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回眸 || 从荒芜走向繁荣,老福大人如何白手起家?

小福 福州大学 2019-05-13

    




时光回溯,历史再现,在距离福大六十庆典还有30天的今天,小福带你重温学校一步一步建立的艰苦时光。

建起广厦,绝非一日之功,那时尚在襁褓中的福州大学不知道她将经历多少苦寒、多少考验,回到那段从零开始、艰苦跋涉的岁月,零距离接触那些从旧照片中漫溯而上的回忆,去体会她的成长。




先有和尚后建庙,怡山校园艰难初创


彼时,福建省委确定了福州大学创立的基本原则之后,校园尚且在规划之中,但学校依托着厦门大学开始招生办学,张孤梅风趣地称之为“先有和尚后建庙”。


在华东设计院列出的校园总体方案中,怡山校区的首期工程是建1000亩左右的校园,最新竣工的11栋大楼,最高的不过四层,只是万人大学蓝图中的“冰山一角”,但在当时,也是来之不易。

直面工期吃紧、建材物资的采购和运输困难等问题,福大人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想出了不少奇思妙计,陆续解决了住宿、用膳、教学等难题。


(建校初期用一所中学10间旧校舍作为部分教室)


初创时期的校园,虽已有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极其简陋,条件十分艰苦。

学生宿舍只是刚封顶的房坯,脚手架还未拆除,内墙未经粉刷,窗户没有油漆也没有安装玻璃。卫生间和盥洗室都还未建成,师生们从施工用水处引一条临时水管到露天空地上,在水管上加装水龙头来取水洗脸。师生用膳的食堂是竹棚搭盖的,恰好在水田的低洼处,一到雨天满是泥泞,学生赤脚卷裤进食堂,若用餐时遇到刮风,不时还有竹叶落进碗里


(建校初期把部队预备第八医院改为教工宿舍)


工科学校,动手实践是重中之重。建校初期,学校的实验室是靠教师和实验员白手起家建起来的,而且都是先后在竹棚、民房、学生宿舍卫生间“打游击”;实习工厂原来设在草棚里,后将已迁出的福州制药厂改作为福大的实习工厂。

实习工厂的机床设备是用木材从上海换来的。张孤梅亲自出马,在省委领导的支持下几经周折争取到木材指标,再解决加工和运输问题,将木材运抵上海,换来上海交通大学生产的C615型车床15台,建起了福州大学机械厂,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60年部分机械学生下厂学工劳动)


在怡山校园的艰难建设过程中,依托办学的模式也产生了诸多矛盾,福大党委向省委建议从速将办学迁到福州。

1960年伊始,部分科系的师生就已逐步开始分批前往怡山校园。那年暑期,学校决定不放假,动员师生参加学校搬迁。


(1959年土建系师生员工参加本系教学大楼奠基劳动合影)


在当时,化工系师生负责搬运课桌椅,他们冒着酷暑,用蚂蚁搬家的方法,肩挑手抬板车拉,将课桌椅、床架、铺板等上万件家具全部搬到校园内,保证了9月份新学年开学的需要。

修运动场,修校园道路,为化学楼、图书馆地基挖土方,当时没有任何大型机械设备,全靠锄头、铁锹、扁担和土箕,而图书馆和化工楼的选址都是小山包,师生们手挖肩挑,将山坡铲平、水田填平。校园中的道路,除了基建工人修的外,大多数是师生自己修通的。

直到暑期过后,学校转入正常上课,但师生们每周仍然要参加半天以上的劳动。


(1960年机械系铸造59(1)班到连江支援完成任务后步行回校)


(陈德霖老师带领学生“愚公移山”建设校园)


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福建省委采取了有效举措来保证福大的教学质量:

厦门大学当时提出了“为了办好福大,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的理念,大力支援学校建设,卢嘉锡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师;

省内学校和工矿企业输送的师资在后来也成为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骨干;

从省外引进师资也为学校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1970年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卢嘉锡陪同外宾参观机械厂)


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福州大学筹备处撤销,校园门口挂起白底黑字的“福州大学”校名牌子。

西禅古刹畔,几路师生从各地而来,汇聚到这片现代化高楼与简陋工棚相互辉映的校园里,年轻的大学正向光辉灿烂的未来放声而歌。


(郭沫若先生为福州大学题字)



濒临下马挽危机,联合办学促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福建省委认为有必要对福建高等学校实行调整和压缩,在一些工厂相继“下马”之时,尚在摇篮中的福州大学险些夭折。

在危急关头,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孤梅和副校长卢嘉锡、唐守愚等上书福建省委,请求将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在几番权衡利弊后,福建省委在1962年7月正式下达通知: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并保留理科,但要缩小规模。


(六十年代,卢先生在福州大学住处书房工作)


在几番波折后,福州大学没有“下马”,但已经过了“瘦身”,校园面积逐渐缩小,职工队伍进行了必要压缩,虽然能满足基本的办学需要,但师生们的生活还是异常艰苦。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新生的福州大学逐渐成长,在工厂的师生主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在数月间研发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机械系师生1960年在六三钢厂搞技术革新)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浩劫中,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福州大学的教学科研秩序也遭到了破坏,但就在闽江边、怡山旁,这一方校园中,诞生了许多科研理论成果,老一辈福大人在逆流中斗争前行。

1976年,全国教育战线率先开展拨乱反正的工作,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福州大学也走上了新征程,迎来了发展新时期。


(1983年,福大联合办学签约仪式)


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恢复发展的基础上,以实现人才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适应性强”为目标,实施学分制、导师制等,初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融合调整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1978年春,第一机械工业部曹维廉副部长到福州大学调研,表达了人才需求,经过多次沟通,率先与福大签订了委托培养专业人才的协议书,开启了学校探寻联合办学的大门。

有此先例,福大先后与交通部、水利电力部、石油工业部等单位签订了委培协议。1980年,经过反复协商,电力工业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对福州大学实行省、部双重领导,联合办学,并于12月30日签订了协议书。1982年,煤炭工业部也与福大签订了长期协作培养人才的协议。


(1983年,中国教育报报道福大联合办学)


从委托培养到与电、煤两部联合办学,福州大学开创了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并不断拓展,与省厅局、企业联合办学,与国内高校、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联合办学,形成了联合办学的多元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开创的联合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首创,突破了传统的办学体制,效益明显,实现共赢,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办学条件改善,拓宽师资培养渠道,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增加,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3年,学校与山东工业大学校际合作签字仪式现场)



尝过创业辛苦,行过艰难岁月,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福州大学也顺势而上,进入发展的繁荣时期,昂首向光辉灿烂的时代迈步,走上了新的历程,揭开了新的篇章。


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

刊头:彭文泽

编辑:郑翌、肖桂林

图片:福州大学档案馆

责编:包玉兰

参考资料:《福州大学发展史稿》



近期热门文章:

👉巾帼亦怀报国志,福大首位特种女兵刘宇娟前来报到!

👉分享图片

👉笔尖下的老福大| 祭酒岭下,怡山园中,甲子之庆,福大带你回家

👉重磅 | 福州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出炉!

👉全方位、多形式!福州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