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之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赵楠 谢文卿 孙伟
长期以来,国内港口由于缺乏综合高效的中转集拼服务,尤其在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上仍处于探索状态,致使船企、代理因无法在国内港口通过向客户提供全面的中转集拼业务来降低物流成本,而选择将中转箱量和高附加值的集拼服务移至釜山、新加坡等境外港口。
其中,国际中转集拼,即指境外货物通过近洋、远洋等国际航线运至本港,与国内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本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增值业务。
图1 港口国际中转集拼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境外货源主要是韩国、日本发往欧洲的远洋货物,混拼着上海或其他目的港的近洋货物,一同在上海港卸船,以口岸货物的监管形态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与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所承运的转关货物以及上海本地货源一起混拼成箱,再经上海港国际远洋航线运至境外港口。其中,沿海、沿江内支线货物属于口岸清关货物,仅需在上海口岸办理转关手续,沿途均处于海关监管状态;而本地货源基本都属于国内非保税货物,处于非海关监管状态,主要构成是上海市本地货物、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以公路、铁路、水路等方式集运至上海港出口的腹地货物。
一、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市场潜力
亚洲地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一直集中在釜山、香港和新加坡等业务发展成熟、口岸优势明显的国际枢纽港;而上海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地处沿海岸线中心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兼具自贸试验区等多项政策优势,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提供国际中转集拼这一综合性集拼服务,以降低国际海运综合物流成本。自2014年10月,上海港完成首票国际中转集拼货物以来,尚未规模化运作,但后续潜力仍值得期待。
上海港中转与集拼市场规模初显
目前,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量已超过全港的45%,虽与新加坡(85%)、香港(60%)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从绝对量看也已超过1600万TEU,其中国际中转量逐年递增,2014年已达到250万TEU,占全港总箱量的比重达7%。同时,过千万TEU的长江、沿海中转量也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重要的拼箱货源。此外,当前上海港年均进口分拨量接近10万TEU,每年拼箱货超过1000万立方。
表1 上海港中转业务发展情况
中转成本较新加坡港低15%
上海港作为东北亚转运欧洲港口的区位优势明显,中国内地、韩国、日本等地发往欧洲的货物如在上海港进行中转集拼,避免了绕航经停新加坡;加之上海港国际班轮航线遍及欧洲各主要港口,已成为中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面最广的港口;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到,上海港在对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国际集装箱贸易量份额最大,且与转运目的地欧洲港口的贸易份额也最高,具有承接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运量基础,利于上海港发挥规模效应。
同时,上海等国内港口作业费、仓储费以及人工劳务成本较国际港口都有一定优势。据已在上海港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的企业负责人预计,上海自贸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成熟后,较在新加坡港进行中转集拼可节约中转业务成本15%、缩短物流作业时间20%,经营利润十分可期。
表2 2014中国沿海各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份额
海关监管模式提供新便利
2014年7月,海关完成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方案的制定,实行开放式管理,即在海关“先入区、后报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简化进出境备案申报项目(由传统一般贸易进口通关审10位HS编码,减少为仅审前4-6位国际通用编码,对申报货物信息的要求大幅下降),实施“分批进出、集中申报”和账册管理制度,有效避免了货物滞留监管区外,同时缩短了开箱、理货等物流作业时间。
此外,2014年11月,《上海海关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公告》正式发布,不仅明确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适用对象与具体申请流程,还对监管及仓储条件作了要求,使此项业务更趋实际。而在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中,提及要进一步拓展试点范围,优化运作环境,实现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运作,对下阶段上海海关探索实施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舱单申报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表3 上海海关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公告要点
二、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症结所在
在自贸区政策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已成功试水,但目前碍于通关、运输等原因致使业务总成本偏高,在理顺和解决相关问题前,仍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条件。
空间分离增加转运成本
目前,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在空间布局上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集拼货源的进出分别集中在两大港区;二是进出口港区与集拼作业区分离;因而导致集拼货物需要在两港区之间,以及港区与海关监管区之间进行来回调运,增加转运时间与成本。
