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街巷|一岭何以镇四明

海曙发布 2019-05-03

录制:金秀丽


一岭何以镇四明

作者:汤丹文


     

镇明路以镇明岭而名。它是我们这个城市曾经的中轴线。

如今走在平坦的镇明路上,哪有岭的踪影?但上了年纪的老宁波人会告诉你,在现在的县学街到戒珠巷口之间,就是镇明岭的旧址。若仔细观察,现今镇明巷内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带的建筑地基还是比现在的镇明路路面高了一截。


“六十多年前,这里要比周围的路面要高出50多公分哪。那时候,骑自行车上镇明岭墩是要花些力气的。”家住镇明路陈家巷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这样说。另一位老人则回忆道:小时候,周围有人小囡走失,便会在镇明岭上敲着火油箱登高一呼:“小人不见了,拿出铜钿来!”


镇明岭是由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的郡守李夷庚在浚清澜池后,以池泥堆筑而成,那时岭高约5尺。在李夷庚的眼里,这事关城市的风水。因为他认为镇明岭“下有石脉,自锡山来……以其土益岭卑薄,壮县内案山之势”。

      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这是古时中国人理想的居住景观模式。镇明岭位于宁波城市中轴线的中心,正对着鼓楼和遍布衙署的子城,从而成为风水理想之地。

      元代诗人袁菊村的一首诗是这样吟咏镇明岭的: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自天成。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这首诗可以看出,镇明岭虽不高,但其雄镇四明的城市标志意义不言而喻。早在李夷皮以土培岭之时,镇明岭上面就建造了佛亭,而后成为镇明庵,为“圆通道场”。明代嘉靖年间,镇明岭上又建起了正学祠,祭祀宋代宁波正学四先生。清代嘉庆年间岭上建镇明岭庙,祭祀的是宁波下属六县的城隍之神。到了近代,镇明岭这个风水宝地还是成了宁波闻人金庭荪(老百姓称之为“金牙齿阿三”)的豪宅所在地。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历经风霜,保存仍为完好。



      镇明岭是如何渐渐消失的?


自然是因为城市中有这样“岭”的阻断毕竟不便通行,于是“渐削”几成平地了。曾经在市政公司工作、在镇明路紫薇巷住了60余年的陈梅年则回忆道,镇明岭的大修大约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变得平整,看不出山岭的模样了。而镇明岭的完全消失,则是在1997年的月湖(镇明路)大规模改造中。

      2006年12月,镇明巷口的镇明岭庙重修完成,似乎想唤起宁波人对镇明路前世曾有“一道岭”的记忆。但它现在也只有马头山墙让后人喟叹世事沧桑!


旧时的宁波城水网密布,是个真正的水城。现在的镇明路曾经有一条同样南北向的河道附势而行, 它也是月湖东部的界河,连着宁波南城的水门——长春门。 平桥头、湖桥头、仓桥头这三个以桥命名的地名沿袭了下来,成为镇明路的三个地标。

过去的镇明路并不像现在那样一街通衛,而是由三个桥头为分割点的多段街道组成,而河道交叉穿行其中。到了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鄞县县长陈宝麟为了改善城市面貌,着手改造城市河浜与道路,镇明路的小河被填平后,才慢慢现出镇明路的雏形。


平桥头就在现在的镇明路与迎凤街口。由于临近月湖,紧靠内城,也就是宁波的行政中心,这里也成为宋代官衙“度水增减,以为启闭(碶闸)”的水文观测点了。如今,此地路面以下还有一石亭翼然而立,人称水则亭;亭中有碑,通称“平字碑”,榜书镌刻“平”字于石上。南宋州官吴潜颁布政令,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之出没,为启闭潴泄之标准。这是月湖边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了。



平桥头由于在子城根下,达官贵人、巨贾富商自然聚居于当时城市里的这块“CBD”。现在镇明路上高丽使馆遗址这一带历史的变迁,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示,这里曾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门面”和“客厅”。



高丽使馆建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它是那时江南唯一一所高丽使馆,不仅要安顿使者的食宿,更是储藏货物的栈房。据记载,它的建立者是北宋明州人楼异。他在任随州知州时向皇帝建言:在宁波设来远局,建高丽使行馆,以供高丽使者每年来宋贸易之用。在建议得到宋徽宗采纳后,他便改任明州知州操办此事。



