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条》:畅饮有多爽,泡沫破灭的那一刻就有多失落

毒药 毒药 2021-06-10


诺兰新作就像他预期的那样,目的是制造一瓶以娱乐大众为底色,让人全程嗨起来的可乐。贯穿全片的快节奏叙事、大量动作场面、凌厉的剪辑、劲爆的音效等,都是例证。然而,畅饮的过程有多爽,可乐泡破灭的那一刻就有多失落。





文、排版丨Zed

编辑丨乔乔




豆瓣7.9,这是诺兰新片《信条》首映4天后的成绩(开画8.4)。相较口碑下滑,票房第二天即被《八佰》反超,也多少反映了大家目前对待这部电影的态度。

 

有人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细品的经典;也有人认为,诺兰用一堆概念,成功浇灭了观众对电影进一步探索的热忱。曾经靠烧脑和非线性结构迷倒一大片的诺兰,在这次两极分化的声浪中似乎“翻车”了。

 

究竟是被低估的“神作”,还是诺兰从业史上最烂的作品,对《信条》的评价注定见仁见智。这次的“滑铁卢”,或许当他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讲述时,就已经成为必然。


 

是烧脑还是单纯“?”

 

“看完电影出门都倒着走”、“怀疑自己智商”、“看不懂”。周五看完午夜场后,我迫不及待打开豆瓣,好奇观众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上面这些观点是被提及最多的。和这类反馈相比,我意外发现电影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烧脑”。相反,这是一部主线非常明晰的间谍片

 

影片主要讲述特工无名(一个没有名字的主角)经受住了考验,被名为“信条”的组织(Tenet,港台翻译为“天能”)委派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任务目标是阻止俄罗斯寡头萨特企图用未来黑科技引发世界末日。为了完成任务,无名不得不经历时空逆转。

 

《信条》最令人头疼的部分在后半段。期间,主角逆时间回到过去,加上结尾那场正逆时间线交互的大战,让很多人都难以分清人物之间的关联。大家只能透过一张张同型号面罩之下的台词,大概了解故事推进到什么程度。而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劝退了部分跃跃欲试的观众。

 

这样的设计会阻碍观众理解剧情吗?并不会。因为结局是一目了然的:借助队友的配合,无名最终拯救了想保护的人,并阻止了萨特的阴谋。等到整个故事完结时,你会意识到片中提及的“熵增/减”和“祖父悖论”其实都只是诺兰服务于叙事的一个设定,它们并不会干扰你理解剧情。甚至在有关两个时空并行存在的部分场景中,诺兰为了怕观众犯迷糊,还会用红、蓝两种颜色,对正、逆两个时空加以区分。真正干扰观众理解的,其实是大家无法适应这套颠覆常规的叙事逻辑——因为的确很少看见有人这么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诺兰能够用直观的视觉方式,将其想表达的概念给呈现出来,本身就已经超过同类型的很多导演。

 


必须承认,将正反两个时空压缩到一场戏的手法是大胆而有野心的。纵览关于跨时空叙事的电影,如果推敲得不够严谨,稍有差池就会漏洞百出。这也是很多同类电影选择把落点放在爱情元素上的原因,因为好懂,能讲明白。而诺兰则依旧坚持最擅长的悬疑元素,足见他对驾驭这类题材的信心。遗憾的是,他的信心并没有传递给观众。看看影片的后续评价,很多人对于要不要懂这件事,都显得满不在乎。一定程度上,这还是和刚刚提到的呈现手法有关,因为它实在过于挑战观众的阅片量了。这也是为什么有观点认为,《信条》是一部“不尊重观众,只在乎影迷”的电影。

 

抛开花里胡哨的概念,《信条》本质就是一部“英雄救美,顺带拯救全世界”的谍战片。只不过依靠前卫而酷炫的叙事手法,成功绕晕部分缺少镜头语法训练的观众,才形成“看不懂”的错觉。加之前期大肆渲染的“比《盗梦空间》还烧脑”的营销话术,让成片面向市场后,反倒遭遇尴尬局面——看不懂的人会发现自己智商被侮辱怒打一星泄愤;看懂的人,又会嫌弃它过于套路的表里不一。

 

 

是深刻还是浅薄?