首先,在港区功能定位上,外高桥港区以发展近洋航线为主,配以少量远洋航线;洋山深水港区则以远洋航线为主,配以少量近洋航线(缺支线泊位);在此意义上,国际中转集拼的境外集拼货源主要运至外高桥港区,而完成集拼后离境则多通过洋山深水港区(图2)。因此,国际中转需通过“穿梭巴士”在洋山深水港区和外高桥港区之间进行转驳,一则增加了两次装卸和转驳成本(150-200元);二则驳运时间上至少需要30小时以上(承诺44小时内),成为明显制约。
此外,作为区内集拼货源的支线货物,被支线船公司额外要求收取高额的内支线船舶卸船费和远洋船舶装船费(均为550元/标箱),相对于作业流程完全一致的整箱中转货物,单箱成本增加近千元。
图2 上海外高桥港区、洋山港区及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位置示意图
其次,港区与集拼作业区分离,主要体现在港区土地资源宝贵,仅用作快速周转的短期堆存,海关监管的“集拼仓库”只得设置于洋山保税港区陆域范围内(或外高桥保税区)。因此,集拼货物除了需由外高桥港区通过穿梭巴士短驳至洋山深水港区外,还面临港区与集拼作业区之间的陆运驳运费用。
区港一体化监管尚未落实
目前,洋山保税港区与口岸的监管方式分离,对于口岸货物(港区货物)只要进出口报关两个环节,而对于保税区内的保税货物则涉及:进境备案、进口报关(另附一票形式出境备案);出口报关(另附一票形式进境备案)、出境备案等通关环节,区内企业每增加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报关及打单费。在普通出口拼箱货物监管方式中(不入特殊监管区,类似口岸货物进出),每票拼箱货物的报关打单费以及人工和管理等成本为250元,如果进入海关监管区采用保税货物监管方式,则在上述基础上需另加一次进境备案的报关打单费以及人工和管理等成本250元,如果一个出口集装箱由数十票货物拼成,则该模式下将净增加报关成本3000余元,且在区内从事国际中转集拼的企业不仅需使用口岸的进出口货物监管系统,还要使用保税港区的货物进出口海关监管系统。
同时,由于集拼货物的多样性(国际中转、转关保税货物、本地保税货物、本地入区非保货物),加之拼箱随机性较大,往往在货物送达港区前会频繁出现调换货物的现象,而非保货物进入洋山保税港区拼箱,需要企业提前2-3天准备好所有货物报关报检信息。一旦货物信息临时变更,会对进境备案、出境备案、出口报关等报关程序产生较大连锁反应,使得报关时间和货币成本增加。
图3 海关监管作业流程图
三、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发展之策
拓展港口国际中转集拼功能,既有利于提升港口货源凝聚力,也有助于扩展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物流增值业务,加快城市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进而推动城市总部经济和国际采购分拨中心建设。而当前,上海港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不畅,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运输装卸和报关成本过高,直接导致经营企业利润下滑,据试点企业估算现阶段1个国际中转拼箱成本在6000元以上。鉴于此,有必要针对时下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创新海关监管思路
虽然,进境备案与出境备案作为海关总署加强对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的必要手段,但由于手续繁琐,打单和人工成本与进出口报关无异,也成为了经营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为提升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活力,海关一则可通过凭舱单信息办理进境备案等方式简化手续,或增加每张报关单商品数量、允许企业自行安排报关单打印以降低成本;二则可进一步探索在洋山和外高桥港区内直接设立国际中转集拼中心,融合进出口报关与进出境备案手续,辅以“经认证经营者”等风险管理方法,以口岸货物的监管方式进行监管,直接减少关务环节,提升港口自由度。
发挥政策协同优势
目前,上海港已试点“启运港退税”、“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等政策,这对于进一步发挥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优势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业务层面看,沿海捎带货物已在启运港办理了口岸清关,不同于传统沿海内支线运输,且配合“启运港退税”政策,沿海捎带货物更应享有国际中转货物地位,海关应更加积极地采用国际货物中转和集拼的监管模式,以推动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发展。同时,“启运港退税”和“沿海捎带”政策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中“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港口亟需扩展,同时尽可能地放宽运输企业、船舶和航线规定等方面限制,且税务处理上建议遵循货物在启运港装船出运即可为申请人办理出口退税,而不必等获取中转港海关EDI进行核销。
搭建信息平台重塑业务流程
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涉及多种货物监管形态,且拆拼箱货物选择性较大,因此单纯靠一家或几家企业人工筛选凑箱,仅适合发展初期的探索,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借助于能处理海量信息且高效、精准的信息技术。当前,国际中转与集拼业务发展较好的新加坡港,不仅在港口设施和物流设备等硬件上投入大量资金,还不断优化信息服务系统,其所采用的全范围B2B海运信息管理系统,POPTNETR可为9200多用户提供服务,年处理交易能力达2亿多票,48小时内可完成200多艘船舶的国际中转业务的匹对、配载和装卸任务,这对于集拼的货源整合、流程监管和成本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探索逆向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目前,洋山深水港区出口货值占总量的7成以上,到港空箱情况较为普遍,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内进口需求正逐渐增强,利用洋山深水港的航线优势和集拼网络布局探索对进口至洋山保税港区的货物进行二次集拼,再分拨至国内地区、沿江沿海口岸乃至周边国家的逆向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将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如此,将传统的多目的港订舱整合为以洋山为目的港的单次订舱、统一到港将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改变海外客户操作繁琐的局面。货物分拨后在当地海关报关既延缓了进口货物缴税的时间,减轻了资金压力,又能通过集拼降低货主运输成本,加固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网络,一举多得。
作者:赵楠 谢文卿 孙伟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港口研究室
联系电话:021-65853850*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