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是央视当家花旦,赴美生子却被全网谩骂,柴静冤吗?

阿呆爸 阿呆爸育儿 2023-06-12

这是阿呆爸第747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墨染



【重要提醒】有些朋友私信说,最近收不到阿呆爸育儿推送。是因为微信调整了推荐机制。为避免错过深度好文,请大家务必给阿呆爸育儿加上星标!随手点击下方名片-点右上角弹出菜单栏-点“设为星标”即可设置。
2003年,非典肆虐,由于信息闭塞,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此时,中央台播出的一档《非典狙击战》节目,深入报道了最真实的疫情状况,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柴静《非典狙击战》

一场场直击心灵的采访,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节目中的记者柴静,那温柔而坚定的形象,给人极大的鼓舞。

借由这档节目,柴静一跃成为知名人物,还被评为“年度风云记者“。

《看见》一书的出版,更是让她成为公认的“公知女性。”

可后来,她却沦为人人口诛笔伐的“叛徒”,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01.

理想坚定,大胆求取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柴静,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文笔出众。

那时,她在长沙铁道学院学习会计专业,课余时间就经常给学校的广播站投稿。

听着自己写的文章被广播出来,柴静感到无比自豪与喜悦。

渐渐地,她意识到做会计并不适合自己,便转行成为一名主播,实现了柴静最初的梦想。

毕业时,柴静得到了铁路局工作的机会。但恰好此时,长沙新成立文艺台,正在招募主播。

权衡之下,她果断放弃铁路局的工作,大着胆子给湖南台的一位主持人写信:“可否祝我成就梦想?”

没想到,对方竟真的给了她回复,还推荐她进入湖南台面试。

非科班出身的柴静,拼命自学,终于在重重面试中杀出重围,成功进入湖南台。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午夜电台《夜色温柔》的主播。

这档节目,因为在22:31到凌晨播出,不仅让人昼夜颠倒,而且很大概率不会火。

台里的主播都对此避而远之,柴静却一做就是好几年。

她温柔磁性的嗓音,和充满知性的主持风格,吸引了许多粉丝,竟让这档午夜电台,成为了当时最火爆的栏目之一。

不少人专门等候到深夜,只为听一听柴静的声音。

1998年,湖南台新出的节目《新青年》向她递出橄榄枝,柴静果断抓住这一机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

柴静的主持风格犀利,常常提出独到的观点,与当时千篇一律的严肃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很快,《新青年》稳坐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而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接踵而至。

2000年,中央台著名电视人陈虻给柴静打电话,邀请她来中央台主持一档节目。

柴静毫不犹豫地答应,立刻向湖南台请辞,前往北京。

她一连写出好几个策划案,踌躇满志地交上去,却被主编评价“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更让柴静备受打击的是,就连她主持时要用的发言稿,都一再被否定,每次都不得不请搭档白岩松替她写。

但这些打击,并未让柴静一蹶不振。

她开始厚着脸皮四处采访、询问,每天学习和写稿到凌晨两三点,五点又爬起来开始研究新的选题。

这股拼劲,连台里资深的前辈都被她打动。



在苦熬了无数个深夜后,柴静进步神速。硬是在人才济济的中央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02.

生死一线,名誉加身


节目的播出虽说让柴静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真正让柴静广为人知的,是她关于非典的深入报道。

那时,制片人陈洁提出要做一档报道非典的节目,全台上下无一人应答。

而刚调到陈洁手下第一天的柴静,主动请缨,奔赴疫区。

关于这个英勇之举,柴静后来解释,是想到未来如果孩子问起,她当年在非典时期做了什么,她不想只能答出“我在看电视”。

她觉得自己必须在这种时期,做点什么。

就这样,柴静带着全台的希望,前往生死一线的疫情灾区,开始探寻非典的真相。

哪里能拿到最新鲜最直击痛点的一手资料呢?柴静思索许久,最终把目标定在了北京的6所疫情定点医院。

医院不让带大型的录音话筒和摄影器材,柴静就把麦克风别在衣领上,让摄像师带着最小的摄影机,不顾自身安危,走进了一个个重症病房。

她的镜头下,重症的患者们会相互鼓励,共同与病魔抗争;

急救人员会不顾自身安危,只为救下更多的生命;

身为母亲的医生会带着随时牺牲的悲壮,舍生忘死地抢救病人。



这些画面播出来,看得人热泪盈眶。

那时的医疗环境很恶劣,大部分人连防护服和口罩都没有,被感染的患者,往往全身罩上一层白布,就算作隔离。

近距离接触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柴静,时刻处在被感染的高风险中。

她住的小区,物业特地打电话问她:“你最近不回来吧。”

妹妹给她送东西,柴静主动与她保持距离。

她和摄影师就住在急救中心,与急救人员同吃同住。

而拍摄完这些,柴静那瘦小却坚毅的身影,也深入了每一个观众心中。

名誉和荣耀铺天盖地而来,柴静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柴静也不负众望,接连推出一系列优质的节目。

2012年,柴静出版自传小说《看见》,温暖细腻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


柴静《看见》

而与此同时,有关她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03.

