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街巷|迎凤传说堪称奇

海曙发布 2019-05-07

录制:金秀丽


迎凤传说堪称奇

作者:张落雁



迎凤街东起解放南路,西至偃月街,中与镇明路相交。全长420米,宽3~4米,混凝土路面。《鄞县通志》载:“迎凤街,旧名迎凤桥、醋务桥。”乾隆、光绪《鄞县志》称千风坊西横街。

一看到“迎凤街”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联想,是不是这里曾吸引凤凰落脚呢?



据《宁波府简要志》和《鄞县志》记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皇后病重,太医无策,皇帝向全国发出诏告:特求天下名医到国都汴梁诊治。皇榜贴到明州,大家议论纷纷。这时,一位银须飘胸的老人缓缓推开众人,轻轻揭下皇榜。

这位老人60多岁,叫臧中立,江苏人,年轻时到甬城定居,是四明一带名医。他住在明州南湖之畔,每天医治数十人,手到病除,诊治如神,病人个个钦佩。这次他揭了皇榜,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布衣麻履随禁卫军进入后宫。


朱徽宗赵佶此时才21岁,即位不过三年就逢皇后得此大病,心急如焚。臧中立诊毕,开出药方说:“服药后,病人能够睡眠,便可治愈,到半夜必思粥食。”果然皇后服药后安稳入睡,到后半夜吃了一碗稀粥,清晨便能坐立,调养十多天后康复了。皇帝龙颜大悦,要留臧中立在太医院中,被婉言谢绝,坚持要回明州。皇帝同意他的要求,并下诏给明州官员,为臧中立在明州南湖复修屋舍,建立牌坊,永彰后世。这座牌坊被命名为“迎凤坊”,这条街由此便叫迎凤街。

又光绪《鄞县志》载:“医士臧中立愈徽宗后病,赐宅南湖,诏后大书一‘允'字,势若凤尾,时称‘凤诏’,故名。”


“文革”时,迎凤街曾改称迎新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原名。街两侧多为居民住宅。西端,有明代大理正卿徐时进开凿之方井。中段有明万历间建筑的大夫第(又称大范家),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迎凤街不长,似乎一口气就能跑个来回。来到迎凤街中段的路口,一群老人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晒太阳,天南地北地聊着天。时间的脚步在他们身上似乎走得很慢很缓。一路走去,一侧店铺林立,有图片社、糕饼店、电玩店、文房四宝店,也有卖服装丝巾的。店铺虽小,却有着浓浓的市井气,想来也有不错的生意。随意进了几家店,边逛边打听。老板、店员大都热情随和,一说起这迎凤街的历史与故事,便滔滔不绝。走出小店,一看手表,竟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而另一侧,则让我们有时空倒转的感觉,每走一步,就是一处历史遗存。且不说服装博物馆,原来就是保存下来的宝奎巷旧宅;往前走几步,是银台第官宅博物馆,宅子里清清静静的,转了几转,便让人走进了历史;再几步,冷不防又冒出一块须弥座的碑,上面的铭刻清清楚楚地写着“宋都酒务遗址”.....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慕的感觉,一页又一页的历史如此高密度地挨在一起,显得深邃而厚重。

宋都酒务遗址是迎凤街上的一处古迹,始建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务内有藏春园、庆丰楼等建筑。宋代规定东、南、西三京官造酿酒之曲,各州城内置务酿酒。县镇乡闾允许民酿,主要实行政府专卖制度,为重要财政来源。至宝庆三年(1227),下属各县有酒坊,鄞县29所,奉化25所,象山5所。清全祖望《湖语》云:“月湖北有酿泉,其甘如蜜,当时酒务于此焉。”宋代明州所产双鱼酒曾做贡酒。南宋初年,将酒务改为通判南厅,元代改置录事司,明洪武元年(1368)鄞县县衙搬到了这里,明代中期,又改为税课司。


迎凤街西端有一口古井,称作方井,由明代大理寺正卿徐时进捐款开凿。据《敬止录》转引徐时进《鸠兹集》称,万历三十五年(1607)宁波大旱,井水亦涸,“ 郡东北陬半壁皆就汲绠,担道相属,无宁宵昧”。可见这口井水源甚好,不虞枯竭。这口井至今仍保存着。

迎凤街133号为清代官宅银台第。月湖十洲自古以来为官宦学士首选的居住、讲学之地。位于偃月堤边的银台第,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童槐之子童华以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童宅又被视为“帝师故居”。

银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现中轴线上有门厅、大厅、正楼、后堂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厢房、书楼,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规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宁波城区内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


文章来源:《甬城街巷》

微信责编:邬盈蓓 排版:陈佳清

更多关注


一图带你了解前三季度海曙“六争攻坚”看点!

留住那抹乡愁!海曙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个性

致广大市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公开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