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娘湾的肥海豚:先保护动物还是先保护人?

Anna向焱 宽和果糖的梦与现实 2022-09-14

 

01


“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

 

咣当!疾驰的蓝色快艇从浪尖上跌将下来,仿佛撞击在水泥地上,我们的身体也随之重重地颠簸一下,跌坐在座位上。孩子们大声地对着唐诗,用来缓解这过山车一样海中航行的刺激。船舷两侧,金色闪闪的海面上,无数只小飞鱼跟随着我们欢快地跳跃,仿佛在捕捉飞在海风里的诗句。

 

“来了,来了!”黑脸小眼睛、永远面带憨厚微笑的船手苏六哥突然指着船的右边说,我们看过去,果然看到一个白色的东西一闪而过。

 

“哇塞!”孩子们兴奋起来,快艇已经停下下来,在水中飘荡。

 

“这边!这边!”随着苏六哥的再次惊呼,我们看到了一个粉色的大海豚和一只灰色的小海豚从我们的船边跃过,美丽的弧线。

 

苏六哥是有四十年海上经验的老渔民老船长,如今也是北京大学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他火眼金睛,熟悉海豚的活动区域和运动节奏,随着他的指引,一只又一只的海豚在快艇附近出现,仿佛在接力舞蹈。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尖叫声不绝于耳。

 


我们误入了海豚的童话世界了吗?想起四年前在爱尔兰的丁格尔,在海上走了半天才看到一只海豚,就已经雀跃不已。如今,在广西钦州的三娘湾,十多只海豚在眼前自由嬉戏,触手可及,所有的语言都已失色,唯有跟着孩子们狂喜啸叫,发出传说中的“海豚音”。

 

02

 

和我们一样兴奋莫名的,还有站在一艘标记为007的快艇船头的一只黑白相间的大狗,它的名字叫Panda,在不停地左顾右看,欢腾蹦跶,摇着尾巴。

 

海豚们能够三五成群地涌现,是在迎接它们熟悉的Panda,和Panda身后的人们。

 

他们是北大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团队,是海豚们的保护神们。是他们的努力,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海豚从最初的90多只增加到300多只。


 

而海豚,希腊神话中海洋之神波塞冬的象征之一,也曾经和这个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有一段“生死之交”的佳话。

 

这位带头人,就是著名的“熊猫之父”、中国生物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少年时喜爱游泳,10岁那年在汕头的海里戏水,风暴来袭,把他卷入浪中,在挣扎地筋疲力尽即将失去意识之时,两只海豚出现,把他推到岸边。

 

这也许是为什么在陕西秦岭保护了野生大熊猫和广西崇左保护了野生白额叶猴之后,潘教授又在2004年闻听钦州出现白海豚时,来到了北部湾,来“报恩”。到如今,潘教授已经在野外考察研究和保护野生动物40余年。

 

在北部湾东部的三娘湾来迎接我们这帮亲子夏令营营员的,是继承了父亲保护野生动物志向的潘教授的女儿潘岳女士,与姑爷赵一先生,人称岳姐与一哥。

 

一哥和岳姐告诉我们,粉海豚其实是成年后白海豚行动时呈现出来的颜色;真正的海豚音人们其实是听不见的,因为海豚发出的声音超过了人们能够听到的最大声波20,000Hz。

 

03

 

从我们居住的海边小旅馆,走到北部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和研究中心,会看到在狭窄的马路左手,靠近沙滩的一边,毫无规律地布满了无数简陋的摊位,和无数个简易吊床。卖龙眼椰子的、卖咸鸭蛋和海产品的、卖老友粉的与卖游泳衣的,都混杂在一起,烟火缭绕,人声鼎沸。我们不时地,需要避让横在人行道上正在后倒的汽车和堆在路边的垃圾。

 

在马路的右边,是渔民们的居住区,有低矮的平房,也有起了几层楼外部装潢带些欧美风格的海景宾馆,但一层有些寒酸的大堂里铺着的大圆桌和塑料凳子,让人可以猜得出宾馆内部应该是简朴的城中村特色。但一切都证明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为这个小渔村带来了喧闹与繁华。游客们站在宾馆的白色半圆形大理石阳台上,可以望得见海边三只海豚的雕塑。

 

他们当然是不会只满足于看看雕塑,而是来看真正的中华白海豚的。那天我们与白海豚告别之后,在海滩那里下船时,就有游客向苏六哥打听去看白海豚的价格,我们还兴高采烈地做了“托儿”。



营地活动之一是采访当地渔民。苏六哥就告诉孩子们说,自从科学家们到来,与政府和渔民们合作保护白海豚,渔民们的收入增加了。原来光靠打鱼,每年收入平均1-2万,现在有了旅游业,年收入有8-10万了。

 

而在潘教授和学生们刚到三娘湾的十几年前,没有任何商业,他们没有地方睡,就睡在海边或者船上;没有饭吃,就只好去渔民家里借热水泡方便面。 

 