深陷争议,跌落神坛


在大众面前,柴静一直表现出坚定的爱国者形象。

可就在2013年,人们却发现,柴静在美国产子,孩子生下来就是美国国籍。

一瞬间,舆论哗然。

被高高推上神坛的柴静,一夜之间沦为全网谩骂的对象。

紧接着,央视主持人邱启明发文,证实柴静已经从中央台离职。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大众的质疑,柴静选择了沉默。

但她的沉默并没有使得舆论停歇。

又有网友翻出了柴静2010年采访丁仲礼院士的视频。

当时的世界气候大会中,欧美国家提出所谓减碳减排的全球方针,制定了国家的年排放量上限,要求所有国家不准超量。

丁仲礼院士一针见血地提出,这个方案打着环保的噱头,本质其实是变相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按其他国家的总排放量的标准,那人均能排放的量,简直少得可怜。

丁院士便提议,应该按人均排放量来计算。

柴静却持反面态度,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人均可排放量乘上人数,总量太大了。

这话实在有失分寸,激怒了丁院士。他反问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同样为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此话一出,柴静哑口无言。

赴美生子和采访言论不当,两件事加在一起,难免让人对柴静的立场产生怀疑。

随着网上的斥责声越来越大,2015年,沉寂了两年的柴静推出了自费拍摄的公益纪录片《苍穹之下》,并打出标语:“这是我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片子里,她特意说明,女儿因为受雾霾影响,生下来就患有肿瘤。

前往美国,是为了女儿得到更好的治疗。

她列举了种种案例,讲述雾霾的恶劣影响。

然而,观众并不买账。

网友指出,纪录片中大部分的数据,都取自外网,许多数据不公允,有抹黑我们国家的嫌疑。

随后,又有人曝出,柴静常年有抽烟的习惯,开的车也是大排量,自身就不是一个低碳环保的人。

这样一来,她的女儿患病源自雾霾这一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很快,这部片子就被全网下架,柴静的名声也随之跌入谷底。

在这之后,柴静彻底沉寂了下去,安心在美国生活。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中央台的名制片人陈虻曾给她的一句建议:“做记者的,要守脑如玉。”

可这句话,终究沦为空话。

做记者多年,柴静越来越偏执,忘记了身为媒体人必需的客观与中肯。

或许选择留在美国相夫教子,是柴静所向往的人生归宿。

我们无法评价她的选择。但我牢牢记得,曾经有一些名士,站在人生道路的分岔口时,他们放弃了万人眼中的最优解,跳出了舒适区,走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04.

1958年,中国的医疗条件还十分落后,没有钱,也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而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成员的著名医学家李恒英,却在这种条件下,拒绝续签邀请,毅然决定回到祖国。

她说:“不管做什么事业,救命都是先救自己的家。”


著名医学家李恒英

李恒英把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麻风病研治事业,治愈了1万多麻风病患者,且复发率低于0.03%。

这一数据,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的标准。

2002年,核磁共振专家肖立志面对美国百万级别的高薪,选择了放弃。回到祖国,不断地奉献,为祖国的石油行业填补井下核磁共振这一前沿科技的空白。


核磁共振专家肖立志

2014年,在芯片领域研究多年的毛蔚拒绝美国硅谷的高薪邀请,毅然决定为祖国的芯片事业添砖加瓦,打破了美国在芯片技术上的垄断,成为“华为救星”。


“华为救星”毛蔚

而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和选择,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

支撑他们的,是拳拳的爱国之心,这颗心已化为一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传承。

我们尊重人之常情,但那些无私奉献的爱国人士,永远值得敬佩。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阿呆爸不想和你走散  ─

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很多读者朋友反映,最近在订阅号列表里找不到我了。为了防止走散,请给公众号“阿呆爸育儿”设个星标吧!

方法很简单,具体操作如下图↓↓↓



 · 今日视频推荐 · 

在微信视频号里搜索“阿呆爸育儿”

观看每日精选教育、育儿视频

欢迎大家关注

科学有国界科学被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 END - · 往期推荐 · 
吴秀波儿子家暴女友被曝光,其实早已有迹可循......复旦学霸辍学在家打骂父母,背后有何隐情?北大女网红宿舍视频流出,反转令人意外

点赞,在看,育儿路上一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