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声段 | [ 爱 问 ] 你被写在我的词里

王莹 江西新闻广播 2019-05-0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再过一周就要立夏了,刚刚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没有让您提前感受到恬静自然的夏夜美景?


  词中描述的“黄沙道”,就是上饶县黄沙岭一条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这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连接着上饶和铅山。辛弃疾在一个夏夜走过这条路时,写下了这首词。您知道吗,江西的不少美景,其实都被写进了辛弃疾的词里。


  前不久,抚州人辛建财又一次特地来到铅山县永平镇阳原山,拜祭他的祖先辛弃疾。他是辛弃疾第29代后人。


“他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也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他的精神是一直是鼓舞着我们的。我也当过兵的,我跟他有同样的报国之心。”


辛氏后人合影


  辛弃疾的墓前,一年多前新建了一座7米高的花岗岩牌坊,上面刻着“忠义千秋"四个大字,很是高大气派。这是辛建财和另一位辛氏后人辛晓林共同出资40多万元建造的。


  阳原山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却因为半山腰上坐落着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墓而变得不那么寂静。和永平镇接壤的稼轩乡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名人字号命名的乡镇,这里是辛弃疾晚年隐居的地方,也是一代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我见青山多妩媚


  暮春时节的稼轩乡,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远方雾蒙蒙的青山,让人不禁联想起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辛弃疾在稼轩乡的停云堂里写下的。他在词的小序里说道:“瓢泉宅第的园亭,我都为它们写过词。一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停云堂,山光水色都争着表现出它们的美来,可能是山水也都想叫我为它们写词吧。”


“沧海桑田,变化挺大的。因为原来那个地方的植被也很好,而且没公路,那上面有泉水流下来。以前都很水很丰的,现在都是两窟泉冒上来。”


  铅山县博物馆馆长钟文良带着爱问记者走在稼轩乡新修好不久的山间小路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了。这些年,为了考证辛弃疾的词,他几乎走遍了铅山的每一个角落。而稼轩乡期思村瓜山下的瓢泉,他更是数不清来了多少次。


  公元1182年,辛弃疾被奸人排挤,退隐上饶城北的带湖,把带湖的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有一天,他在期思村游玩时看到了当地的“周氏泉”,两窟泉水就像一个被劈开的葫芦瓢,清可见底。对于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人来说,这眼泉水让他心驰神往,他索性把这眼泉买了下来,改名为“瓢泉”。


瓢泉


  形状奇特、泉韵幽古的瓢泉,从此成为了辛弃疾的最爱。钟文良介绍,辛弃疾之所以为泉水取了一个“瓢”字,不仅是因为泉的形状,也是在学习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他在泉边结庐,经常来往于带湖、瓢泉之间。后来带湖居所被火烧毁,他便举家迁来瓢泉,最终在此终老。他在《洞仙歌·访泉于期思村,得周氏泉,为赋》词写道:“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他后来选择铅山瓢泉定居,一个是这个地方宜居。当时刚好它离南宋的都城临安也不远,如果国家需要,他马上就可以赶到那边。第三,铅山之前本来就是很有名,你像鹅湖书院,鹅湖寺,这里当时禅宗非常发达,有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本身也就在这个地方聚集。”


  以瓢泉为中心,辛弃疾在长约2里的山川间,营造了许多房屋和园林台榭。稼轩府堂、养生塘、秋水观、停云堂……辛弃疾把这许多乡间美景都写进了他的词里,许多地方到今天仍然有据可查,还能找到不少痕迹。据统计,辛弃疾一生写下的600多首词中,就有大约三分之一写在铅山。





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虽然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听了这些词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他的词中,还有着不少“小清新”之作。他在很多词中描述了有声有色的乡村风景和乡村生活,而这些词正是辛弃疾隐居上饶期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的词如此“多变”,和他漂泊起伏的一生息息相关。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他一生以恢复国家统一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尽管隐居赋闲,但内心那团杀敌的火焰始终熊熊燃烧。他把满腔激情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一些不乏细腻柔媚的词作背后,藏着的仍然是一颗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心。


