迷茫的自我价值问题得到了答案。

尽管皮耶罗在专业领域是个成功者,但他却常常迷茫,真正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现在活着的人,是自己,还是母亲、别人对他期望、给他重压之后他成为的那个人? 

那么,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并不需要继续这种看似“成功”、却迷茫的人生?

如果有人问我们,你想操控孩子一辈子,让他成为一个听话的提线木偶吗?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说:“当然不,我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而强大,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伟大的心理学家皮耶罗也好,平凡普通如我们的父母也罢。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成长,附加上各种各样的期望——

我们希望孩子足够特别、足够优秀;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孩子是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替代品。这种期望让我们时刻神经紧绷:“他能做到吗”、“他为什么不行”、“该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需要承受我们的梦想、为了我们的期望而活着?

也许会有人说,孩子还小,他还不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啊!我这样做是对他负责。

但如果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又能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想法?哪怕是第101次搭一间最简单的小房子。而不是按照图纸,去完成一座看上去“了不起”的高楼大厦。

小房子和豪华大厦,或许就代表着孩子和我们眼中的快乐与价值。

对于孩子来说,按自己的想法一点点把心中的房子创造出来,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他心目中最好的房子;而看着图纸把大厦“复制”出来,只是妈妈给予的任务。

皮耶罗•费鲁奇后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以最好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却教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命中痛恨这些东西。

积木其实很好玩,搭积木也很有趣。这堆积木就像孩子的人生意义,因为有无数种可能去实现,所以会充满了期待与精彩。

也许不按照图纸去搭建,孩子想搭一个小房子会经过很多次失败、会不那么完美、会需要一次次的尝试。但是,这种思考、试错、体验中的快乐,才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价值。

图纸上那样精美标准的城堡真的是最佳答案吗?如果,这堆积木就是孩子的人生,你真的愿意,他的人生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精英新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来微博互动:老兵之家心系军营,这里记录一代军人故事,需要真诚,真实感人的人物,新闻背后的故事。欢迎原创。

■ 信使君私人微信:ZhouLin7677777

■ 荐稿: Zhoulinlinwz2@163.com


编辑:李娜  美术:雷小峰  总编:周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