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看完这部牛片,才发现将烂片和审查挂钩纯属扯淡丨毒药回顾

2017-09-04 毒药君 毒药

编者按:因为某些技术原因,之前很多精彩内容都被暂时删除。应广大毒友的要求,毒药君将陆续原文重现,还给你们惊喜or快乐。


讲个好故事,是好电影的重要标志。


有的故事复杂,有的故事简单 。


能将复杂的故事讲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了不起。


能够将简单的讲出花,引人入胜,也很了得。


今天介绍的这部电影,就将简单的故事讲出了花——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خانه ي دوست كجاست؟


好于88%剧情片,8000多人给出了8.5的评分。



烂番茄100%新鲜度,西方小伙伴也被这个东方故事折服。




这部电影是大师阿巴斯的长篇处女作。斯人已逝,经典无数,公众场合永远墨镜森严,影史地位不输黑泽明。


▲1993年,阿巴斯与黑泽明


ok,以上都是噱头,说起这部电影为何经典,徐峥一句话点破。


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大片和小片概念”时,徐峥回答:


我不分大片还是小片,在我看来只有好故事和烂故事。有烂剧本的大片,也有好故事的小片。我觉得一个小孩给同学送作业本的小故事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嗯,用“惊心动魄的小故事来形容《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最合适不过。


先来看电影的故事有多么细碎。


伊朗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里,老师检查作业时,小默罕默德没完成作业。


严厉批评他之后,老师没忘记补刀,撕碎了他的作业本。




并警告他,如若再犯,立即开除。




默罕默德伤心地哭了。




阿默德作为默罕默德的同桌,紧挨当事人,一同承受着一切。




阿默德是电影的男主,清澈眼睛中带着顺从,我们放大来看。




镜头一转,放学time,阿默德与默罕默德的休闲时光:喂毛驴。




大师就是大师,阿巴斯用一个擦裤子的镜头,不仅表现两人的友谊,也用孩子稚拙的动作表达出了心底的纯真。




阿默德还特意掀起裤脚查看小伙伴有没有受伤。




岁月静好,安之若素,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回到筒子楼家中的阿默德,尴尬了。同桌默罕默德的作业本,被自己误带回了家。




回想老师白天对同桌的恐吓:再不完成作业直接开除。阿默德有点慌:不论错误在谁,绝不能坑队友。




出来混不能不讲义气,同桌不能就这样失学,阿默德决定:




送作业本儿的故事就此开始。


事儿说小不小,说大不大。


对局外人来说,老师嘴里的开除,只是在吓唬默罕默德。


对阿默德而言,同桌的无辜失学,则是自己酿成的恶果。


在交通便利城市中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生在伊朗偏僻农村的阿默德即将面对多大的困难。




首先,距离远,且都是山路。


尽管同在一个乡镇,但家在poshteh区的同桌距离可不近,阿默德想到达目的地,不仅要徒步长途,而且必须翻山越岭。



▲熟悉阿巴斯电影的毒友都知道,

深棕蜿蜒的山路是他的标志


为了及时送达,阿默德一直用跑的。




气喘吁吁到达poshteh区,依旧是五步一坑十步一坎儿的山路。




第二,黑夜降临


故事发生在放学后,太阳落山显而易见,时间过得很快,夜幕降临。




偶尔几个趔趄,阿默德依旧没停。




阿默德心中默念三百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影片拍摄于1987年,在电影技术并不发达的伊朗

阿默德的暗中寻觅堪称夜间摄影教科书


最要命的困难,是阿默德不知道默罕默德家的确切位置。




尽管同桌身在poshteh区,但poshteh区也分很多片儿区。





阿默德不知所措。


▲这里是毒药君全片最喜爱的片段:

左手握着作业本,右手有些茫然的下垂,

身体出于不协调的急切状态


靠打听?据统计,默罕默德这个名字在伊朗的使用率为70%,比国内“张伟”重名率还要高。




得到的全是模棱两可的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阿默德有没有把作业本送到同桌手里呢?


