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中南大学中外学生走进湘西纪实

参与实践活动的 中南小团子 2024-01-20

全中南最青春、最洋气、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学林

知世

夜灯

风物

群聊

热点

2022年7月,中南大学一支由12名中外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深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湘西十八洞村,感悟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顺着沈从文《边城》的字字句句步入茶峒古镇,体会边城人民的淳朴真诚;立于丛峰之巅领略矮寨大桥的中国智慧和力量,加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从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民族文化、科技建设实力三方面感悟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

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风景秀美,但交通闭塞,耕地贫瘠,人民思想落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贫困村落,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于是便开始了属于十八洞的故事。


九年间,十八洞村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首倡之地”行“首倡之为”,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好路子。


实践团成员沿着当年习总书记的足迹,重新丈量脱贫发展之路,感悟乡村振兴之路。



在村民石拔三的家里,尼泊尔留学生巴迪克连忙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用刚刚学会的苗语问候道:“大姐,您吃了吗?”大姐笑着回答:“吃了吃了!”。语言不通,心意相通,他们聊起了简单的家常。巴迪克喊的这声“大姐”,也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村民石拔三亲切的称呼。在大姐的家中,实践团同学们发现昔日唯一的电器——一盏5瓦的电灯,已经尘封许久,现今风扇、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大姐的家里挂着腊肉、辣椒,生活富了,大姐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看到成员们对腊肉感兴趣,大姐满脸笑意地说起她去北京给习总书记带了粑粑和腊肉的故事。“祝您健康快乐幸福!”离别时,留学生巴迪克用汉语对“大姐”说,大姐站在门口对同学们久久挥手。



在退休教师杨东仕家中,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情深意切地说起村里的变化,“我们原来那个年代村里50多户人口,全部都是文盲,现在大专以上有16人,在校大学生还有4个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杨老师表示,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孙子正就读师范专业。“我坚信共产党可以福泽万代!”说到这句话,他眼中的自豪和坚定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同学。



九年间,十八洞村不仅成功摘掉贫困帽,还蹚出了一条“旅游+”的产业体系新路。路子对了,十八洞村进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十八洞村原村主任施进兰介绍道:“现在的十八洞村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游客来了。村民们也纷纷从以前‘要我脱贫’的想法变成了‘我要脱贫’。”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十八洞村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评国家5A景区,已成为研学和乡村旅游的热点。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十八洞有天然的山泉水资源,在步步高集团支持下建立了十八洞矿泉水厂。目前,十八洞村生产的瓶装水因其优良品质,不仅摆上了超市的货架,还摆进了人民大会堂的会场,摆上了中南海的办公桌。十八洞村还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了猕猴桃种植业,畅销国内外市场。



一个“精准扶贫”展览馆浓缩了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浓缩了一个封闭、保守、落后的苗族贫困村成为一个文明、开放、自信的小康村的历史性转变。走在寨子的石板路上,施进兰主任表示全国都可以向十八洞借鉴经验,留学生们连忙补充道:“不仅是全国,是全世界。这里值得全世界学习。”这里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案。




苗民苗绣,古朴边城

以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苗绣是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八洞村借助精准扶贫政策,为众多留守妇女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让苗绣搭上中国高铁,走出大山,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我们苗族没有文字,苗歌、苗鼓和苗绣就是我们的文化。”68岁的苗绣带头人、原村支书石顺莲这样说。她说着还拿出了一个专门被娃娃用的背袋,用手比划着上面的图案讲解,“这图案的坛子象征大地,花朵象征母亲,边上两道彩色镶边横线象征长江和黄河,讲述了苗族千年的历史”。走近观察后可以发现这个历时四十余年的手工艺品,仍然针脚紧密,色彩鲜艳,丝毫看不出时间的痕迹。


看着石大姐拿出自己缝制的式的苗服,留学生们兴奋地穿上体会身处苗寨之感。伊拉克留学生康天说,“那么好看、那么时髦的衣服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件苗服,不仅仅是苗族文化的缩影,一针一线缝制出的更是苗家人的真心真情。



十八洞村的不远处,有一个名叫茶峒的古镇,是沈从文笔下《边城》故事发生的地方。在这里,成员们感到了与《边城》中所写一样的秀美风景和淳朴善良民风。


“小伙子,你来自哪里”“我是湖南长沙的”“好,好,欢迎你来这里”,这是伊拉克学生康天和一位船夫的对话。


“外头热,进来凉快”“没事儿,我们在等船”“进来这边坐吧,有风扇,凉快”,俄罗斯姑娘安娜受到茶峒镇阿婆热情的欢迎。


在清水江,中国学生薛琛昊和阿富汗籍的瓦里交流着对《边城》和茶峒古镇的感想,“这里和小说里一样,但比小说更加美好。这里有热情的居民,有淳朴的民风。我爱中国,我喜欢中国人民!”



在小巷里,安娜跟身在俄罗斯的家人视频通话,兴奋地给他们看苗族古镇风光,“我很喜欢这里,因为这里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很多外国人一看照片就知道这里是中国。”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

用科技展现中国力量


矮寨大桥是一座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主跨为1176米,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创造了“矮寨坡公路奇观”和“世界第一悬索桥”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


当看到矮寨大桥的时候,土木工程专业的巴迪克就激动感慨:“我之前在尼泊尔就看到过矮寨大桥的新闻,学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了解过,今天终于看到了。”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尹子浩也很激动,表示一定要拍一张跟矮寨大桥的合照,之后发给自己的专业老师。



瓦里也说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真的很快,简直跟飞机一样快。如果六个月不出门,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中国共产党短短四年就可以建好矮寨大桥,也能够带领十八洞村脱贫致富。所以我想用在中国学到的经验,真正改变我们的国家。”


矮寨之下,群山之中,新修的乡村公路将藏在大山的村村寨寨串联起来,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外面的世界;张吉怀高铁呼啸进武陵,带来更广阔天地。正可谓“沉睡大山喧嚣开来,千年苗寨迈进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带领脱贫致富的十八洞村,展现的是一个红色的中国;针线下的苗绣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体现的是一个文化的中国;飞越峡谷通向富裕的矮寨大桥,呈现的是一个复兴的中国。留学生们感叹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中国乡村振兴的伟大,感受了真实的中国,今后我们将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作用。”



湘西的发展故事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眼下,中国人民正在以其智慧和勤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世界各国青年也将一道,用青春力量将世界建设得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END


投稿邮箱:csuxiaotuanzi@126.com来稿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内容类型


文案 | 吕昕芮 王景旗

图片 | 周小舟 张欣宇 罗丙乾

编辑 | 黄德竞

责编 | 唐李娜



全国第五!快来看看中南人的这项成绩!

“中南好网民”,我只pick你!

我校与长沙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

用行动谱写青春之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中南大学中外学生走进湘西纪实

参与实践活动的 中南小团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