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来的瓷器,为何让人千金难买?
一千年来的景德镇,为何来者络绎不绝?
一千年的文化,我们年轻一辈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3分钟短片,带你看中国瓷器、瓷上中国的前世今生。
她从古书中发掘,醉心实验中国最古老(商周时期)的釉料--草木灰釉,并赋予草木灰釉新的绝美色彩。 找到思皿很不容易,她是《China china》拍摄的第一个人物。起初是被她草木灰釉杯子的美打动,后来我和两个妹妹打听到她的工作室在景德镇三宝一带,于是在一个很不起眼常年都关着的院落前叩响了她工作室的门。
初见思皿,感觉她长相清丽,气质优雅,经过一番交谈,发现她内心丰盈,爱读书,爱听音乐,从采集草木、拉坯到设计、施釉、烧制,全部是自己完成,那一刻,我决定要拍摄她。这成为《China china》的缘起......
她设计的瓷器大部分是杯子盖碗,因为自己是一个爱茶之人,所以特别能体会茶人的细致感受。比如杯子握着的手感怎么舒服,器型的大小怎样合适,适合一人一饮的小盖碗,她都很用心地设计。
2013年的时候我是在学习中发现草木灰它是最早釉料的来源,于是就开始做一些不同植物的实验,草木灰本身烧出来具有蓝色深沉又透明的光泽,还有它不均匀的流动会烧成一些特别的纹路。
它在和部分釉料叠加时产生了丰富的颜色,就像印象派的绘画。色彩的组合,完全由灰色的草木灰通过火焰燃烧后形成。在透明的浅黄色的玻璃中,蓝色缓缓被重力牵引着流动。由于烧结降温这流动的动态被固定在玻璃中,蓝色结合着浅黄色透出复杂的冷暖两种色调,在杯底这些色彩统统互相溶解叠合成厚重的深绿色,非常迷人。做陶瓷最让思皿喜欢的部分是做陶瓷的过程中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从而在一个创作中做出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釉料的实验是一个不断走进又退远的过程,有的时候需要忘记釉料,去跟自然示好。
我在做瓷器的同时,更是在按照我喜欢和舒适的方式认真生活,在我观察植物和进行釉料表达的时候,会发现难道枯萎的东西它就没有生命力吗?
我希望我的作品给人表达的也是一种生命力的状态,通过不断试错的一个过程,去关注到更本质的东西。他不仅仅只是关注到一个杯子的好坏,而是人内心的自我流动。
草木灰釉本身具有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会给大家看到一个反向的力量,我会特别着迷这样的时刻。其实内容永远不会变旧,在我看来就是所有的新的东西,其实是自我认知的变化。“一个人认真生活就有了器物应该有的样子”这是董老师很早分享过的一句话。
我是在不断的试错和体会中发现,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自行涌动,是真实的体会。所以在做瓷器的同时,我才发现更重要的基本是生活本身,理解生活。
在我创作瓶颈的时候拜他为师,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帮助我一点一点开始重新尝试,前后准备了近两年,才有了“草木为釉”的这个展览。
比如他教我一个词:“有限”,任何可能都在约束中展开,如何去回溯最本质的东西,在有限中连接出无尽的变化。越深入想象力越延伸,有限立足于大地之上,这个词连接的世界给我带来力量。
在不断尝试、失败、坚持、改进的过程中,这些器物也见证了思皿的蜕变和成长。作为一位非常年轻的陶艺家,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木灰釉风格,而且还在不断寻求新的变化。近几年,思皿每年都会在上海举办个展,她的陶瓷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来源:江西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