 

说到表里不一,套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祖父悖论、宿命论、以及片名的回文对称之后,《信条》留给观众的回味空间大吗?个人体验来说,真心不多。

 

看完《信条》我最大的感受是,诺兰新作就像他预期的那样,目的是制造一瓶以娱乐大众为底色,让人全程嗨起来的可乐。贯穿全片的快节奏叙事、大量动作场面、凌厉的剪辑、劲爆的音效等,都是例证。然而,畅饮的过程有多爽,可乐泡破灭的那一刻就有多失落。把上述常规商业片套路剔除干净后,《信条》的主题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让你不相信这部影片出自诺兰之手。你甚至都找不到“狙击精英犯罪”以外的话题,《信条》也压根没打算跟你探讨更复杂的内容,这也直接决定了它不太可能在影迷中获得较多好评。

 

按照故事中的逻辑,无名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打打,几乎没有时间去正面表现他对“逆转时空”的感受。反观同类题材,《前目的地》讲述的是一个人通过时空反复横跳,令自己爱上另一个时空的自己(主角是双性人),从而维系时间闭环。

 

影片为人称道的部分除了炫目的多时空穿越,另一个部分在于,它对“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了巧妙呈现:男主(伊桑·霍克 饰)穿越到其中一个时空为了阻止炸弹客制造恐怖袭击。但他发现,后者的真实身份就是老年版的自己。按照炸弹客的理论,他通过杀人阻止了更大程度的死伤(通过未来的报道提前预判,终结导致死伤的源头),男主如果选择放任不管,炸弹客将继续为非作歹。如果杀掉炸弹客,男主将无可避免地接替炸弹客的位置,只为延续闭环的合理性循环(老后被另一个自己枪杀)。

 

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中,个体意志无法超越时间悖论的结局,和《信条》中强调的“无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可谓不谋而合。但与后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前目的地》用大量前戏铺垫了这个主题,通过反复穿梭,让主角不停承受暴击的方式,让他明白无法扭转既定事实,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作品传达的无力和荒诞。这种探讨在维伦纽瓦的《降临》中也有着墨,但到了《信条》里却被一笔带过。


《前目的地》剧照



虽然《信条》主打的是逆转,并非穿越。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阐述时间,透过穿越/逆转技术找到一个能让观众共情的点才是影片赚口碑的关键。从成片来看,影片最终回落的点大而化之且了无新意,加上对人物背景的刻意规避,都让它显得冰冷,甚至有些“技术霸权主义”倾向。看完《信条》,我立马想起了《凉宫春日的消失》。片中,主角阿虚因为女主凉宫成天爱幻想,且这类幻想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而感到不满。尽管如此,找回女主的阿虚,最终还是体悟到了“向往的美好(没有女主的世界)永远无法替代乱糟糟现实”的珍贵。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主角有关“要不要活在一个没有女主的世界”的内心戏有非常饱满的刻画。大量独白戏份给作品增填人情味之余,还让人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不以时空变化而转移,是一部典型的借穿越之名表达更复杂命题的作品(而不仅仅停留在穿越这个概念)。

 

到了《信条》,所有故事情节最终都围绕“阻止世界末日”展开,角色被既定目标牵引,成为个性丢失的工具人,显得呆板而脸谱化。最明显的例子来自无名的助手尼尔。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无论是策划撞仓库还是劫持货车,甚至为无名挡枪保证时间闭环,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此重要的角色,影片有关他的身世背景却采用一种模糊而暧昧的视角进行表现,以至于观众只能从一些片段中,隐约猜测他和周边人物的关系。其中,“凯特之子”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凯特的儿子,因为长大后知道妈妈被无名救过,为了报恩才选择折返过去),即是缺乏人物塑造引来过度解读的铁证。

 


以作者立场来看,《信条》是诺兰尝试颠覆大众对间谍片既有印象的一次尝试。技术上而言,大投资带来的视听体验让影片依旧保持着电影行业里的最高水准。但高度工业化背后,诺兰此次却选择用一个相对复杂的视觉手法,去呈现一个已经被讲过无数次的东西。也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回看这部电影说不定会历久弥新,但这依旧无法阻挡我们在体验过《星际穿越》、《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的震撼后,迎接随之而来的失望。王晶说过,导演一旦上了年纪,就会陷入创作滑坡的窘境。对今年刚满五十的诺兰而言,这样的窘境但愿只是一次意外。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THE END


公众号文章推荐新规下,为了不错过更多好文,请将「毒药」设为“星标”。

文末点击【在看】,一键三联(点赞、分享、留言)。

谢谢!


扫码关注更多好文



往期精彩

逝者 | 陈木胜:天若有情人不在,男儿本色有匠心

人人都聊五条人,你听过几首五条人?

《春江水暖》:春江再美,美不过市井鱼欢

《八佰》明天上映,观影前须知这三点

掐准泪腺是一个技术活儿丨谈《漫长的告别》



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