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都是讲时代,《芳华》让我动容,它让我沉默丨毒药推荐

2017-12-18 毒药君 毒药


距离上次撤档风波过去了近两个月,上一周,冯小刚携《芳华》再度回归贺岁档。


截止目前,《芳华》的豆瓣评分7.9,口碑较之前有所提升。



可以看到,和多伦多的版本相比,内地版剪掉了十来分钟。虽然导演澄清是为了调整故事节奏,但看完这些删减片段的描述,我血压瞬间飙了上来……


下面是网上爆出的删减细节——


1.刘峰追猪撞倒主席像

2.集体批斗刘峰举手表决 

3.林丁丁握刘峰手的片段 

4.何小萍高原独舞片段

5.何小萍战场扒尸体堆找刘峰片段 

6.何小萍战后受表彰成为英雄片段 

7.刘峰海口生活潦倒片段 

8.刘峰何小萍车站分别独自乘车离开片段


虽然这些片段的缺失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二刷。


因为提前点映的关系,上周末,我就在自己家旁边儿的一家影院把电影票给还了。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少中老年朋友也进到影院支持这部作品


这在我这几年的观影体验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的确不容易见到大批高龄人群扎堆为一部电影打call。



可能就如冯小刚所言,不是大龄观众不进影院,而是现在的拍片,就没给大龄观众选择的余地


尽管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但不得不承认,相对冯小刚以往的电影,《芳华》带给我的感动仍旧是非常深的。


感动的地方主要来自两处,一处是刘峰与何小萍在精神病院重逢的场景。



还有一处,也是上次给大家讲我在9月冯小刚《芳华》(点击阅读原文)首映礼上被触动的一段:刘峰下海经商被人欺负,战友给他出头。


重看这一段时,我旁边儿一哥们倒抽一口凉气,我知道,他绷不住了。


的确,《芳华》是一部带有浓厚色彩的电影,不过重看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在第一次时忽略掉的问题:


这部电影的情绪实在是太满了,满到快要溢出来,满到成了我们经常说的煽情



无论是关于故事中个体遭遇的描写,还是对敏感题材的处理,冯小刚的诠释都显得太过主观。


乍一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该说的点都有,但彰显厚度的部分缺少详细交代,让电影显得不够深入和真实



虽然冯小刚这几年不断在尝试自我突破,拍东西也越来越大胆,这当然很好。


但关于配乐的部分,老实说,一如他之前的电影一般,缺少控制,以至于你能够在听到的同时就明白他的动机是什么。



情怀归情怀,作为一部缅怀历史的电影,导演当然可以有自我放飞的成分,但不能全程都在抒情。有些事儿,不可能像影片中讲的那么简单,你们都懂,我也不多展开。


对比之下,这周拿到的一部新片,看完之后我更加意识到,对于历史题材的处理,客观视角的介入是多么的重要。


《底特律》

Detroit


豆瓣上这部新片跑分7.9,烂番茄新鲜度83%。



《底特律》的导演是凭借《拆弹部队》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凯瑟琳·毕罗格


《综艺》曾如此评价《底特律》:


“它创造了一幅动荡、骚乱的美国种族全景,观众不是在看有意义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不可能的情形逼迫人们展露他们真实的样子。”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电影《底特律》聚焦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美国正处于民权运动的巅峰时期。


为了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在黑人领袖的带领下,黑人和白人的关系日趋紧张,剑拔弩张之余,美国的对越战争,让整个国家陷入内忧外乱的尴尬境地。



故事的主要地点在彼时有“汽车城”之称的美国第五大城市——底特律。作为密歇根州最大的北方城市,城里80%的人口比例为黑人。


不凑巧的是,这座城市的警察对待有色人种可不太友好,暴力执法犹如家常便饭



时间久了,当局做法当然会引发民众不满。


于是以黑人为首爆发的骚乱就此产生,且愈发失去控制。



因为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影片中提到的这场大骚乱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相关数据显示,这场暴乱曾导致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逾2000座建筑物遭受破坏。



导演毕格罗挑选了这场暴乱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能反映种族矛盾核心问题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作为故事主线。


事件发生前,底特律已经陷入暴乱。因为市政府在骚乱期间实行宵禁,导致一些无法按时回家的市民只能选择到旅店凑活一晚。



因为《底特律》采用群像式刻画,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列举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只大致说一下故事结构。


总之呢,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起始于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宵禁期间,一个闲得蛋疼的黑人哥们儿,拿玩具枪对前来平息暴乱的国民警卫队(民兵组织)开假枪,并很快引火烧身。