这正是潘教授在保护自然保护之路上所要追寻的目标:保护动物,也要保护人,实现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让动物和人都过上好生活。

 

为了保护白海豚,渔民被禁止炸鱼电鱼,被禁止在养殖花田螺时用毒药杀害海水里的微生物,被禁止打鱼时离海豚太近,过于喧哗。

 

事实证明,因为保护白海豚而改善的生态环境,让三娘湾的整个生态系统都受益了,渔民打到的鱼虾更多了。而旅游业的兴起,也让村民有了另外的收入来源。

 

苏六哥也提到,保护白海豚的最大威胁,其实是人们的思想还不统一。一些离三娘湾有些距离的邻村村民嫉妒因为白海豚致富的村子,会在出海打鱼时恶意追逐白海豚。

 

这也是为什么潘教授在当地发起创办了文实中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潘爷爷带领孩子们在自然体验中,热爱所有的生命,让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成为骨子里的东西。


这也是一哥和岳姐想要通过夏令营给与孩子们的生命教育。

 

04

 

这样苦尽甘来的美好故事,也曾经在秦岭和崇左都发生过。

 

40年前,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潘教授获得政府支持,禁止人们砍伐熊猫所在区域的树木竹子。而附近华阳古镇的村民因为失去了伐木这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都被迫搬家谋生去了。这让潘教授十分心痛,认识到想要自然保护持续发展,必须改善人的生活。实际上大熊猫因为被保护而增加数量之后,华阳古镇的生态旅游也发展起来,老百姓都回归老家,过上了比以前更美的日子。

 

在广西崇左保护白额叶猴时,潘教授本着保护人与保护动物都很重要的原则,将福特环保奖所得10万美元投资为村民打井,用来解决当地人民的饮水清洁问题,从而减少了当地普遍存在的妇女病与肝病。他还动用自己的积蓄和游说各方资源,获得亲友与民间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建立学校;提供医疗设施,推广沼气池项目,减少村民依赖的木材燃料……人们不需要去与白额叶猴争夺资源,也可以摆脱贫困生活。



广西钦州政府听取了潘教授及其团队的建议,将发展工业的港口规划地址从白海豚赖以生存的北部湾东部浅滩海域转移到西部的深海区,一条三墩路将东西隔开,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各得其所。



 政府信任科学家,这让改善民生的目标奠基于科学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三娘湾的海豚,在这样的保护下,都变得肥嘟嘟起来。一位来自珠海的营员家长说:“欢迎到珠海来看白海豚,那里的海豚还比较苗条,能够跳得更高一些。”

 

05


在三娘湾听到的故事中,最让人心痛的是科学家团队在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的艰苦。白海豚胖了,他们却累瘦了。

 

80年代初,在秦岭保护大熊猫时,40多岁潘教授和学生们是睡在山上帐篷和棚屋里,天寒地冻还要定时记录大熊猫通过无线电传来的行动数据;90年代末,在崇左刚刚开始保护白额叶猴时,60多岁的潘教授和学生们住在墙皮开裂的废弃军营里,没有门窗,没有水电;一天无数次上山观察调研,常常会饿肚子。

 


来到三娘湾,我们营地活动使用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和研究中心倒是个四层小白楼,窗明几净,有宿舍有厨房。在最后结营的烧烤派对上,才从一哥和岳姐那里获悉,研究中心是去年获得政府投资,并自筹一部分资金后,今年春节才建好的。自从2004年到了钦州,他们一直在酒店和渔民家打游击,直至有了研究中心。而团队成员的生活、工资和研究费用,成本巨大,科研经费远远不够,还是需要有经商经验的一哥通过各种资源投资,和被他们的大爱所感动的朋友捐赠公益来补贴。现在的潘教授,已经80多岁了。

 

这是多大的讽刺!那些对口型说“1、2、3、4、5”就可以获得高额收入的明星们,为人类生存发展有多大的贡献?

 

一哥在结营汇报时说:我们保护了大熊猫、白额叶猴、白海豚,我们还要保护第四种动物,那就是人。

 

而关于所要保护的人,我觉得除了保护区当地的老百姓,除了未来可能从事自然保护事业的青少年们,更要好好保护潘教授、一哥、岳姐等这些奋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后勤保障和科研条件,他们是为了这个地球,为了我们所有人的未来在奉献着。

 

原本经营公司的一哥和岳姐本可以在北京享受人生,放弃优渥生活,到深山老林和海边小村帮助父亲保护野生动物,除了父亲崇高情怀的感召,应该也和野外科研条件艰苦,父亲的科研团队人手不足有些关系。

 

不保护好这些科学家,谁去保护动物和自然,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别说穷苦百姓,再富有的人,也将无立足之地了。

 

所以,保护动物,也要保护人,要实现潘教授的这一宏伟目标,最最要紧的,是先保护好科学家这批人

 


相关阅读:

我和动物的距离

露营的气质:与风雨虫儿共眠

诗来见我

兰卡的萤火虫与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