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王彧:发展研究带给我丰富的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

2016-02-29 国际发展时报 IDT
点击“IDT”关注国际发展时报

作者| 张璐
作者简介| 张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国际发展方向)大二学生,“发展动力社”现任社长。


发展动力社立足发展专业特色,以“沟通、多元、超越、开放”为宗旨;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活跃发展专业的学术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培养优秀发展人才,宣传发展专业为主要目标。 
编者注  IDT将继续推出发展研究青年人物专访,这一期我们将对话王彧。非常希望收到大家对于此篇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任何建议和反馈,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发展研究青年人物的经历和心得。欢迎大家推荐发展研究青年的故事,联系人:张璐caulyzl@163.com 。


人物简介

作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第一位获得Tier1毕业生企业家签证(Tier1 Graduate Entrepreneur)的中国留学生, 她拥有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公共政策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曾间隔(gap)半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工作,随后又在欧洲游历数月,最后选择回到英国,并在此创办英礼汇Link Elite(公众号:ECeliteclub)。她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9级本科毕业生王彧。大学期间,她就是位活跃的发展人,曾任发展动力社社长,以及学校农研会常委,组织参与过发展人才沙龙和发展十年流金等专业活动。

最初在最初听到师姐的故事时,作为发展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为师姐的经历深感自豪,同时也对她的故事充满了兴趣——觉得她作为一位刚毕业不久的青年人,竟然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实在是不容易。于是我联系到了王彧师姐,想要探究一下她与发展专业究竟有怎样精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对王彧的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以下是对王彧的采访。

Q1在你本科学习农村区域发展的四年(2009-2013)里,除了辛苦的学习外,你一定参加过一些给你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活动吧,这些活动都给了你哪些收获?

王彧:对,我在大学期间,除了忙碌的学习外,曾经担任发展系发展动力社社长,此外我在农大的农研会担任农研会常委,参与组织过发展动力社的发展人才沙龙、第十届农业人才论坛、发展十年流金等活动,还有我参与的一些暑期实践活动都非常有意义。

这些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我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这些活动从主题制定,到嘉宾邀请,再到活动策划书、活动报告的撰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这给了我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我们学院的课程以及实践给了我一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感觉。当我们有机会在课堂上、在讲座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家大师们发生思想碰撞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抬头仰望的感觉;但在实践中,当我们真正走进农村,我们又能够真切地接触到来自农民的声音,了解社会的现状,这又使得我们学会脚踏实地。

我认为我们学院老师们的思想、学院的课程设置和相关实践都是与国际接轨的,我们接触到的机会都是世界级的,这使得我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去走完这大学四年。其实,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起到塑造的作用,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也在塑造了个人的品质:学会怎样去迎接挑战,学会怎样去做事。我们的专业给我我们许多这样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学会把握。

Q2你本科毕业后选择公共政策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基于什么想法,本科学习发展专业对于你的专业选择和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帮助?

王彧:我认为所有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都是共通的,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可以直接看作是发展的手段,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发展。发展“让人类生活更好”的愿景与公共政策的实施是殊途同归的;再加上我我个人比较相信政策的直接作用,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本科学习发展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综合的视角,包括对于发展工具的掌握、发展问题的认知,都会对我研究生学习公共政策提供帮助。而研究生学习一个相对“专”的方向又给我提供了一个通过学习别的学科来反观发展专业的机会:从而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理解都会有帮助。

Q3你是通过怎样的契机能够进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工作?你具体从事哪项工作,发展的专业知识用上了吗?

王彧:其实这个说来话长。在英国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寒假里我在联合国官网看到实习生招募的信息:我恰好符合研究生在读(或毕业一年内)的要求,于是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进行一系列的网申流程。

在我17岁上高中那会儿,借着2008年北京申奥,我们学校有一个类似于冬令营的活动,到过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我当时看到总部大楼门口飘着各个国家的国旗,当时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本科就选择了发展专业。记得当时听到李小云老师说将来优秀的国际发展工作者可以到联合国工作,心里就一直有这个愿景。当时在联合国网站上我恰好看到了一个岗位:专业要求传播、社科等相关专业背景,工作经历要求有外联经历、熟悉社交媒体。我本科发展专业,又选修了传播双学位,而且在发展动力社、农研会工作过,参与组织策划过一些活动,加之寒暑假参加过得一些海外的社会活动,基本满足网站上这些要求,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申请了这个岗位。