“上马可以杀敌,下马可以作词。所以好多人对辛弃疾非常的崇拜,来我们铅山寻踪辛弃疾。他主要是把我们铅山的一些民俗风情表达出来,用一些典在里面抒发了自己爱国爱乡,一心想收复中原的这么一个情怀。”


  辛弃疾在瓢泉度过了人生最后11个春秋,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山河、报国雪耻,大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时光流逝八百年。如今的稼轩乡,和辛弃疾词中所写相比,早已沧海桑田。


  稼轩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曾经,当地群众大多依靠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生活。近几年,稼轩乡开始着手打造辛弃疾文化,将辛弃疾活动范围内的古道、古路、古亭发掘保护起来,逐步按原貌恢复,并按照“宋风小镇”的构想,打造辛弃疾文化的综合体。2017年,依托辛弃疾在当地写下的丰富词作,稼轩乡被命名为“中国词乡”。稼轩乡党委书记郑孝文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有200多人要在今年脱贫,岩前村也要整村摘帽:


“通过岩前村一个村带动其它七个村。我们去年从南昌直接招募的就1万多人,包括自驾游达到了6万多。我们依托山林种植有机茶,真正在山上建成绿色银行。”


稼轩居


辛公古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在江西,说到因为“辛词”而闻名遐迩的,赣州的郁孤台也不得不提。公元1175年,辛弃疾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赣州有一条“稼轩路”,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虽然他在赣州呆的时间不长,但郁孤台却因为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而声名鹊起。


“我第一次来赣州的时候印象很深,水很清澈,像那种绿色的蓝色的样子。他(辛弃疾)如果站在郁孤台上看的话,我认为水肯定比今天还要更清一点。”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利民带领爱问记者又一次登上了郁孤台。


“郁孤台这个名字,从它的文字意思上来讲,郁有郁闷的意思,孤有孤独的意思。当时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郁闷的,有一种孤独感,有一种漂泊感。他运用郁孤台这三个字,我觉得他的意思应该是,想回到皇帝身边去,可以得到重用。主要也是为了抗金收复失地,这是他的一个理想。”


郁孤台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但和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东坡先生相比,辛弃疾的文武兼修,让他的词多了一些独有的味道。


“苏东坡的词是名士的词,文人的词。辛弃疾的词是英雄的词,豪杰的词。”


郁孤台辛弃疾塑像


  辛弃疾用200多首词,讲述了自己和江西的缘分。八百年时空变换,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依旧缓缓流淌。站在郁孤台上的王利民,远眺对岸。


“我刚来的时候,赣州的城市面貌还显得有点陈旧。我想可能再过个几年的话,江对面可能会是一片新的建筑群。”


  瓢泉虽然只有涓涓细流,但在辛弃疾词的浸润下,似乎也比其他泉水更多了几分古韵。铅山县博物馆馆长钟文良,仍时不时来这里看看,他正致力于把铅山打造成辛弃疾文化资料库,努力重现稼轩词中的“地灵人杰”:


“我们也要梳理一些古代的文献,汇集各地一些宋元研究。全国各地研究辛弃疾的学者,到我们铅山能拿到了辛弃疾最全的资料。辛氏后裔到铅山能寻到根。”






- THE END -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期主创


以上内容来自《爱问》节目(江西新闻广播 FM104.4 AM729每周日7:30播出)

监制:何灵

采编:王莹、陈石红

播音:凌洁

音频制作:周文德



来源:江西新闻广播


编辑:黄通轩;实习生:张妩霞;责编:汤云柯;监制:钟定娴



立即加星标

每天看好文



你的N位朋友读过

玩转上饶文博会,只看这篇就足够

这居然是中国空军拍的?!

小声段:“开荤”是什么荤 | 国学智慧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