当时,处于全城戒严状态的底特律,为了保障基本治安,特别调来国民警卫队、州警和本地警察共同维护秩序。


敏感时期,任何挑衅行为都将被部队就地正法



经过排查,警卫队和警方很快锁定了“子弹”来源——阿尔吉尔汽车旅馆。


见自己闯下弥天大祸,这哥们儿慌不择路,结果被一个带有种族成见的警察无情射杀。



不光凶手被当场击毙,在这家旅馆入住的全部房客都被警方列为犯罪嫌疑人,并被拖到楼下进行严苛询问。


无论是被击毙的黑人伙伴还是其他无辜群众,无一幸免


被捕人群中,有为理想奋斗的青年歌手,



有刚从越南战场服役完毕的美国军人。



当然,也有被牵连的白人。



“枪手”已死,但警方执意推断凶手仍旧混在人堆之中。为了套出真相,警察用了很多违规手段进行逼供


首先,严刑拷打。



其次,利用分开问询的方式制造强杀嫌疑人的假象,以威慑另一个房间的人说出真相。



之后当发现套不出真相,又错杀人之后,尝试收买和威胁。



如果不识相,就只有被“合法射杀”的份儿——警察会在枪杀完受害者后布置现场,从而造成自己是因对方反抗从而还击的另一种假象



暴乱平息后,政府开始围绕警察在暴乱期间滥杀无辜的现象展开调查,尽管人证物证具在,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权力最终还是在白人手里。


最终,那些无端杀害黑人的真凶逃脱了法律制裁



为了烘托这个悲剧性时刻,导演在法庭审判的戏份中做了诸多铺垫,其中很明显的一点,你能感受到法院(或者说白人)对于黑人群体的漠视,导致了显而易见的不公和反抗。



在关于白人警察违规拷打嫌疑人至死的案件上,法院律师并没有针对案件本身展开问询,而是揪着黑人个体的犯罪背景不放。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出《底特律》对于种族问题的反思:


形式上的公平并不能为黑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他们在法律面前仍旧是弱势群体


除了对当时的司法体系展开批判,影片并没有仅仅站在黑人的立场去同情他们。相反,影片前半段化了大量时间去表现黑人在暴乱中的所作所为。


尽管底特律骚乱的起因是因为黑人群体不满警察违规拘捕同胞而起,但暴乱发生后,黑人却成为打砸抢的主力军。



而这,恰好给了有种族偏见的警察徇私枉法的机会


黑人在暴乱前受到的非人对待可怜吗?当然。


但当你看到他们在警察面前的嚣张表现,你还能说他们真的完全无辜吗?



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美国黑人与白人的恩怨史由来已久,长期受压迫的状态固然让黑人有理由借这次骚乱理直气壮为自己争取平权机会,但群众的失控和不理智,让他们失去了和白人对等谈判的时机。


于是最终,一场原本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因为底层黑人的冲动,演变成了震惊全国的流血冲突事件



可以看到,《底特律》不单单反映了故事中具体角色的遭遇,也反映了大时代的整体环境。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它都做了详尽刻画。不管黑人还是白人,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其中一方的善或者恶,它尽量用平实而不带情感的手摇镜头,再现了当时的混乱。


至于孰对孰错,或者两者皆有,导演把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了观众


反观《芳华》,冯小刚过于沉湎在对文工团的美好记忆中,而略过了团员欺负何小萍的刻画,以致于人们只看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渺小,但关于为何渺小的更多细节,却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表现。虽然有为了过审的考量,但就像陈冠希早先在纽约的演讲所说的那样:


电影就是电影,电影不分国界,不能因为它是中国制造,就放宽评价标准



客观而言,《芳华》能够顶住压力,用仅有的2个小时多的时间,告诉我们越南战场上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以及如实反映部队中的霸凌现象,这本身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但,正如之前所言,对时代过于主观化的描写,让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如《底特律》那样的客观视角


《芳华》有对文工团战士和解放军士兵的讴歌,但唯独缺少对人性和战场残酷的深入描写。于是,一定程度上,《芳华》变成了导演带有个人性质的缅怀,大家会因为何小萍和刘峰的经历而唏嘘,但很难从更大格局上感受到影片对一个时代的多维度反思。


尽管,我也在二刷时被感动,但理智告诉我,《底特律》才是我们需要努力追赶的方向。



P.s.


最近毒药君熬夜加班,神经愈发衰弱,夜夜失眠。辗转反侧之际,在喜马拉雅FM上点开了一部有声小说,瞬间就精神抖擞了。


它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感觉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我为了活下去,和人算,和天算,最后才发现,言天一脉的真正秘密。”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言天神算》,由大神级网文作者小浣熊创作。


小说揭开了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家族不为人知的内幕,天生一脉相承,铁口直断不畏言尽天下事;那堪三破祖训,阴差阳错险些踏入鬼门关。



想不想感受下?很简单,扫码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收听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