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浙中医大附属一院打出了一套战疫组合拳

“随着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渐趋平稳,医院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全面战胜疫情的底气。”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说,“医院在疾病‘防、治、康’全过程中,打出了一套有效的组合拳,特别是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让中医药的优势和独特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专业人员提前储备,提升救治能力

2022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先后选派有中医药救治能力的医疗队进驻上海方舱医院、西藏自治区方舱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参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工作。在实战中,医院迅速形成了浙江省中医院的救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面对可能到来的疫情救治压力,医院在人员储备方面做足了准备,从2022年6月开始,在全院就重症护理开展系列培训,先后储备了360余名重症专科护士。同时强化医疗队伍建设,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组织全院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感染病人救治指南、院感防控要求进行学习和考核,并特别注重中医药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培训,确保临床人员掌握有关技能。


中医中药提前干预,筑起战疫屏障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医药应对重大疫情的有力武器。2020年疫情暴发后,医院迅速研制出4款院内制剂,其中以预防为主要功效的清轻固本颗粒三年来累计生产了近100万包,先后在医院参与的各地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针对这次新冠病毒易感人群、普通人群和儿童,作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浙江省中医重大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又进一步研制出预防茶饮方和颗粒剂,并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配送。截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配送逾3万帖,迅速为需要的群众建立起了一道“中医药防疫屏障”。


借智名老中医团队,发挥中医药优势

随着社会面感染人数增加,医疗救治压力陡然增加。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高祥福积极组建由国医大师葛琳仪、全国名中医王坤根、陈意等领衔的名老中医顾问团,结合医院临床情况,针对这次感染后病程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研发以退热、止咳和养阴为主要作用的三款汤剂,累计配送6万余贴,受到了群众好评。

对于病情较重的住院病人,医院依托中医药专家团队,开展巡回指导和会诊,派驻专家到缺少中医背景的学科指导中医药救治工作,配备管床中医师,每日中医查房,规范化开展中医诊疗,做到“一人一策”,形成中西医优势互补、“1+1>2”的救治合力。在早期治疗及基础疾病治疗中,也坚持中西医并重,探索使用相对成熟的新治疗手段,加强基础护理和关心关爱,提升医疗救治效果。浙江省中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救治每一例重症患者,有效提升了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也降低了重症向危重症转变的概率。

运用中医药促进康复,针对病人转阴后仍有乏力、气虚等症状,医院除专门研制中药汤剂外,还完善身心调适方案和非药物疗法综合手段,加速患者功能恢复,鼓励各个科室开设与自身学科密切相关的呼吸综合门诊,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治疗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咨询和中医康复指导。医院还发布了《浙江省中医院新冠病毒感染居家自我管理指导手册》,为同行提供参考,为感染的群众居家自我管理提供指导,为应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疫情提供建议。


各条战线全面前移,守好战疫堡垒

2022年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急诊科与发热门诊迅速成为战疫“前沿阵地”,是发热患者最集中的地方,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都会在这里进行分诊、筛查、治疗、留观,病人数量多,责任重大,风险也最大。

“人在,阵地在!”在医院党委号召下,急诊科在最艰难的时候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嗓音沙哑了,也发高热了,作为科室的主心骨、领头人,张卓一说:“我本就是军人出身,这样的艰难时刻,只要自己还有力气工作,就一定要与科室同事一起并肩作战。”护士长缪红英在科室群里说:“辛苦各位被召回上班的同志及带病坚持工作的同志们,向你们致敬!”大家纷纷表示:“不要这么见外,你也一直在坚持。”

   

在第一波高峰到来前,医院扩容发热门诊,统筹全院临床排班,抽调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支援。征召令下,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保证发热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医院进一步畅通急诊、门诊收治发热病人的通道,针对卒中、胸痛等五大中心患者,需血透等特殊病人的救治,以医疗救治为第一要务,成立急诊收治专班,制定收治标准流程,确保患者全部得到及时救治。

随着感染高峰的回落,病房的压力迅速加大,在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着许多高龄或者超高龄的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其中80%都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些患者往往都有比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其中不少患有中风、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ICU主任江荣林说:“我们是时刻准备抢救病人的‘消防队’,哪里有病人出现危象,我们就要紧急抢救。”他表示,这支“消防队”的背后几乎凝聚了整个医院的力量,队伍中不仅有重症专科的医生、护士,同时也有中医的专家。

“现在我们每天抢救的病人越来越多,至少有三、四个危重病人需要插管或进行心肺复苏抢救。”雷澍是重症一区主任,他也是科室为数不多还没有阳过的医生。作为擅长危重症救治的专家,雷澍身上承担着极重的任务。“现在治疗困难也很大,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我们在,这些病人的希望就大一些。”随着重症病房的扩容,ICU护士长王兰芳将重症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分派到了新扩容的ICU病区,发挥骨干与带教作用,帮助全院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进步。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病房也是重症病人救治的主战场之一。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学术主任王真说:“病房收治的几乎都是高龄危重症患者,比如一名80多岁的老爷爷,入院诊断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特别是左肺基本已经‘白’了,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再加上高血压和痛风等基础病,恶化速度很快,仅仅几个小时,血氧饱和度就迅速下降,好在及时通过高流量呼吸机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重症二区主任吕昕表示,当前类似这样的重症患者还有不少,需要医护团队一个一个去治疗。她说:“好在不是一个科室在战斗,医院组建了重症病区支援梯队,选派了各个科室骨干医生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援,特别是中医专家的参与,为他们集中力量救治危重症提供了重要支持。”轻伤不下火线的护士长胡祝红说:“在艰难时刻,医院护理部组织有重症经验的护理人员持续支援,确保了重症救治的护理力量。”为确保救治成功率,医院成立急危重症救治专家组,建立三级响应梯队。为了确保医疗救治同质化,医院又制定中型感染者临床路径,组织专家组实地或线上会诊,指导全院各科室医生诊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且搭建双向转诊通道,将重症病区中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出到其他专科,病情危重的则及时转入到重症病区,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搭建数字化云平台,扮演线上奇兵角色

面对疫情的变化,医院迅速对互联网医院进行“改扩建”,增设新冠专栏,包括四大服务内容:在线咨询、在线复诊、中医药预防和百问百答功能。随着功能的上线,互联网医院有效满足了患者居家就诊的需求。

“为确保及时回复,医院统筹全院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安排中医内科、呼吸、感染等专家团队值守。”黄抒伟副院长表示,互联网医院可以在线答疑、复诊配药,药物直接配送到家。阳性居家医务人员迅速转战线上。据统计,最多的一天全院有400余位医务人员同时在线。从去年12月中旬医院推出线上新冠专栏服务,已累计服务2万余人次,日问诊量较以往增长了3.5倍。医院每天还安排了38个专科接受线上咨询和复诊工作,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17种慢性病近400种药物,以及全部中药饮片,可“一键续方,配送到家”。

面对当前逐步回归正常的医疗秩序,医院党委书记何强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们医院战疫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这背后是全体‘省中人’的坚守、坚持与坚定,无论是临床一线,还是行政后勤保障,所有人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省中人’如何用实际行动阐释什么是‘省中五德精神’——举医为公的担当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仁心无私的奉献精神。”何强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医院将要以百倍的奋斗姿态,以高昂的自信自强守护好群众的健康,奋力建设一流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

编辑:马思源

责编:史晓琼 周怡丹

审核:金鑫俊


往期回顾

浙中医大代表委员在省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5万多份!浙中医大范春雷教授向学校捐赠自主研发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

教师风采 | 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许妈妈”

全国首批!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入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共创一流,浙中医大诚邀全球优青加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