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李博伦:体验国际发展学与行
作者|李博伦
作者简介|李博伦,杜克大学全球健康与国际发展硕士在读,清华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是一名立志从事国际发展实践的晚辈青年。近年来参加过一些国际项目,内容涉及小额信贷扶贫、社会企业、艾滋病、环境健康等,并代表中国青年参加过G20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民参与与全球媒体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银行国际冲突与和平会议等等,足迹到达非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中东、南亚、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区。
我一直很喜欢读《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小镇马孔多对我来说总是有说不尽的魔力,那善良而纯粹的民族是我对遥远世界最初的认识。后来我渐渐了解他的故国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慢慢地理解了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他的伟大,在于向世人展示了拉丁美洲的大善大美,为处于世界权力版图边缘的和集体性失语的拉丁美洲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他使我意识到,每一个民族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都应该实现符合自身禀赋的发展与繁荣。可以说,《百年孤独》是促使我日后从事国际发展的启蒙读本。
除了文学,我对国际发展的追求也来源于对历史的热爱。英国人阿诺德-汤因比是我最敬佩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无数次地阐明全球史观的重要性,他在对历史长河的思辨中展现的洞见与智慧促使我更加关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问题。我渐渐地坚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片”,都应该有能力满足其人民教育、健康、脱离贫困等基本的需要,都可以有自己的声音与尊严,并能够实现卓越与人民幸福,进而可以被其他民族学习。这成为了我坚定自己职业选择的理由,也成为了我个人对“国际发展”的定义。
然而现实世界却并不完美,太多人连基本需要都无法被满足。当前世界上依然有10亿左右的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与健康,受到冲突、动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无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曾在祖国贵州黔东南偏远的山村调研,那里的孩子们因为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依然饱受寄生虫问题的困扰,他们的学业表现大打折扣;我曾在南亚的孟加拉国深入乡村社会,那里的人们缺少安全的饮用水,因为腹泻引发的疾病经常夺去很多人的生命;我曾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雪山脚下行走,见到只有12岁的小姑娘背着年幼的弟弟以卖明信片为生,岁月的沧桑过早地写在了她的脸上;我曾在肯尼亚的贫民窟探访艾滋病人,因为缺少医疗条件,他们只好痛苦地度过余生……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在黎巴嫩,在海地,在坦桑尼亚,在秘鲁,在埃及……每一次走过一段旅程,我的心中都会难受一次。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自己的力量又是如此单薄。我该怎么办?我要不要回来?我怎样做可以真正帮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系统的国际发展学习。
我以一种如饥似渴的心情投入到系统的学习中去。贫困减除、冲突与和平、医疗卫生、国际能源、政策分析、发展评估、项目管理,各种各样不同的课程充实了我的知识储备与理论体系。这里的发展课程大多以核心话题的不同子话题为经,以不同国家的案例为玮,通过大量的阅读、课堂讨论和写作增进对于知识的了解,非常具有实战性。在美国的研究生院,一般一个学期的课程数量在4门左右,而我仅是第二个学期就选修了8门课,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任务。而与此同时,我从自己同学们身上也学到太多太多。我的一个韩国同学此前曾在50多个国家工作过十几年,海地地震时他带领的救援队是第一批到达当地的力量之一;我的一个巴西同学有感于亚马逊雨林地区不同部族长期因利益纠纷带来的冲突,创建了当地第一个亚马逊和平中心;我的一个阿富汗同学此前在联合国妇女署工作,在紧张的安全局势下为当地的性别平等奔走呼号;我的一个美国同学在非洲为世界粮食署工作,前不久刚刚和在坦桑尼亚认识的印度男友踏入婚姻殿堂……我慢慢地褪去了最初的躁动与不安,也慢慢地体悟出学做谦卑是有所贡献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地寻找机会与不同国家的青年交流,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去年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印尼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民参与与全球媒体论坛,并有幸作为特邀青年嘉宾进行演讲;在G20青年论坛上,我作为经济与金融分论坛秘书长撰写了大会报告,并进行了大会闭幕演讲;在秘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代表中国青年主持了中国角开幕式活动。其实回顾这些经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群惺惺相惜的朋友。他们之中有活跃在台风“海燕”救灾前线的姑娘,有16岁时创办NGO至今为贫困乡村提供累计几万盏电灯的菲律宾伙伴,有专注于青年领导力培训获得过印尼总统奖的兄弟,有创办了为巴基斯坦贫困儿童提供资助NGO的朋友,有执着于环境保护至今已通过其NGO植树超过百万棵的德国男孩,当然也有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勇于发出最强音的中国青年。前不久震惊世界的尼泊尔大地震毫不留情地席卷了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国度,而让我在悲伤以外感到自豪的一点,是我的所有尼泊尔朋友们无一例外奋斗在救援和重建的最前线,而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小伙伴,则构成了他们最坚硬的后盾,不论是资金还是物资捐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都完成得效率惊人。
于是慢慢地,对于之前的疑问,我的心中有了答案。以一个谦卑的心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不论国家、民族、年龄;相信合作的力量,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我心中的国际发展并不仅是高大上的援助亚非拉的事业,而是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共同扶持,合作共赢,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我欢迎更多的朋友们加入这一队伍!
李博伦
于海地首都太子港
本文版权归《国际发展时报/IDT》所有,转载请载明作者与出处(微信公众号:IDT2015)。
编辑|赵梦颖
国际发展时报(IDT)孕育于全球格局转型之际,致力于发育中国本土发展知识,促进交流,推动公众对于国际发展专业的认知,期待您的关注与贡献!联系方式xxl@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