当时,高丽和日本进贡的船舶至明州定海(今镇海)口,即由中国官府封舱经甬江,驶人三江口,由市舶司验货纳税后,再由水路入月湖,抵高丽使馆。高丽使馆附近的银台第就是曾经的维舟埠,也就是停泊船只的码头,当时是宁波最大的内河码头。

使者们的船只北入余姚江,经曹娥江、钱塘江达杭州,再经运河抵开封,在明代还可至北京。宋,明朝廷收到贡品后,则予大量赏赐。高丽使馆显然担负着中韩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重任。


平桥头最繁华的时代应是南宋,因为在高丽使馆的原址上曾建有“一门四宰相”的史氏家族史浩的府第——寿乐府。

宋李宗时的宰相史浩曾在其《鄮峰真隐漫录》卷四十二《迎奉城隍并惠济王祝文》中,称其府第所在地“昔为驿亭,以舍使星,既遭兵火,酒垆是名”。

在高丽使馆为兵火所焚后,南宋初年,这里成了“酒垆”,这也得到了历史资料的确认。据载,郡酒务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迁于“子城南平桥下街西高丽行衙”。“酒垆”或者说是“郡酒务”实际上是当时公营的酿酒作坊和专卖机构。据说一种叫“双鱼”的酒,是当时的名酒。前几年,这里的地下还曾出土过不少被人们称作“韩瓶”的酒瓶。


如今,高丽使馆遗址附近还有一个叫宝奎巷的巷子,所谓“宝奎”,是指皇帝的御书。史浩是历经高宗、孝宗、光宗的三朝元老,这三位皇帝都赐以亲笔御书予以嘉勉。当然,他要在府第造一座有气魄的楼阁来供奉、 保管这些天子的真迹,于是有了“宝奎阁”。后来,物是人非,府第不在,人们把宝奎阁当作祭祀当方土地神的地方了,这里也称作宝奎庙了。

在宝奎庙的南首,现在月湖东岸的镇明路广济街口,则是大方岳第。它是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之故居,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原第宅附近建有坊,即称“大方岳第”,又称“张方岳第”。


▲旧时镇明路三支街口(《宁波旧影》)

湖桥头位于现在镇明路的中段,即现在的柳汀街与镇明路口。曾经有一个民间传说让镇明路(岭)的名声远播海外。宁波文化人曹厚德和杨古城对这则“牡丹灯笼”的传说有过较为详细的考证和描述。据说古时一位乔姓书生就居住在镇明岭下,被提着牡丹灯笼走过的漂亮女鬼色诱,最后枉死在湖心寺内。他们说,这个鬼怪神异故事在日本、韩国的流传如同我们的梁祝故事在国内的知名度。故事的发生地“湖心寺”、“镇明岭”在日本几近家喻户晓。


镇明路上有许多庙,除了曾有的镇明岭庙,现在镇明路、三支街附近的七枚将军庙,是旧时穷人躲债的庙宇。随着月湖改造,其踪迹难寻,但它的半截牌坊被拆迁到现在的月岛,静静地立在那里。据说,另外半截还埋在三支街地下。而苍桥头附近的一座大庙里,供奉的却是一个姓鲍的县吏, 生前他含冤而上吊,死后却在灾害来临时显灵,替百姓纾难解祸,因此被百姓奉为神明。所以,这个庙又被称作“灵应庙”。


湖桥头也曾是月湖的商贸中心,这里是曾经的“湖市”,也就是湖边买卖土特产的农贸市场。在月湖改造前,这里丁字形路口旁还有个菜市场。每天天还没亮,就有大批菜农挑着新鲜采摘的蔬菜赶来摆摊。一年四季,天天人声鼎沸。


如果说高丽使馆遗址代表者中外贸易在镇明路上的履迹深深,那么湖桥头的”湖市”,同样也构成了月湖商贸文化的源流。


文章来源:《甬城街巷》

微信责编:邬盈蓓 排版:陈雅琪

更多关注


小编带你游家乡!万象海曙,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爱上我?

拍快闪、布花卉……祝福祖国母亲繁荣富强!

国庆,海曙文化礼堂成节日“能量场”!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