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浙中人|为对付棘手疾病,她决定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
发表学术论文6篇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参与编写《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西医结合指南》
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
她就是基础医学院2022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
博士研究生
宋思越
实践出真知,奋斗目标渐清晰
为尽早学习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在大二时期,宋思越就开始在医院跟诊学习,她常回忆起在针灸科和心血管内科见习的经历:早上七点三十分,医院门诊部就开始忙碌起来。当清晨的阳光洒进科室,宋思越就已经在桌前开始抄方,她认真写下每一味药,琢磨药剂用量的含义。她说:“往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领悟老师开这张药方的用意,但从中得到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却是一生至宝。”
“后来,我在医院多个科室实习期间,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许多棘手的病证,这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临床基础的决心。”宋思越说。
在诊室,宋思越遇到过很多令人欣慰的事。其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患有重度脑瘫的小女孩坚持来科室治疗,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逐渐从言语障碍到能与医护人员流畅交流,从内向呆滞变得活泼开朗,这莫大的变化让宋思越体会到中医针灸的精妙之处。
同时,在实践中宋思越也会遇到过许多棘手的病证,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治好这些棘手的病,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她与指导老师多次沟通讨论后认为,如果对一些复杂病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也许能发现更加深入的致病机制,在未来开创出一个新的临床治疗方法。这为她继续深造、深入研究埋下了种子。
迎难而上,科研成果很喜人
本科期间,宋思越对科研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与老师沟通交流中得知强直性脊柱炎(AS)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甚至会致残。对此,宋思越和团队成员以早干预早治疗为出发点,通过计算机、蓝牙等产品帮助实时监测患者前期脊椎弯曲程度,对病理性脊椎进行记忆化矫正。
通过一段时间研究,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课题——“记忆智能AS整脊仪”,同时也成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了这项实用新型专利。宋思越说:“在临床应用中,记忆智能AS整脊仪能很好地改善脊柱畸形状况,早期患者可以免受手术创伤、激素等其他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做基础研究,最终目的是希望在临床上帮助更多病患,研发出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宋思越的心声。
在研究自发高尿酸血症模型的机制时,宋思越遇到了转基因鉴定方面的难题。反复做实验、分析数据、调整参数……她说:“最简单的PCR鉴定却毫无结果,我一个人重复做了三个月,却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宋思越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每天继续重复实验几十遍,控制变量,看各种资料,询问指导老师意见,最后她找到正确方向,成功完成实验。正是基于这样的刻苦钻研,宋思越在科研路上走得坚定而踏实。
“科研无捷径,我能做的就是不逃避,步步克服困难。做研究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多问自己为什么结果出现错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一步步地去排除问题。”这是贯穿宋思越科研思维的重要逻辑。“细节决定成败,实验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每一个微小细节都决定了结果成败。”宋思越深以为然。
不断拓展,全面发展敢尝试
闲暇时间,宋思越除了到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参与一些科研竞赛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但刚开始时,由于经验不足,宋思越顿感压力很大,对于如何领导团队、着手做项目有点摸不到头脑。幸好她善于学习,与团队成员经常一起探讨项目计划、如何实施,并完善方案;也会经常查阅文献,每日进行归纳总结并认真记录笔记,最终顺利完成项目。
宋思越还经常会用计算机去做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R语言绘制科研图,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人工致误。她说:“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预测潜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精准锁定后期治疗的靶点。”
基于此,宋思越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注册一家计算机公司,为医学统计提供便利。一开始,公司由于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运营方法,常常出现意见不一致、沟通效率低、项目做起来费时费力的情况。“后来经过打磨,重建了管理部门,增强制度化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宋思越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宋思越的青春因奋斗而更加精彩。未来,她将在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突破。
来源:大学生新闻中心
文字:肖恺淇 李佳禾
编辑:陈一佳 马思源
一审: 史晓琼 周怡丹
二审:金鑫俊
终审:金聪伟
往期回顾
连续三年!这项排名浙中医大又又又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浙中医大召开2023年平安校园建设会议
浙中医大举办“书记思政课”暨《形势与政策》课全国“两会”精神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