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湖夜雨十年灯,“合澜书社”带你了解源远流长的沙井蚝文化!

土蚝哥 蚝乡沙井 2019-04-04

11月9日下午
第19届深圳(宝安沙井)读书月之
沙井街道“合澜书社”第一期读书分享会
暨“两培两帮”沙井历史与文化学习活动
在沙井陈氏宗祠(义德堂)成功举办



沙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詹文烈,特邀学者程建、阮飞宇,老蚝民代表,“两培两帮”青训营学员,有关科办、社区负责同志及市民代表等近百人参加活动。



古时沙井西面有合澜之海,是珠江的主要入海口,其南与伶仃洋相连,通达南海,滚滚而来的波涛在此汇合,故为“合澜海”。为进一步营造沙井读书氛围,以“合澜”为名,打捞街区文化记忆,发掘民间文化智慧,打造本土读书分享交流平台“合澜书社”。




第一期“合澜书社”读书分享会上,特邀学者程建、阮飞宇担任主讲,给大家分享“沙井蚝”“ 沙井陈氏”的那些事。






沙井那些事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写过一首《食蚝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与蚝有关的诗词。



诗中“雅闻靖康蚝”也有记作“雅闻归靖蚝”,其中的“归”,指的就是那时候被称作“归德”的沙井。(深圳最古老地面建筑“龙津石塔”就是归德盐场的标志)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谈及沙井就必须提到沙井蚝的原因了。


沙井那些事


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北宋末年,为避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迁入归德盐场(现在的沙井、松岗等一带)涌口里。据说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陈朝举是北宋庆历进士陈襄的后人,名义,讳孔硕,字朝举,号野望,为南宋进士,特授议政大夫。他从学朱熹,称为高弟,名扬四海。陈朝举有三子,长子康道,次子康适,三子康运。长次二子分别前往燕川、荷坳立村,三子则在沙井繁衍后代,从此变成了沙井大村的主要人口构成。



沙井原来只是一个村的名字,土改时沙井大村被划分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村,分田时按生产方式和自愿的原则将村民分为农民和蚝民,农民耕田产粮食,蚝民种蚝收水产。合作化时期,先后成立了四个农业初级社和四个蚝业初级社,从而奠定了后来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独立成村的基础。


沙井的那些事


此次活动举办地点“义德堂”,则是现今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蚝一、蚝二、蚝三、蚝四陈氏的宗祠,均为陈朝举的后人。



沙井的陈氏宗祠,乡人称祠堂或义德堂,位于沙三村三巷、四巷之间,与陈朝举的墓遥遥相对。宗祠原貌, 经卜择定向,有一定风水气势,前有东来象岭凤岩紫气,后有西照虎门龙穴祥光,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石结构, 五间三进一倒座,硬山尖山式屋顶,绿琉璃瓦覆面,正、垂脊均作博古饰。



陈氏宗族重义重德,团结一心,曾在沙井发展的无数个历史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养蚝事业上。他们很早就懂得了因地制宜,从发现沿海有野生蚝生长,到插竹养蚝、瓦缸养蚝、三区养蚝,蚝产业一路走强。



1958年12月,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获国务院颁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社长陈淦池出席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是沙井蚝民历代祖先都未曾获得过的荣誉。




如今,沙井街道通过各种举措大力保护沙井蚝文化和产业,建成了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每年举办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推动蚝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出席活动的老蚝民代表

蚝民代表们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年轻一代了解沙井,了解沙井蚝和沙井的人与事。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詹文烈

对合澜书社读书分享会活动表示充分肯定,他还指出沙井是千年古镇,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源源不断地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加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沙井建设成为“西部中心▪智造重镇▪魅力蚝乡”助力!



不听不知道

原来咱沙井、沙井蚝

有这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忍不住想给咱沙井点个赞!



图:欧春健 陈稳耀

整理编辑:陈稳耀



点击星标☆或置顶,第一时间查看沙井最新消息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