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之窗丨释放基层学术活力 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丨深度

小航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1-10-15

编者按

2020年是沈航转型建设年,大学转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校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凝聚全校师生共识,加强转型内涵建设,促进应用型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国防和辽宁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沈航报》、沈航新闻网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设了《转型之窗》专栏,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改革、治理体系构建、应用型专业建设等方面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陆续进行深度报道。本文重点报道航空宇航学院转型建设相关情况。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求职季格外特殊。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制造专业应届毕业生徐贺却一点都不担心,还没开始四处投简历,他就同时收到多家公司的offer。据统计,徐贺所在的班级共有几十家企业陆续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每名学生平均有三四家企业及岗位可选择。



取得这样的成绩来源于航空宇航学院长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努力的积累和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的释放。一年来,学院按照学校转型建设发展要求,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实践探索,优化改进科教联动机制,在原有科研团队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建立研究所,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交叉融合,全方位推动先进航空航天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为转型发展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蹚出一条新路。




搭建学术平台  转型升级提速的新路


航空宇航学院是学校特色学院,具有区别于省内其它工科院校的独特优势,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大发展,航空航天类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如何发挥航空宇航学科的龙头作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抓住时机,从学术组织入手,遵循“产业—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的思路,针对航空航天不同领域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了通用航空飞行器研究所、无人机研究所、空间飞行器研究所、航空结构件智能制造及装配研究所、航空复合材料质量可靠性与修复技术研究所、智能装备制造及自主控制研究所、飞行器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研究所与教学系相互支撑、共同发力,实现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同频共振。

研究所成立以来,坚持立足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直击学术核心与国家需要,聘任了相关领域顶尖学者加入研究团队,密切合作,探索国内、国际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打造一流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研究所是产教融合、军民融合的大舞台,打通了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作为通用航空飞行器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来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邓立东说到。在基层学术组织的推动下,2020年学院获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军科委项目5项。




科教联动机制  应用能力催生的跳板


建立研究所不仅可以聚集资源承接大项目,解决大问题,适应学校提出的“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沃土。学院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到相应的研究所,参与到电动飞机、无人机等前沿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大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建设,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研究所的工作磨砺了我,有幸参与到锐翔四座电动飞机螺旋桨振动问题攻关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切实为学校通用飞机研发解决问题感到很高兴”学院2019年引进的博士教师、通用航空飞行器研究所张振感慨地说到。正在上研二的赵红星已经参与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整车及发动机测试及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这完全得益于有机会跟着老师们参与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教会他如何解决专业中实际问题。“虽说大学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相对笼统,但有机会近距离进企业,动手做,让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了解,解决起问题不会手足无措。”赵红星说。

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催生了应用能力培养。对学院2020年应届毕业生文洪磊而言感受更为明显,正是大学里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让他在毕业前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零二厂提前入职,并且在工作上很快上手。




学术科创融合  实践本领增强的推手


学院的每个研究所通过研究项目可以支撑1-2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推进了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所还将项目研究内容植入课堂和教材中,科教高度结合,不仅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泛,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了包括“智能制造与装配”“飞机装配工艺学”等在内的核心课程群,考研录取率超过32%,名列全校前列且不断上升。2021年即将毕业的吴世宝,不仅被保送到哈工大攻读硕士研究生,还荣获了“沈阳市十佳”大学生,他的成绩就是在校期间做老师的科研助手,参与了大量的应用课题研和飞机制造装配的实践训练的最好回报。

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探索把应用型科研问题融入到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中。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研究所的作用?学院依托研究所成立了相应的学生学术社团,社团为本科生提供科研的土壤,让本科生由做“打酱油”的“配角”一步步变为科研的“主角”,深层次地挖掘本科生的科研学术潜力,不但带动本科生学风转变,而且还能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杨百弗是2018级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今年开始,他加入了通用航空飞行器研究所对应的通航飞行器社团,已经先后参与了锐翔四座电动飞机RX4E的防雷击设计的科研工作,培养了实践能力。“学术社团的经历让我对未来自己的就业和升学充满了信心。”杨百弗说。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依据社会需求,能与时俱进地提供新型应用型人才。而新的产业结构与社会的变革对掌握新技术并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在此背景下,航空宇航学院创新性的建设基层学术组织,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学校‘大科研’发展相结合,探寻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这正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体现。”航空宇航学院院长张业伟说。



精品阅读





文字丨李朔

图片丨航空宇航学院

排版丨张又天

校核丨李朔 王宇佳 张宇航

编辑丨李朔 

责编丨周驰 周永亮

小航家邀您一起为沈航助力三连击: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