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国际期刊发文,这位福大本科生有点牛!
说起在SCI上发表论文
你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谁?
科学家 or 学术达人?
其实,优秀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福大物信学院应用物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郑日华,不久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Annalen der Physik》(《物理年鉴》),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SCI论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发表于此。
《Annalen der Physik》是科研界内公认的优秀期刊,它关注于基础物理研究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理论、方法学和应用。现任主编为诺贝尔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赫兹的光电效应(1887),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毛细现象(1901年),马克斯·普朗克的黑体辐射(1901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6年),薛定谔的薛定谔方程(1926年)等改变人类进程的伟大科研结论都发表在《Annalen der Physik》上。
《Complete and Nondestructive Atomic Bell-State Analysis Assisted by Inverse Engineering》(《基于逆向构建的完备的无损的贝尔态分析》),发表于2018年6月,当时郑日华大二。《Complete and Nondestructive Atomic 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State Analysis Assisted by Invariant-Based Inverse Engineering》(《基于不变量的完备的无损的GHZ态分析》),发表于2019年2月。
两篇文章以郑日华同学为第一作者,夏岩教授为通讯作者,福州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中科院分区二区刊物《Annalen der Physik》(《物理年鉴》)发表,影响因子2.557。
郑日华介绍到,一般情况下,在量子力学中,对一个纠缠态的探测必定会导致它的塌缩和受损。两篇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能够避免贝尔态及GHZ态塌缩的幺正的探测方法,保证了探测的无损性,对量子通讯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一名本科生是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连续发表两篇高质量SCI论文的呢?让我们走近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日华,了解这个“宝藏男孩”背后的故事。
因热爱而选择应用物理专业的郑日华一直对科研实验室心怀向往。他很早就坚定了投身学术和科研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继续深造,读到博士后成为院校的导师或是教授,日后从理论科研的方向。
他从一开始就笃定了学术的道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上。与其说他选择了科研,不如说他享受着科研。
初入大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郑日华给他的导师,福大物信学院副院长夏岩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积极地向老师自荐。在大二下学期,郑日华成为了夏岩教授科研实验室的一分子,也是唯一一名本科生。
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本科生在知识的储备和论文、文献阅读能力上都与博硕士研究生有一定差距。出于对物理的热爱,也为了缩小这些差距,郑日华曾一学期往返于福大旗山、怡山两校区,听长江学者、福建省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郑仕标教授的物理课,风雨无阻。
郑日华直言繁重的学业有时候甚至让他感到分身乏术,但是一想到科研梦,他顿时就热血沸腾。近三年来,他的绩点常年保持在专业第一,并连续三学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能够兼顾好科研与学业、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他从不认为成绩来源于自己比别人学习时间多,或者天赋比别人高,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对科研热爱的结果。
据郑日华介绍,两篇论文的选题源于他阅读文献时的发现。经过数百篇文献的查阅和多番对比,他发现纠缠态探测的方向可以有非常多样化的方法。征求了导师、师兄的意见后,他选择了“完备探测纠缠态”这样一个前人钻研尚浅、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课题。“论文的写作,从大一开始翻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就开始了。”郑日华说。
(郑日华的草稿纸)
文献大多是全英文的,郑日华坦言:“阅读文献是带有任务感的。”他只好硬着头皮看英文文献,一个一个的查生词,文献里的公式,他都从头推算到尾,而一篇论文里有二三十个公式是常态。开始时的确是很艰难,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加,郑日华对量子物理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兴趣也越来越大,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这上面。“我一般上完课就是去教研室。下课之后在那里,周末在那里,晚上一般要那里待到十一点。我寒暑假也有很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那个时候没有学习和学生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科研。”
虽然不轻松,但他从未觉得辛苦。
郑日华不断提到“其实我是很幸运的,两次论文的撰写、审稿到发表没有经历太多时间。”
其实,他论文的发表经过了长足的积累,何其不易。从夏岩教授、郑仕标教授那里学到大量的理论知识,精读大量文献并和导师师兄探讨了初步想法后,夏岩教授督促他在10天之内完成第一篇论文的初稿。那十天,他连饭都顾不上吃,由于熬夜嘴角起了好几个泡,一摸头发手都是油的。
然而十天过后等待他的是繁重的修改任务。当他把论文初稿交给课题组审阅后,前辈们提出了非常多需要纠正的语句写法上,甚至公式上的问题,不断推倒之前的逻辑重构。当时正值郑日华的大二下学期,论文还未发表,要修改的地方还有很多,他的本科课业成绩也稍有退步。“当时内心还是很崩溃的。”郑日华坦言。
尽管感到“压力山大”,在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鼓励与指导下,郑日华调整好心态,又花了大半个月时间终于改好论文并投了稿。“还好投稿后很快就得到了回复,也得到了专业审稿人的鼓励。他们用‘创新’和‘可靠’来形容我的研究成果。我还是挺幸运的。”
有了第一次投稿、发表的经验,郑日华在第一篇研究基础上,关于对另一种纠缠态完备探测法的第二篇论文也顺利发表了。两篇论文顺利发表的“幸运”背后,是郑日华不懈的付出。“如果第一篇没有顺利发出去的话,说明我还不够努力,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郑日华坚定地说。
越努力,越“幸运”,在郑日华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科研并不总是孤军奋战
恩师的指导,同伴的鼓励
同样是郑日华科研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逐梦之路,与伴同行
身边人又将如何评价他?
郑日华同学学习比较努力,对于科研有着浓厚兴趣,坐得住冷板凳,对于布置的任务都会认真完成。因为他不仅仅把物理看成一种兴趣,而是真正努力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踊跃在课堂上提问发言,自然而然就注意到他了。
——郑日华的恩师夏岩教授
(郑日华与导师夏岩教授)
他很热爱思考,平时学习过程中他乐于与同学们交流并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科研秉着一份精益求精的精神。看得出他很享受科研给他带来的乐趣,平时聊到他的学术研究时总是眉飞色舞。科研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但他却能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我想必是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使然。
——郑日华的同班同学郭嘉卉
SCI论文的成功发表离不开新颖的选题与流利准确的英语表达。郑日华表示在方向选择和论文的语法用语上,导师与师兄给了他许多帮助。
同时,对于本科生发表SCI综述,郑日华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论文的核心是结果。如果有具有重大意义、证据充分的结果,文章就势必会在相关领域得到重视,发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论文的写作与四六级考试作文的写作不同,写论文时,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讲述清楚,没有必要用过多很漂亮的句子。
自学可以由点到面。当需要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直接从这部分开始自学,再延伸到各个方面。除了课本,阅读文献非常重要。
学会检索论文。对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百度学术是很好的选择。
多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在方向与方法上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也很关键。
时刻关注所在领域研究动向。紧跟学科前沿,避免做已经得到证实、缺乏创新点的工作。这也要求我们多读文献,整合多方资源。
科研之路也好,学习之路也罢
都是一个越往上走越艰难的路程
克服万难,耐住寂寞
在追梦之路上马不停蹄
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
采访:蓝苗、林瑶
文案、编辑:林瑶,廖建彬
图片:郑日华
责编:包玉兰
近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