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4岁,参加15次高考的“高考钉子户”,决定去上大学了

阿呆爸 阿呆爸育儿 2023-09-21

这是阿呆爸第821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初六




2016年,导演何汉立主导的纪录片《高十》,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播出,主人翁唐尚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为了自己心中的“清华梦”,这个来自广西的男孩,不惜多次参加高考,引起了众人的争议。

近日,伴随着高考放榜,唐尚珺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中。

原来,这么多年来,唐尚珺为了心中所谓的“清华梦”,竟然整整复读了14年。


这种复读的行为,令人不禁联想到,许多学校打着“高额奖金”的噱头,吸引许多高分考生复读,借此提高学校来年招收新生的市场竞争力,也有考生为了赚钱不断复读参加高考,成为“考霸”。

因此,大家质疑唐尚珺就是这样的“职业高考生”,甚至戏称他是“高考钉子户”。

今年,是唐尚珺第15次参加高考,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说:“不再考了,决心要去上大学了。”

“高考钉子户”考上梦想的大学了吗?他为何执着于清华那么多年?


01.

偏僻农村娃拥有清华梦

唐尚珺,1988年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公安村,村子离越南边境只有几十公里,交通不便利,每天只有一班车去县城,环境闭塞,大多数村民只能靠种植养家糊口。


唐尚珺的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父亲曾是小学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丢掉了教师工作。


后来,夫妻俩在家门口前弄了一小块地,靠种植甘蔗,勉强养活一家七口人。

唐尚珺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们早早辍学,有的在家帮忙种植,有的外出打工。

作为幺儿的唐尚珺,不用考虑帮忙分担家庭重担,他只管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为家争光。


那时的唐尚珺,并不知道读书是可以干什么,为了什么,只能从大人嘴里拼凑出对读书的概念。

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隔壁村有一个人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当了官,还出钱回村里修路,这是光宗耀祖的事。

唐尚珺听多了,在脑海中,模糊地把清华与光宗耀祖划上了等号。

从此,在他心里埋下了“考清华”的种子。


2002年,唐尚珺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离家六十多公里,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

看到父母脸上开心的笑容,唐尚珺也跟着十分高兴。

到县里上学的第一天,唐尚珺经过村里通往县城的唯一道路,他望着窗外那一大片甘蔗地,内心按捺不住的激动兴奋,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来自乡村的何汉立,既同班又同宿舍,很快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都喜欢看书,便在学校办了借书证,两个人时常呆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看书。

一到周末,他们就跑到校外,到处看看逛逛,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

那个时候,他们无所畏惧,只知道读书和玩乐,对未来“一片空白”,不知道以后去哪里?要做什么?

由于贪玩,两个人的成绩一落千丈,从重点班掉落到非重点班级。

到了初三,唐尚珺的成绩垫底,这让他十分焦虑恐慌,负面情绪不断困扰着他。

中考前夕,他更是生了一场“怪病”,为此错过了2005年中考。

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招收没有参考纪录的学生,唐尚珺只能选择复读。

一年后,他顺利考上了钦州二中。


钦州二中是数一数二的顶级高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小山村瞬间沸腾了,所有人都在为唐尚珺感到高兴。

在众人的祝福下,唐尚珺怀揣着家人凑来的学费以及美好未来梦想,踏进了钦州二中的校门。

第一节课,老师对他们说:“进入钦州二中,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但单纯的唐尚珺却理解成“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清华”。

尤其是他观察到,学校里那些考上清北的学生,个个都戴着比啤酒瓶底还要厚的眼镜,他激动地把这一发现告诉母亲:“如果自己读到戴上厚眼镜,就能上清华了。”

母亲听到“清华”二字十分高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能这么优秀,每当想到,她扛甘蔗的力气都增加了几分,仿佛身上扛的不是甘蔗,而是孩子的美好未来。

此时的唐尚珺,意气风发,野心勃勃,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朝思暮想的清华触手可及。

然而,现实却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学校里聚集的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学霸,各种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唐尚珺并不起眼。

加上身边同学大多数来自城区,家庭条件好,在那个敏感的年纪里,这样的落差让唐尚珺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感。

在自卑感和落差感的双重打击下,唐尚珺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成绩大受影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高考前夕,此时他初中的“怪病”又复发了。

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唐尚珺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372分,只够上一个专科学校。

看着父母沉默的样子,唐尚珺知道这个成绩让父母很失望。

没有一丝犹豫,唐尚珺选择了复读。


在钦州二中,复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通常一个班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会因为考得不理想选择复读。

经过一年努力,唐尚珺的成绩只提高了30多分,总分405分,还是没能过二本线。

家里人认为唐尚珺没有考本科的命,不同意他再考,劝他填报志愿,上个技校学门手艺,早点毕业成家立业。

带着父亲给的一万多元,唐尚珺独自一人来到南宁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报到。

他发现眼前的学校与他想象中差距太大了,又得知几个高中同学继续回钦州二中复读。

思考一番后,唐尚珺决定隐瞒家人,偷偷回到学校复读。


三年里,唐尚珺的高考成绩一直在提升,但始终远远不够达到清华的分数线。

转眼间到了2013年,按照剧本发展,唐尚珺即将大学毕业了。

高考成绩也出来了,537分,成绩刚过了一本线。

此时,摆在唐尚珺面前有两个选择:

是报考本科学校,结束“清华梦”,还是以一个社会身份继续隐瞒家人复读。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决定先去清华大学看一看,这次旅行成了他一个人的秘密。

望着气势磅礴的清华园,他的“雄心壮志”又再次被点燃。

他向父母谎称在一家月薪1600元的公司上班,随后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复读。

同年年底,已在广西广播电视台上班的何汉立,这位昔日同窗好友找到了唐尚珺,劝说他同意拍摄纪录片《高十》。


在何汉立的镜头下,我们得以窥见到唐尚珺三年复读生涯。

2014年6月底,“高八”的唐尚珺在手机上查询高考成绩:563分,比一本线高出43分,可以选个好的一本大学。

填报好志愿后,他一个人前往广东打工。

这是唐尚珺第一次进工厂,枯燥无味,低声下气的打工生活,让他更加觉得考个好大学很重要,他勉强工作了一个多月后,决定放弃西南政法大学,回去复读。


此外,坚定他复读念头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起在钦州二中复读的吴善柳考进了清华,成了社会名人。

相比吴善柳32岁参加过10多次高考,还拒绝北大圆梦清华,这让才26岁,仅参加过6次高考的唐尚珺,看到了莫大的希望。

那时候,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上清华;只要继续复读,分数就能一直涨。

唐尚珺一边备考,一边想方设法隐瞒家里人,远在村里的家人,都以为他正在南宁上班,他甚至不敢接同在南宁上班的表哥电话,生怕露馅。


每当寒暑假,他就去打工,既解决了没地方去的尴尬,也能挣一笔小钱养活自己。

2016年春节,唐尚珺回村前,特意买了年货,换零钱包压岁钱,还刻意打扮一番,让自己有些“社会气”。

年夜饭上,父母一再唠叨他们岁数大了,希望唐尚珺早日成家立业,他一声不吭,静静埋头吃饭。


直到母亲告诉他,父亲确诊癌症晚期,治疗费用太多,家里没有钱可以医治,只能听天由命了,沉默已久的唐尚珺眼泪直掉,内心异常痛苦。

他好几次想说出真相,话到嘴边还是使劲咽了回去。

大年初七一大早,唐尚珺借口假期结束该上班了,一个人离开家了。

这一年,也是他第8次参加高考,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系录取。

身边得知他情况的老师同学,都劝说他去报到,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唐尚珺想到躺在病床的父亲,他决定回家坦白这几年东躲西藏复读的日子。

镜头前,唐尚珺坐在瘦弱嶙峋的父亲对面,说出了自己瞒着家里,一直在复读的事情。

父亲因为生病,嘴边经常反复流血结痂,得知真相的他没有一句责怪,反而安慰唐尚珺说:“爸不怪你,你这个精神值得敬佩,值得自豪,将来青出于蓝胜于蓝。”

满头白发的母亲听到旁人说这是好大学,将来肯定有大成就。她松开皱着的眉头,拿着录取通知书细细端详,她不懂字,只是反复摩挲上面唐尚珺的照片,她也不怪唐尚珺隐瞒,让他专心到学校好好读书,不用担心父亲和家里。


父母的谅解和包容,让唐尚珺满是愧疚,为了让父母安心,他决定往前走了。

那年8月,在好友何汉立和节目组的帮助下,唐尚珺带父母去了北京,逛了长城、故宫和天安门,还到中国政法大学看看。


倘若,故事到这里尚算有个圆满的结局,没想到,唐尚珺再次作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02.

临报到前,他无意间看到班群里一条链接:广西平果市第三高级中学“补习班招兵”,只要高考达600分以上的考生到学校补习参加高考,住宿和学费全免,即可享受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如果第二年考上清北,一次性奖励60万元。

刚看到这则信息时,唐尚珺满脸震撼,这是他复读以来,听到的最高奖金补贴。

10万元,60万元,这巨额数字深深扎进了他的内心,不断在他脑海里出现。

他辗转反侧,矛盾纠结,最终,唐尚珺做出了看起来最“经济”的选择。

他瞒着所有人,到学校报名复读,拿出一部分奖金说是打工攒的钱给父亲治病,剩下一部分用来支付复读期间的生活费用。


可惜造化弄人,2017年,唐尚珺第9次参加高考,只考了550分。

60万元奖金落空,父亲也走了。

这个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临走前还一直以为儿子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到了这时候,唐尚珺才知道,当初给父亲治疗的那笔钱,他一直不舍得用,偷偷存起来留着给他以后结婚。

