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炼成真实又幽默的文学大师?
全中南最青春、最洋气、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学林 | 知世 | 夜灯 | 风物 | 群聊 | 热点 |
“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道路前方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羡林 《八十抒怀》
季羡林先生收录进小学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从小时候觉得很难写的“花团锦簇”和还要标拼音才能念出来的“姹紫嫣红”开始认识他。在文章里看到了远在德国的他对家乡的满满思念和用夹竹桃建立起的中外文化交流。他是地位崇高的大文学家,也同样是和蔼可亲的老人家。
“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季羡林 《学问人生》
季羡林先生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年到头吃白面的次数都有限,吃咸菜就是他的日常。甚至白面馒头在他的心中就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童年生活也必定少不了小伙伴,他们也像普通的农村孩子一样在田野里疯跑,爬到树上偷枣、捉知了,在小溪里摸鱼摸虾。六岁时,他就离开了家乡,第一次体会到了思念母亲的感觉,小小的季羡林开始思念高粱饼子和咸菜。
童年的经历带给了季羡林许多思考。那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虽然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但使他终生受用不尽。它们有时候能激励他前进,有时候能鼓舞他振作。季羡林长大后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也对吃喝从不计较,这些种种都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因为早早离开了故乡,他的许多作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晚间,躺在床上看《新月》,听见窗外淅淋的雨声,风在树里走路声。”
——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
作为一个文学家,季羡林的大学生活与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会为了考试而烦恼焦躁,会因为还没有登出的稿子而抱怨,会到操场上看别人打篮球,甚至会记录自己因为喝了太多豆浆而半夜想要上厕所的小事。
生活中随手写下的日记看上去不像是出自文学大师之手,甚至与“文学大师”背道而驰,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季羡林。他曾在日记里写到了日记的意义:“我尝想,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
从日记里了解到的季羡林不仅是有血有肉有真感情的,还是明确知道何为自己想要的。对于去德国这件事,他也曾在日记里提到过,他自誓:“倘若今生不能到德国去,死不瞑目。”他有坚定的目标,明白前行的道路,也坚持不曾放弃,才有了出国那段经历,和那些成就极高的作品。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在踏上德国留学之路后也曾遇见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女子——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小姐。一台打字机将两颗剧烈跳动的心捆绑在了一起,但他们最终还是断了联系。伊姆加德与那架打字机相伴终生。没有成为佳话的一段情缘是季老先生人生里的遗憾,也正应了那句“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老先生的晚年生活与普通老人并无不同。他喜欢养养花,特别是朋友带来的洪湖莲子,并就此写下了《荷塘清韵》。池塘里熬过严冬才长出的荷花成为了“生命力”在季老文章中的代表。他自带亲和力,在北大新生入学时会默默为那些孩子们看行李。他始终是一个乐观且幽默的人,在他90多岁时,有人来看望他,问他的身体状况。他回复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
季老先生不但留下了许多佳作,他也想让读者们了解更加真实的自己。《季羡林日记》出版时,编辑曾问过季老先生,要不要进行一些修改,季羡林拒绝了。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篇篇有趣的日记,了解那个鲜活的他。
2022年8月6日是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111年诞辰。季老先生的音容笑貌可能会随着时间在人们的记忆里慢慢淡去,但是他留下的文字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会被磨灭。他是调皮可爱的季小朋友,是平凡坚定的季大学生,是真实亲切的季老先生。
文案 | 蔡斯莹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编辑 | 蔡斯莹
责编 | 唐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