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伴|新生办:“大医精诚:塑造杰出医生的精髓与完善之道”

2024年5月15日,由东南大学学生处主办,四牌楼新生办承办的精品相伴活动——“大医精诚:塑造杰出医生的精髓与完善之道”在四牌楼校区梅庵书院110室举行。

此次活动特邀东南大学医学院杨毅教授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杨毅主任结合亲身经历生动阐述了三项职业素养,并鼓励大家养成优秀的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四牌楼新生办辅导员和各专业多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嘉宾介绍
杨毅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

活动介绍


“无论大家以后从事什么,都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而这些职业素养都是有一定共性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

团 | 队

“我们是社会人,做的是集体的工作而不是个人的工作,所以团队就非常重要,一定是一群人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大的成就。如果只是一群人集中在一起,只能称为团伙;而当一群人的想法集中到一起的时候,才能称作团队。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个人想成功也不能脱离团队。而团队的领导者则要能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去带动每个人的成功。团队方向的选择离不开核心灵魂带头人;团队力量的延续离不开代代人的培养传承。

1988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创立。自1988年以来,在学科建设体系中,重症医学团队获得了数不胜数的荣誉,得到了从省到国家的认可。而这,正是中大重症医学优秀团队建设的成果。面对病人,他们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休息之余,他们彼此学习、共话家常。重症医学团队既有浓厚的学习风气,又有轻松和谐的氛围

除此之外,杨主任也向我们介绍了团队与外界进行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她认为,要想达成国际合作以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和国际对标,包括研究平台以及影响力等。她鼓励大家多去参加这样交流活动,不仅因为这样的交流给了我们发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激励和启发。

使|命

“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这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两个职业:一个管了后代,一个管了生命。所以我觉得我做医生和老师都很开心。”杨主任指出,重症医学应是“常常去治愈,永远在安慰”。杨主任强调,重症医学科不是太平间的前一站,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他们面对的往往是病情兼具急性与可逆性的一群病人,因此一定要尽全力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救回来。

治疗每一个病人时,杨主任都把这个病人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杨主任说道,医生和匠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匠人可以完全按照既有的传统方法完成工作,而医生则往往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中探索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法。

接着,杨主任强调了医生的重要职业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在未知的疾病和风险面前,坚决不退缩。”家国情怀在平日里似乎离我们过于遥远,但在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们用默默的坚守照亮了无边黑暗,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对祖国赤诚的爱。

在抗击疫情的三年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全国标杆,累计在外抗疫7346天。在这三年里,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医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进修医生,抑或是经过长训短训的医生,都成为了抗击疫情的关键团队成员。他们怀揣着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共筑钢铁长城。

赋 | 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杨主任指出,衡量自己既要有横向指标也要有纵向指标,而不应简单地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对于个人成长,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优秀,就足够了。杨主任进一步解释道,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我们的角色以及职责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评判标准也会更加多元。就医生而言,看病人是医生的基本职责,因此即使没有写作、发表过一篇论文,也不能将一位医生评判为“失职”。

最后,杨主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赋能”这一话题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思考。杨主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波动的能量层级,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中使我们的层级上升,保持信心和活力。进步的过程必然面临重重阻碍,但是当我保持热爱、主动做事,充分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并把计划变成行动时,不仅克服困难不在话下,我们也并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疲惫,这就像医生在抢救病人的时候全神贯注,根本不觉得累,但当他停下来休息时,反而感到很累。因此,不如就保持这份热爱,一直走在提升的路上,奔赴最好的未来

问答环节

请问在一个团队里该如何让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保持着高涨的热情?

Q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如果想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高效,就要努力发现每一个人的长处,并且根据大家不同的长处分配任务,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以团队内部的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医生和老师都是非常具有考验性的职业,请问您是如何实现这两个职业之间的平衡与转换的呢?

Q


这两个职业其实是完全可以并存的,而且有很多交集。授人以渔即是师,作为医生,当你把知识、经验等分享给实习的学生和护士等时,你就已经是一名老师了。对我而言,这两个职业几乎是重叠的,只不过是教学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而已。

手写寄语

问答环节结束后,杨主任现场为同学们手写寄语卡片,希望同学们保持优秀的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表达了她对同学们真挚的期待与祝福。

学生感悟

孙|铭|阳

杨毅教授的相伴现身说法,用重症医学的事实经验指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之一,建设自己的思想一直在路上,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过去所不能完成的跨越。其二,无论是大学期间的学习还是课余时间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亦或是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一个人的优秀只能是小事上的成功,想要获得大成就一定是一个团队的携手并进。杨教授向我们介绍她的团队成员的荣誉和事迹时,她的眼睛亮闪闪的,充满自豪与骄傲,足以感受到作为团队的中流砥柱,教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便不是一位医学生,我也对大医精诚四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敬佩也心疼所有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感谢杨教授的相伴,帮助我与医学对话,更与自己对话。

谭|东|平

这次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杨主任所说的“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医生和老师。我感受到了杨主任身上至精至成的医者风范,这次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收益匪浅。在这次交流中,通过杨主任鲜明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团队在发展的越来越好,也更加能意识到杨主任所说的团队的重要性。我也将向杨主任学习,作为一个班长的我应该承担领头人的责任,做好团队建设,让我们班以更团结友好的面貌一齐向前。

周|静|怡

在杨教授的讲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张拼起来的“全家福”。杨教授说,因为大家工作都很忙,总是凑不齐在一块儿,所以就三个三个的去拍摄,最终通过P图的方式形成了这张照片。这让我对医生的繁忙有了直观的感知,而支持他们面对忙碌仍保持激情的是对医疗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者,对一张“全家福”的渴望也让我进一步理解了杨教授一直强调的团队的重要性。

结语

本次相伴活动在杨主任的细致讲解和四牌楼新生办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相伴为起点,在轻松的互动氛围中让同学们对医护工作者的三项职业素养有了了解,也激励大家养成优秀的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收益匪浅。



来源|四牌楼新生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南学工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