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街巷|随沙散落的街道

海曙发布 2019-05-07

录制:金秀丽


随沙散落的街道

作者:叶向群



一座城市若有生命, 它不知该经历多少回的浴火重生。今天的风景建立在昨日的废墟上,明日的车轮又将碾碎今日的种种。如此循环递进,层层累积,方彰显文明的进度和历史的厚度。


街巷与河道一样,是城市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建筑、街坊里巷的发展,就是一座城市的嬗变史。今天, 我们且将目光投向“大沙泥街”——这条宁波最为古老的街道,看它如何由沙而来,又随沙散去。



 老一辈的宁波人,说起大沙泥街,总是津津乐道于街名的由来。普遍的说法是:唐朝建造天封塔时,堆沙泥于两旁,故名。古时造塔,工程艰巨,采用泥沙层层堆积,输送砖石直到塔顶。塔成,再将泥沙撤除,散铺于附近空地。大沙泥街以及比邻的小沙泥街,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这一说法并无史书可稽,因此只是一种合理猜想。但毋庸置疑的是,依托天封塔的大沙泥街,称得上宁波最古老的街道。追溯历史,天封塔比宁波老城区也就是最早的明州城的建立,还要早120多年!


   

 公元738年,是值得宁波人铭记的一个年份。是年,明州建立。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明州移州治到三江口,筑子城(内城、州衙)。今天的鼓楼是当时子城的南城门旧址,这是移治后的最早建筑。在明州未立前,宁波有两大地标性建筑,一个是天封塔,另一个是704年建于城东南隅的开元寺,可惜目前已废。


▲公元821年宁波城地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天封塔一直是三江口的标志。 唐以来,明州港崛起并成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外国使节、留学生与商贾由明州港入口岸,经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直达京都。地处奉化江西岸的天封塔,发挥着航标的重要作用,作为镇郡宝塔,天封塔战争时还被用作烽火塔。平日里,塔顶高悬明灯,照示水陆船只、行人。



“烽火台”的功用,一直为天封塔埋藏着隐患。在电灯尚未发明的年代,人们的照明工具除了柴火就是油灯。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天封塔的一次大劫难。清嘉庆三年(1798)农历十二月初三,天封塔正在维修。由于塔内堆积大量用于烧火的木材,一个点塔灯的和尚不慎留下火种,结果把天封塔的塔檐、栏杆、楼梯等全部焚毁,只剩下光秃秃的砖塔躯壳。被毁后,天封塔直到1935年才得以重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宁波城亦然。


 823年,约在现在的江厦桥处架筑奉化江的东津浮桥,沟通了与江东的交通。862年至905年,城内相继兴建白檀寺、国宁寺、乾符寺等寺庙。其间,最重要的是于898年筑罗城(外城) ,标志明州城市的形成。当时东西向的主干道,从东渡门经乾符寺前、鼓楼、国宁寺到望京门(西门)逐步连成一线, 相当于现在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的大体雏形。另一条与东津浮桥连接,时称车轿大街(即今药行街一段)。再几条道路如相传建造天封塔后留下大量沙泥铺筑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南北向的道路人自鼓楼经紫薇街、镇明岭至南门,相当于现在镇明路的雏形。


▲百年前的望京门雄姿。左为陆门,街景为原西郊路,今中山西路;右为西水关。拍摄点在望京桥上。


1925年,宁波城有过一次道路建设, 开始拆城(至1933年 ,城墙全部拆除),并以城石和购自沈家门朱家尖的条石翻建东大街。1927年,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1929年,填天封塔东河,拓宽大沙泥街。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分别铺上了沥青和水泥路面,长度各为651米、423米。



今天,漫步在大沙泥街,除了那座天封宝塔,往日的街景影踪难觅。沙,散落一地,早已随风飘逝,留下的是这条路的厚重历史。


文章来源:《甬城街巷》

微信责编:王杨乐


更多关注


“六争攻坚 三年攀高”专题访谈|第一期:项目争速

抱团谋发展!占全市九成多的蔺草生产企业有了“娘家”

“智囊团”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