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曙88岁老人回忆“战地记者”经历:写报道时遭4架敌机扫射

海曙发布 2019-05-02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很多职业来说,这是一块禁地。然而,这块禁地并没有被记者这个职业遗漏。

在11月8日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海曙区南门街道迎春社区,见到了88岁高龄的王爝老先生,听他讲述50多年前的“战地记者”生涯。


“在朝鲜,纵横千百里的运输战线上,日日夜夜有我们志愿军运输部队的健儿们在那里奋战着……”这是王爝195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新闻报道,被刊登在《人民广场》报刊上。


这张泛黄的旧报纸,记录着王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段难忘经历。

1950年,年仅20岁的王爝作为一名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由于本身爱好写作,又在部队内部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一入朝鲜,他便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军后勤部,搞军运工作并任战地记者参与战场报道。


运输的时候翻过车、遭流弹袭击、冒着炮弹冲破封锁线、同时被四架敌机扫射……在后方运输线上,王爝曾经历四次命悬一线的时刻,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战乱地区,只要出门就有生命危险。”这句话并不夸张,王爝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驻地,我在外面写报道,遭遇4架敌机集中扫射。我拼命跑,最后躲在一个斜坡上的树根后面,才捡回一条命。”王爝说,“幸好敌机只是路过,看到志愿军顺便扫射一下,没再回来。我回过神来,才感到子弹打起的泥沙溅到脸上很疼。”


王爝告诉记者,运送物资一般安排在晚上,不仅路况差,还要躲避敌人,汽车的大灯是万万不能开的,只能依靠月光缓慢前行,运送一次要花上一整晚的时间。


“说不恐惧那是假的,但任务是第一位的,而且经历一次,胆子就会大一点。”王爝认为,最值得敬佩的是来自上海的汽车运输工人,他们不是军人,但一样冒着牺牲的危险,穿梭在后方运输线上,为前方提供弹药和粮食保障。


在朝鲜战争的两年时间里,王爝和其他战地记者一样,没有枪,没有炮,只有手中的纸、笔,依然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生死勇猛冲上前线。


他曾在美军空袭前几个小时探访前线阵地,曾在兵临城下时记录士兵的决心,曾因年轻战士牺牲而流下眼泪,也曾给水深火热中的平民送上微薄的帮助。

这些亲身经历被他写成上百篇新闻报道,分别刊登在《前锋报》《上海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日报》《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上。

说起这段难忘的岁月,王老非常感慨:“在朝鲜战场上受到过严酷的考验,这种经历是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像的。我很感谢这段经历,它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也让我的青春变得立体,更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安乐日子。”


记者:朱燕君 通讯员:王谢雪

综合:甬派

微信责编:邬盈蓓 排版:陈佳清

更多关注


海曙将有大变化!“城市双修”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出炉

明年亮相,海曙高桥将添一座商业综合体

注意!铁路宁波站开启“刷脸”进站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