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箭穿心》| 无人不识李宝莉

Anna向焱 宽和果糖的梦与现实 2022-09-14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是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完方方的中篇小说《万箭穿心》,感觉就像回了趟老家,坐在戏台下,亲人街坊们纷纷粉墨登场,讲述自己或他人的命运故事。锣鼓声咚咚锵锵,他们放声悲唱:命运不公啊,人生真难……
 
你掬一把泪水,内心沉痛激奋,也怅惘无力。只恨自己没有呼风唤雨的魔力,可以让他们的命运改天换地。
 
他们不知道谁是昆德拉,但很清楚生命是无法擦掉重画的草图,能擦掉的是脸上的泪痕。于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下地的下地,将命运的改弦易辙,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毕竟,画出那张草图的,不仅仅是人们自己的手,还有时代的、社会的、家庭的大大小小的手。
 
《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似乎就是一张被复制粘贴的草图,在你我的身边,有千千万万个李宝莉,将不堪的命运抗在肩上,奋力前行。

 
01
 
伍尔夫说,女人要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不过伍尔夫独立的第一桶金,也是来自姑妈每年500英镑的遗产。如果伍尔夫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天文数字的房价,她也恐怕对“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少了些底气。
 
在90年代的中国大地,对于武汉女子李宝莉来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更是难上加难。小学文化,下岗工人,同样下岗的父母亲,一个在菜市场卖鱼,一个在街边修自行车。靠自己靠父母,只能住筒子楼,上公共厕所。
 
李宝莉所拥有的“第一桶金”,是天生丽质与城市户口。她没有浪费这些资源,这让她在众多追求者中拥有了选择权。
 
农村户口但大专学历的马学武之所以入得李宝莉法眼,是因为她拎得很清:有文化才能有板眼(有办法),孩子才可以上大学赚大钱,不再当鸡做鸭。
 
我的兄姐和亲戚们,在国企改制工作难保的年代,也做过这样的人生规划,与看上去更有权势更有资源,让生存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和如今那些先问对方是否有车有房的现代青年,并无二致。
 
马学武的文化果然有价值,做了厂办主任的他分得二居室一套,李宝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滔滔的江水,她有真实的幸福感。
 

和菜市场卖鱼的母亲相比,她的生活已经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她唯有以勤劳的双手,操持好自己的小家,孝敬好自己的父母,带好自己的儿子,来坚固这份滋生于物质保障的幸福感。她依然在汉正街卖袜子,她没有完全独立,但也不曾完全依附。
 
02
 
但在婚姻里,幸福这件事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物质可以完全保障的。
 
不怕苦不怕累卖菜养家人穷志坚的母亲一直是李宝莉的人生榜样。在污水横流、小人环伺,男人掌控主要领域的草根世界里抢饭吃,一个女性无法温柔精致,她精打细算,也粗粗拉拉,她恶言恶语,也行侠仗义。她们常被欺侮践踏,偶尔也就会去欺侮践踏更弱的同类。
 

李宝莉就是这样的现实主义小市民,善良与凶恶,美貌与粗俗在她身上兼容并蓄。
 
在文弱书生马学武面前,李宝莉有两样东西让她傲娇,一是让男人们俯首帖耳的美丽容颜。马文武也曾为此信誓旦旦,将李宝莉视作唯一真理;一是她的市民身份,在阶级上总有那么点儿优越感。
 
她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做家里的女王,而她的治理方式就是暴力沟通与卖力干活,这大概是自出娘胎以来,跟随艰难求生的父母学习应对人生的方式。平等与尊重,关爱与欣赏,他们从旁人身上得到的也寥寥。
 
岁月会让容貌的优势渐渐丧失,坏脾气却会随着日积月累愈加扎心,更何况凤凰男马学武也有了一官半职,当搬家工人都感叹看上去体面儒雅的马学武活得太过窝囊时,一直被踩在脚下的尊严终于决定革命。
 