本着对电影剧情负责的初心,毒药君这里不再剧透了。


来聊聊阿巴斯和伊朗电影。


此前,导演拍过16部长短不一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经问世,斩获了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奖。阿巴斯一跃成为大师级导演。



想知道电影的艺术成就有多高,就需要对伊朗电影有一定的认识。


伊朗人民大部分是伊斯兰教徒,宗教诫严、思想管控始终追堵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在伊朗森严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下,政治以及妇女都属于敏感话题。


就像伊朗女性始终包裹着围巾一样,伊朗电影给人的感觉:单一。




所以,我们很难把“战争”、“讽刺”、“大片”等标签与伊朗电影对应上。


拿最熟悉的《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来说,伊朗最优秀的电影,总在纠缠着儿女情长。





因此,伊朗电影胜在“真实”。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开始,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由此,伊朗儿童片开始发轫,因为不少导演发现,孩子的纯真,可以过滤每一位观众的心。


拿片中阿默德的语言、神态、奔跑的姿态来说,影片无一不在释放着“纯真”。


例如阿默德在路途中的执拗;



例如默罕默德在老师压力下的崩溃;



就连被问路的小朋友,举手投足也有对阿默德的尊重。



这些都是一颗纯真的心最正常的反应。


阿巴斯把这颗纯真的心抛诸在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后,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


与妈妈的对话,根本是自说自话。





例如在人堆儿中,大人教他浑水摸鱼。




阿巴斯用阿默德串联起了整个伊朗农村的风貌,同时,也用无形中制造的反差来暗语固有社会的种种弊端。


“反差”二字,可谓阿巴斯的拿手好戏。


《樱桃的滋味》中,开路虎的男主和整天在暴土扬尘中的工人,



《如沐爱河》中老学究和社会准失足青年。



阿巴斯执导儿童片,可以在一个人人皆能看懂的故事背后,加进他们对伊朗社会严苛现状的思索,但后者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明白。由此,一种伊朗电影独有的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影迷喜欢称为“双层模式”,而最终达到的艺术效果——于无声处听惊雷。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一个非常容易忽略的物件儿——


“门”


第一次,开头,教室的门松动。



▲开头老师通过命令学生关门,来强调一种尊卑的秩序。

有趣的是,孩子关了一下,结果没关上,

最后还是轮到老师关,或许有些东西本不该被封闭吧。


第二次,中间,修门人,极力劝将死的老头让自己给他换新门。



▲正如阿默德与母亲的对话。

即使到了成年人的世界,所谓的交流,

也是一方把观念强行输出给弱者,

修门人还是会不顾老人的诉求,执意劝说他换成铁门,

过去的美好得不到尊重


第三次,老门匠,说自己认识所有人,以自己做的门窗为荣,对换铁门很忧伤。




和其他不熟悉邻里的人物不同,老人是全片唯一一个聆听了阿默德的人。



老人和阿默德的袜子都给了特写,都破了洞,

或许意味着阿默德的未来,

虽然受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可依旧会保持着那份纯真善良。


第四次,倒数第二场戏,阿莫德写作业时门突然被风吹开。



▲门被吹开,外面狂风大作,洗干净的衣服被吹到地上,

伴随着令人惧怕的狗叫,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衣服还是脏的,同桌明天的命运未卜。


于是,这样的伊朗电影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一个好故事已经足够令其满意,而那些对影像有深层次需求的电影研究者、影评人或资深影迷则可以在表层的故事下解码,挖掘出背后暗藏着的隐喻。




其实,毒药君掰扯这么多,还是希望毒友们耐下80分钟的心,去电影中找寻遗失的美好。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阿默德的风姿——


想起夕阳下的奔跑,那是你无悔的青春




本  月  热  点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这才是真正的东方奇幻

这部法国动画就是宫崎骏的亲生父母

比日本女教师更邪恶,这片让人不寒而栗

血管快要爆炸,燃到飙泪的监狱片终于出现了

比「熔炉」还瘆人,韩剧又一次突破了尺度的极限

不靠男人!这部岛国新剧比《我的前半生》好看一万倍

日本官媒首曝731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右翼分子气炸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