过程其实类似于申请留学,递交个人简历、动机信、介绍信等等。两个月以后我收到了网络面试回复,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网络面试、电话面试,我最终得到了进入联合国总部工作的机会。有人说面试很恐怖吧?其实我觉得面试不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只是用人单位,你以后的老板也好、你未来的的同事也好,需要对你进行一个多方面的了解,同时你也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你的期待。

Q4你大学的经历如此丰富,那么你在大学四年一定有一个明确的个人发展计划吧?

王彧: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发展有一个误解:学习发展,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学习社会工作之类的专业,学习怎样帮助别人才是发展。其实我觉得不一定要学习社工才能帮助别人。真正热爱发展专业的人都有一个初心,说大一点就是学发展的人的情怀:希望以自身的一点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其实我们做的很多所谓的帮助别人的事,都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只要有人受益、你就想做下去,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会收益,而且这件事就会持续下去,是可持续性的。所以对于我个人的人生规划,我并没有怀着很强的功利性或者目的性,最根本的是靠着一种希望大家都变得更好的情怀。

Q5为什么会选择游历欧洲各国家,在游历的过程中你收获到了哪些?

王彧:两个原因吧,其实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契机是因为我选择在离开联合国之后放空自己,去思考以后想走的路;再一个呢趁着还是学生身份的时候,去拜访一下朋友:找一找在联合国实习、大学做海外志愿者认识的国际友人。

Q6你在游历欧洲各国之后最终选择了回到英国创业,在这么多选择之中你为什么最终决定回到英国?

王彧:因为在英国读硕士这一段时间,我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的状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融入”,但那种积极给我一种“跪舔”的感觉,就是一味地去迎合外国人、讨好他们的心态,实际上却走入一个很尴尬的文化误区;另一种就是抱团,拒绝融入当地社会,来混日子的状态。我觉得“成功地留学≠留学的成功”,所有说我在看到这种现象之后还是抱着一种初心吧:希望我所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能让更多人能够受益,于是我就开始我的创业项目:做一个公司,帮助留学生最大化他们的留英价值,最优化他们的留英体验,快速浸染到英国的文化中、社会中去。

Q7我觉得你很经常提到初心这个词,感觉本科发展专业的学习其实对于你现在工作、思维的开拓、职业历程的形成起到挺大的影响吧?

王彧:大学四年我交到了一群很好的朋友,特别是社会实践,一起吃苦或者一起挑战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时候,那种友谊非常非常珍贵。我们在本科的时候也办了不少活动,比如发展人才沙龙啦,coffee time啦,办活动大家一起讨论策划,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感觉特别好。还有,就是咱们专业有很多很好的老师,老师们都很平易近人,很愿意为你提供帮助。

发展其实教你的是实用的方法,去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教会了你去提升判断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怎样接触社会、怎样成为国际人才。包括我大学期间参加的海外志愿项目以及在联合国的工作经历都让我学习怎样与人国际友人打交道、学习到新的生活理念。其实还是作为一个发展人想要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别人变得更好,就是所谓的初心。

Q8如果你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呢?

王彧:人生不是三五年的事,年轻人就要敢想敢做,因为你没什么可输的,现在你觉得有些事情可能做得不对,也不会毁了你。现在没有一个工作是一辈子的工作,所谓的铁饭碗就是,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好好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不要忽略情商的培养,学会与人打交道。另外,先让自己变得更好,你去影响一个人的过程,就是在改变世界。


IDT得到了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的支持。CIDRN旨在运用中国视角探讨国际发展问题;为广大学者、决策层、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分享国际发展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最新的国际发展动态的开放平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IDT的立场和观点,转载请注明国际发展时报(IDT)。

编辑|赵梦颖


国际发展时报(IDT)孕育于全球格局转型之际,致力于发育中国本土发展知识,促进交流,推动公众对于发展专业的认知,期待您的关注与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