“我要离婚!”马学武的反抗一举击溃外强中干的李宝莉,她的人生草图,主要是凭借丈夫这只手来涂出更美的图画。失去这只手,生命的图案将重归黯淡混乱。女王痛彻心扉之后,决意平息叛乱。马学武与女同事的缱绻欢情,终结为一场让马学武丢掉乌纱帽的奸情。李宝莉的一通报警电话,让马学武丢尽颜面,让她可以重整河山。
 
有了案底的马学武的生活就似丧家之犬,本来就口无遮拦的李宝莉在恨意之下更是日日痛踩。当马学武无意得知是妻子设计将自己钉上了耻辱柱,苟活的生命被压上最后一根稻草,投身而入在自家窗口可以俯瞰的滚滚长江。
 

有人说,是李宝莉的性格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又是谁,让李宝莉活成男人婆的样子?时代的重压,求生的本能,情感教育的缺失,文化教育的局限,都是推手。
 
我们周围,有多少不懂得爱与尊重的夫妻,仇人或路人般地生活在婚姻牢笼中。如果他们不能在精神上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与任何人的亲密关系都只能是重复入狱。
 
03
 
忍与韧,是李宝莉的母亲教给女儿的人生信条。
 
马学武的死,让本就皮糙肉厚坚强抵抗人生风雨的李宝莉彻底放弃了依附他人的幻想。她辞去了卖袜子的工作,去汉正街做“扁担”(用扁担帮人运送货物)。为公婆儿子提供生活费用。
 
十岁失去父亲的儿子马小宝认为强悍的母亲逼死了父亲,和她不亲。她忍了。只要儿子将来出人头地,她的人生,就有了新的依靠。
 
养老送终,李宝莉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维护执行者,马学武走了,她将公婆的赡养视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公婆只是将她视作赚钱的机器,甚至催她将二居室转为孙子名下。
 
好吧,即使房子在儿子名下,李宝莉想,难道还不给老母亲住吗?
 
《万箭穿心》最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的,就是不给你任何有光的希望。大学毕业工作不错的儿子,竟然真的说出让母亲搬离房子,从此与母亲再无瓜葛的话。
 

读到此处,一开始会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是不是过于戏剧夸张。但立马想到北大学子弑母和海龟青年杀掉父母的新闻,就知道本来现实比就小说影视更狗血。
 
公公婆婆的无情是压迫女性传统的延续,而儿子的无情是原生家庭“压迫的爱”的结果。
 
李宝莉再强大,儿子的背叛,也是生命不可承受的巨痛。呜咽的绵绵长江,能否将人生的所有苦痛吞没?救了李宝莉的命的,是汉正街一个商铺老板的话:人的一生,就是来还债的。
 
她收拾了行李,搬到了群租屋去。大多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最终就是用接纳神佛安排命运的方式,与命运作了和解。
 

04
 
以前读书看影视,总会将故事里的人物分个黑白是非,好人该有个好结果,坏人们必须受惩罚,才觉得是人间正道,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就晓得人世间的不公与苦难,要比正义与顺遂更多见,更正常。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有其或执拗或疯狂或软弱的道理,你如果不曾经历当事人所经历的一切,所有的言语与评论都是冒犯与傲慢。
 
所以,我懂得李宝莉的不幸,但却无法套用女性主义的一套说辞来横加指责。相反,我佩服她百折不挠,在泥泞与不堪中倔强站起的果断。她,与有文化但没骨气的马学武相比,是有担当的坚韧女性的模范。
 
反思一下,如果我们遭遇李宝莉的劫难,我们能否挑起扁担,勇往直前?
 
面对我们身边的“李宝莉”们,如果我们不能抽出时间精力,用我们的学识格局来陪伴帮助她改善性格或意识里的缺陷,那么,请为她喝彩鼓掌。让她明白,有人理解和懂得她。
 

说明:文中配图均来自同名电影海报

相关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看到我,需要我
《西游记》女儿国:没有男人的桃花源
《鞋带》| 我要如何解放自己呢?
全职妈妈,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还是同谋?
招募令!妙妈悦读2021主题共读计划之“亲密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