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捐书,我母亲还有另外一个嘱托。”

海曙发布 2022-03-18



一个小小的车棚

珍藏着上万册图书

如今

图书的所有人王亚萍已经离世

她的儿子王为群按照母亲的遗愿

想把这些书捐给凉山的孩子们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原文↓↓↓

万册藏书送给凉山喜德的孩子,“书香奶奶”的遗愿请你一起来圆!




一个遗愿牵出一段书香人生“除了捐书,我母亲还有另外一个嘱托。”

4月27日,记者来到南门街道柳锦社区见到了69岁的王为群,他告诉记者,在母亲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借书的押金。直至去年,老人95岁逝世时,还有近4000元的押金未退,“母亲临终嘱咐,一定要将押金退还给借书人!”

自小辍学不忍心让孩子读不起书

1925年,王亚萍出生在宁波海曙,从小爱好读书。1937年,即将小学毕业的她,碰上了“七七事变”,战火终止了王亚萍求学的步伐。但渴望读书的她,从那时起,就四处奔波借书看,艰苦自学,几年时间里,阅读了200多本名著。解放战争后,王亚萍看到很多孩子因为贫困读不起书,心里很着急。于是,同4位朋友商量,借着王家祠堂的场地(位于现月湖盛园)开办了白水巷小学。从此,王亚萍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王为群回忆,母亲总说她这个年代的人,从小就吃了没有书读的苦。如今大环境变好了,怎么忍心让下一代孩子重复她的路?为了让孩子们都有学上,她不惜拿出微薄的工资赞助贫困学子。“早些年学校里有个木匠的孩子因贫辍学到上海打工做学徒,母亲听闻后便马上赶到上海接回学生,自掏腰包资助学生继续念书。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军官学校,成为了一名舰长。”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王亚萍从未停止过自学。1956年,她报名教师业余进修课程,白天工作,晚上学习,读完了从初一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后又到宁波电大攻读文科,三年时间,十八门课程,拿到毕业文凭的那年,她已68岁高龄。



创办书屋希望身边人都能多看书

王亚萍爱读书,也希望身边的人能多看书。2002年8月,在海曙区柳锦社区居委会、市图书馆和东恩中学的支持下,她的“宁波市青少年希望书室”正式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借书还书、登记整理……老人经常为此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但十余年来她乐此不疲,不要一分报酬,还陆续从退休金里拿出几十万元用于添置新书。

“以前我们小区有些家长请王老师教孩子写作文,会支付她一些家教费,她就拿着这些钱去购买一些新书,放在希望书室里,供大家一起分享阅读。”柳锦社区居民周美珍说。

在众人眼里大方无私的王亚萍,在儿子眼里却非常“抠门”。王为群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母亲每月工资50多元,这份收入在当时已算得上非常可观。但在他的印象里,家里从来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自家三兄妹换件新衣服都是种奢求,就连睡觉的被子也都是补丁。

走进书屋,记者看到上万册书籍已经打包整理成120箱,内容大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按照她的遗愿,把整个书屋捐赠给偏远地区有困难、有需求的学校。”如今,这成了王为群的肩头重任。



悉心经营

临终嘱托退还借书押金


在王亚萍精心运营下,来书屋借阅的居民越来越多。十多年来,书屋的图书从最初的400余册,增加到现在的上万册,借书人次累计超过6万人次。不仅如此,她还充分发挥图书育人的作用,组建了“春苗读写兴趣小组”,并带着这些孩子外出参观、游览,培养他们观察、领悟的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图片故事、读书征文、益智抢答等辅导活动。

2017年,由于王亚萍身体原因,书屋就此停办。但借出去的书,和收下来的押金始终记挂在王亚萍的心头。“母亲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她有个专门的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借书人的信息和押金。连我妹妹的外孙借书都要登记,定期还会催着还书。”王为群说。去年,操办完母亲的丧事,他曾试图联系本子上的借书人,退还押金。但很多人要么搬走了,要么不在家,很多只有地址,没有联系方式,退还押金也成了王为群的一大难题。“虽然很难,但无论如何,捐书和退押金这都是母亲的遗愿,我一定要帮她完成!”




记者:朱燕君  视频:陈心琪、孙绪宁

通讯员:王谢雪 吴银选

辑、一审:应铮

二审:邬盈蓓  三审:崔海波

更多关注


海曙发布10条红色旅游路线,你值得一去!

万册藏书送给凉山喜德的孩子,“书香奶奶”的遗愿请你一起来圆!

落户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