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核心•中政参】核心素养背景下政治主观题命制的生活逻辑

2017-01-1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魅力映中原

核心素养背景下政治主观题命制的生活逻辑


苗媛丽   崔永胜   牛山坡



2016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12期


当前,教育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作为试题命制的重要导向标,核心素养立意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灵魂,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大素养的考查必然会渗透在高考试题中。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高考政治命题应遵循生活逻辑,让政治试题更接地气、更有生气。试以高考政治主观题命制为例,加以说明。


一、

用事实说话,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强调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落实到高考命题中,要求命题符合生活逻辑,拥有生活情景,富于生活韵味,传递生活哲理。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一些主观题的命制似乎仅仅是为了印证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思维生成,表面上有实现政治认同的立意,实质上是单纯地为考知识而进行的素材设置,无益于实现考试评价的价值最大化。高中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较少,加上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如果主观题一味地采用“歌功颂德”式的情景设置,忽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政治认同。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必须紧跟生活事实,用事实说话。为此,主观题命制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

不回避阴暗面,增强学生政治使命感

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治性、公开透明度也日益显现,但个别玩固不化的暗流仍然潜伏在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时而兴风作浪,影响人们的生活。主观题命制要大胆设置这类情景,在有技巧地考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使学生增强政治使命感,进而产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

不回避争议点,提升学生政治正义感

没有完美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的社会。社会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有许多阳光灿烂的内容,也有阴暗丑陋的一面,但真理只有一个。针对现实及教学中学生有疑义、有争议的地方,主观题命制要取材社会生活,借助有价值、有思维含量的情景巧妙设问,让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的、应然的结论,加深对现存社会事物的认识,澄清现实中各种争议的实质,克服认识盲区,提升政治正义感。这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


3.

不回避偏激面,实现学生政治归属感   

主观题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偏激的认识。激进的思想有时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号角,有时则会导致历史性的、不可挽回的错误。主观题担负着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任。为此,命制主观题时,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偏激思想与做法,让学生直视纷繁芜杂的现象,激发思维潜能,在思辨中明确政治归属,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实现由知识、能力测评向素养测评的评价方式转变。


二、

着眼现实冲突,弘扬理性精神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精神强调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主观题要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同时,着眼现实冲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导向,弘扬理性精神。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结合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现象,以现实中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为情景,要求学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错误言论加以批驳。正如参考答案所言:“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受错误价值观驱动,否认英雄的言论歪曲了历史,遮蔽了真相,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和弘扬正确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整个试题命制遵循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的统一,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有利于增强考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避免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张扬理性精神、弘扬正能量的试题。


当前,经济发展背后的生态破坏和道德滑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旧秩序,东西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霸权主义、影视名人光鲜艳丽背后的失德失信与思想沉沦……不一而足。主观题命制务必要挖掘生活中关乎社会正气、关乎国运兴衰、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热点和冲突点,设置情景和问题,贯彻理性精神这一素养立意,使学生更加理智、更加自主,在试题带来的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

依托现实生活,落实法治意识 

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作为核心素养的法治意识,强调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落实法治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观题命制要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用现实说“法”,引导学生实现素养提升。


1.

从生活中来,感受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之魂。主观题命制要紧扣生活中的法律事件,让学生或从正面感受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或从反面感知法治意识的迫切性。可以紧密结合学生校园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如作弊入刑、校园欺凌、社会暴力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事件等,以鲜活的情景设置,凸显学科本真,帮助学生感受并树立法治意识。


2.

到生活中去,实践法治意识   

法律的权威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法治意识也必须转化为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实际行动,涵养对法治的敬畏之心。网聊、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友等是现代学生经常从事的活动。主观题命制可以创设此类生活化的情景,有效设置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设置生活情境,实践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公民家国意识的集中表达。公共参与素养强调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观题命制可以通过创设参与经济生活(如监督企业行为)、参与社区自治(如参与居委会管理)、参与政府决策(如模拟听证会)、参与民主监督(如监督政府拆迁工作)、参与维护国家利益(如担任新闻发言人)等各种场景,营造体验机会,考查和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在2016年9月的一次月考中,笔者就某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案例命制了一道主观题。


材料  2016年4月下旬,环保部对2016第一季度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的5个主要城市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实施集中约谈。随后,5个城市中的A市铁腕治污,但是有些决策缺乏科学性。其中“一刀切”地关停大小饭店甚至馍店,导致老百姓买不到馍,吃不到早餐。一时百姓怨声载道,被关闭的符合排放标准的饭店老板更是不满,各大媒体争相报道。A市政府治污部门表示对符合标准的饭店将尽快开放。


(1)如果你是A市市民,依据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给A市市长写一封信,100字左右 。(12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评价A市政府的治污行为。(12分)


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真任务的重要性,主观题命制要寻找、获取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涵养素养。此事件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写信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唯物论知识为依托,考查学生评价政治现象的学科思维能力,同时体现公共参与、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等方面的素养要求,实现了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良性互动。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当前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思想政治主观题命制要从生活逻辑出发,实现四大核心素养的单一或互融式考查,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命题和教师自主命题的必然倾向。   

(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   苗媛丽) 

(河南省荥阳市高级中学   崔永胜)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牛山坡)

本文刊发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

下图为刊例:

  首届“中华杯”全国中学生写作大赛隆重启动

本平台大力支持原创,如您愿意把您的原创作品(体裁不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就请动动手指发来吧。请确保来稿为原创首发,不得一稿多投。如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请及时通知我们。

投稿方式:请将文稿、照片及个人简介以word形式发送至邮箱qndb8888@163.com。


每天5分钟,找回我们久违的诗意和感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编辑个人微信号:13073767302

CN论文发表:180392234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