这个病入膏肓的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儿子的将来打算。

与此同时,当年考上清华的老同学吴善柳毕业了。

令唐尚珺吃惊的是,顶着清华光环的吴善柳,最终只去了郑州一所普通中学当数学老师。

这让唐尚珺陷入了无限迷茫中,为“清华”花费了这么多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镜头前,喝得稍微有点醉意的唐尚珺说:“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可后来几年,他辗转广西几所奖学金丰厚的民办高中复读,拿到的奖金虽算不上致富,但足够基本生活开销。

放假的时候,他就在南宁做家教,赚取生活费。闲暇时,他偶尔会看看股票和基金,从中挣到一点钱。

到了这个时候,高考对唐尚珺来说,似乎除了追求更好的学校,也有点投资的意味。

与此对应的高考成绩:2018年619分;2019年646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

除了2020年没有报考志愿,其他年份,他一次又一次被录取,一次又一次站在高考门槛前。


犹如他自己所说:“现在的生活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窘迫境地。犹如困在泥潭中,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又陷入更深。我如何不想脱身,迈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开始。”

可话虽如此,唐尚珺依然深陷“复读-高考”的泥潭中走不出来。

2022年,唐尚珺参加了人生的第14次高考,以597分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护理专业录取,由于与他报考的农学专业不符,他再一次放弃。


唐尚珺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条长长的道歉信,唐家三姐只记得一句对不起。

但“对不起有什么用”?

身边人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人再相信有关唐尚珺的任何新闻。

大家不知道他撒了这么多次谎后,究竟是去打工了还是又回去复读了。

家里人每次提起他,总是摇头叹息,就连最疼他的三姐也说:“他每年都说是最后一次复读,但每年又重新去读,提到他的事,我心里就有点烦。”


2023年,唐尚珺35岁了,他的高考成绩是594分。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已经错过很多用人单位招人的年龄门槛。

他想过毕业回家搞养殖,一来可以陪伴在母亲身边,二来这份职业符合他农村人的身份。

6月底,唐尚珺在网上发过一个求助帖,希望大家指点他报志愿,他决定要上大学了。


一时间,网络上无数人留言,大家不是给他出谋划策,而是都替他松了一口气。

复读14年,高考15次,唐尚珺终于想退场了。

希望这一次,他是真的退场了。



03.

好大学才会有好前程吗?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认为唐尚珺是个偏执,不自量力的人。

但其实从故事里,可以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执着和逃避的人,他的幻想也不是无来由。

倘若时光重来,相信唐尚珺依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的每一个选择,都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他自己的成绩等因素有关系。

唐尚珺的身上,有着千千万万80后农村孩子的身影。

受环境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没有太多资源接受优质教育。

没有人引导,缺乏支持,只能靠自己死磕硬拼,厮杀出一条阳光大道。

正如唐尚珺,这么多年来孤身作战,种种原因也让他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想法:“清华不难考,只要努力不贪玩就好。”

他们根深蒂固的意识里认为:外出打工与在家务农没有本质区别,只有读书考个好大学才是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

他们更是坚信“学校能决定未来,决定就业”,好大学可以给予自己“第二出身”,他们逗留在这条教育通道里,希望通过“勤能补拙”,为自己进入社会换张好名片。

这就能理解多年来,唐尚珺对好学校的执着,对他而言,清华是“光宗耀祖”的终点。

但是,现实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大学仅仅只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并非人生的全部,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才是更重要的。

读书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该是值得重复多年,浪费多年光阴的事情。

此外,促使他形成“上清华”执念的,除了自小对“清华”的定义,更多是来自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对高分复读生、被名校录取考生的奖学金措施这些外驱动力。

对于学校、教育机构来说,不仅可以打造升学业绩,用来吸引其他考生选择复读,还能有名校升学率的面子,又能获得相应的复读经济利益。

但这些奖励措施刺激了部分考生,为了高额奖学金复读,甚至放弃高等学府,成为“职业考生”。

网上时常有重申禁止高中举办复读班、招收高分复读生,但是这种一刀切地取消或限制高考复读并不现实,对于考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考生来说,复读是他们通往美好未来的唯一希望。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改革,但这不只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不能让功利教育观成为改革阻力。对于像唐尚珺这类高分复读的考生,我们应该有明确的共识,不宜给予奖励,才能建设良好教育生态。

写在最后:

在唐尚珺的微博里,有大概这样一句话:“未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


也许,对于他来说,后知后觉不是一种后悔,更多是一种成长。

幸好,他才35岁,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相信唐尚珺已经明白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虽然时光不能再重来,但祝愿唐尚珺有个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孰是孰非,谁都说不清道不明。

虽然长期坚持很酷,但学会理智的放弃,一样是在拥抱人生。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今日视频推荐 · 

在微信视频号里搜索“阿呆爸育儿”

观看每日精选教育、育儿视频

欢迎大家关注

学好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 END - · 往期推荐 · 


母亲喝农药轻生,监控拍下生前最后一个动作

“13岁男孩被逼吃粪便”他们再也藏不住了……

蔡徐坤崩塌,都怪他妈


点赞,在看,育儿路上一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