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公布!屠呦呦旧居入选

海曙发布 2022-03-18

5月24日上午,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浙江省暨杭州市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现场,坐落于海曙区的屠呦呦旧居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并举行授牌仪式。一同入选的还有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严济慈、谈家桢的故居(旧居)与纪念馆。

设立“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旨在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

以身临其境的方式

学习科学家成才的感人故事

更好地传承

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学风作风

2020年6月,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事项启动研究策划,经过前期与屠呦呦的母校、在甬亲属等多渠道沟通,确定了项目的功能与定位,相关资料收集工作同时启动。屠呦呦旧居通过陈列展示、环境布置、活动平台创设等手段和方式,宣传屠呦呦生平事迹、科研成就及中医中药文化内涵,传播她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让我们一起“云游”屠呦呦旧居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海曙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1年,屠呦呦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与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8年春进入私立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春转学至浙江省立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专业,同年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年10月-1962年脱产两年半参加了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毕业(由卫生部颁毕业证书)。1978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1992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她以中西医两方面结合的知识,先后在中药的生药、炮炙及化学领域从事科研。进行了“半边莲”、“银柴胡”、“青蒿”等课题研究,其论文均发表并收入《中药志》。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双青蒿素的创制发明者(截至2014年8月,除几个一类新药因工作需要未以发表外,尚有公开发表的论文30余篇及编著2册)。




步入姚宅,一股独属于老宅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如今被修缮成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对屠呦呦的简介,转角处则是陈列了从前的桌椅家具;右转后是对姚氏家族、屠呦呦外祖父姚咏白、舅舅姚庆三以及姚宅周边历史环境的介绍



第一展厅(左右滑动查看)


踏过大厅,可以看见一个不宽敞却温馨的小院子。在一小片种植的黄花蒿旁,是屠呦呦少女时期的雕像,时光也好像倒回了从前,从中可以感受到屠呦呦与黄花蒿奇妙的缘分。



一株高大的乔木用繁茂的枝叶掩起了正楼的面貌。侧着头仰望,马头山墙蔚然而立,好似在诉说着老宅昔日的辉煌与今朝的沧桑。





轻轻地踩在老宅的木质楼梯之上,伴着咯吱咯吱的声响,入目是漂亮的镂花窗棂,想来折射过的阳光必定是极温暖柔和的。



打开楼上的窗户,遥望着天封塔,青砖黑瓦的马头墙环绕,宁静质朴院落充满了厚重的文人气息。不难想象小时候的屠呦呦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温馨时光。


第二展厅(左右滑动查看)


后面这一栋展区对于各个时期的屠呦呦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细细聆听LED电子屏幕的动画讲解,配上陈列的摆件,好似将这传奇的人生展现在眼前,如同一个旁观者,直观的感受到了她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漫步走上2楼的科普体验馆,可以看到简易版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室,以及一些青蒿素的书籍模型等等,沉浸式的体验到提取青蒿素的不易。


科普体验馆(左右滑动查看)



为了加强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姚宅改建成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已于2021年4月底对公众开放。


陈列馆有建筑前后楼屋两栋,为宁波近代民居风格的民国建筑。展陈面积837平方米:其中一楼分为三个展区,共分四个陈列篇章;二楼主要为培训活动室和青少年科普体验馆。



陈列馆以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及珍贵实物,生动介绍屠呦呦事迹,弘扬她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奉献的伟大精神,宣传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远大前景,激励新一代年轻人以她为榜样,为人类的健康和国家的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周唯轶  通讯员:张慧丽
来源:魅力江厦

编辑、一审:应铮

二审:王杨乐  三审:李旭煌

更多关注


海曙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注意!今年高校招生有这些变化

聚焦“无废城市”,海曙有新动作:废弃玻璃“华丽转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