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厌童”风愈演愈烈:孩子刺痛了谁的神经?

阿呆爸 阿呆爸育儿 2023-09-21

这是阿呆爸第837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杨米辣



01.


“满嘴脏话,满地扔垃圾,你们家长不管吗?
你们教育出来这样的孩子,你们现在不管,以后有社会替你们教育。”

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简单明了。

7月29日,在江苏南京开往长春的一趟高铁上,某一车厢内,有8个孩子一路吵闹不停,而且是满嘴污言秽语,满场乱窜乱跑的那种。

长达7个小时的时间里,列车员对这几个孩子,进行了多次提醒,可几乎是无效的,几个孩子照样吵闹不止。

可以说,整个车厢的乘客都深受其扰,但又无计可施,整个旅途非常闹心。

就在列车员又一次劝阻无效后,一位乘客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直接站出来发言了。


她阐述了这几个孩子吵闹一路的实情,提醒一路都未曾教育自家孩子的这些家长们,有些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表示有不服的找她。

整个过程,表达铿锵,态度坚定,立场有理,她说出了同车厢乘客的心声,收获掌声一片。

这其中,让众网友觉得十分信服的一点就是,该乘客提到,同车厢明明有两个被抱在怀里的孩子,按理说他们的哭闹才是家长们无法控制的,但事实是这两个小孩儿是安静的。

而那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在家长的提醒下可以自控言行的孩子,却偏偏在家长的“不作为”之下,扰乱了整个车厢的秩序。

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围观后,很多网友脱口而出的一个评论,就是“熊孩子”。

因为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熊孩子行为”。


02.


也是在一趟高铁上,一位3岁的孩子,不停地又吵又闹。

吵闹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一位女乘客在忍受了很长时间之后,说了一句“小孩儿别叫了”。

说实话,这一句怎么看也都只是提醒,不存在其他什么意思,但孩子的妈妈和奶奶坐不住了。

一上来就对那位女乘客恶言相向,不仅直接推诿责任说小孩子控制不了,还对那位作提醒的女乘客有辱骂性的语言。

事情原本很明了,就是需要家长稍微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长时间的吵闹,但因为家长的另类回应,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引来多位列车员进行劝阻。

一番沟通下来,矛盾虽然没有解决,但起码声音都小了下来,也是在逐渐平息愤怒情绪。

可就在这个时候,吵闹孩子的父亲出现了,大家都期待他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但谁知道他上来对着女乘客说:

“你第一次坐有小孩儿的高铁吗?那我原谅你了。”


完全没有一点抱歉,甚至觉得错在女乘客。

这直接惹怒了车厢的其他乘客,大家纷纷表示本就是孩子吵闹不对,怎么变成了一家三代对女乘客的指责呢?

后来相关的视频被传至网络,有网有很犀利地指出“熊孩子的背后,其实是熊家长”。

同时该事件还引得人民网下场评论:

“爱子,教之以义方”,为人父母者要帮孩子扣好德行这粒扣子,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

之所以落点在德行,是因为该事件中不停吵闹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家长不仅不制止,还以“管不住孩子”为由言语辱骂其他乘客。

这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可这样的评论是有前提的对吗?孩子能安静却不停哭闹,家长明明可以管但就是坐视不管。

但当类似的事件频发,很多人开始忽略这个前提,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在公共场合听到看到孩子哭闹,就拿出手机一顿拍,然后冠以“熊孩子”的名号。

可那些哭闹的孩子当真都是故意的吗?

那些没有管理好孩子情绪的家长都是有错的吗?

那所谓的“厌童”当真都是有理有据的吗?


03.


一位网友,在网络上讲述了自己,相似又不同的一次经历。

他说自己有次坐动车时,也遇到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据简单的了解,那个小孩儿应该是不舒服,她们出行的目的也主要是给孩子看病,所以乘车过程中,孩子会时不时地哭一下。

意识到孩子的哭声,会打扰到其他乘客,那位妈妈已经很注意了,尽量哄着孩子不发出太大声音。


但乘车空间封闭,孩子的身体状态也不好,所以孩子很难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思做,还是会以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这个时候,坐在他们后排的一位乘客,直接疾言厉色地斥责那位妈妈:“可不可以不要让你孩子哭,真的很吵。”

小孩妈妈本来就因为自家孩子打扰到其他乘客,很不好意思,被这么一说,更是起来连连道歉。


然后为了避免孩子的哭声再次打扰到其他乘客,所以只能抱着孩子去往车厢连接处站着。

因为速度快,车厢连接处就单是自己站着都不能一直保持稳定,更不用想再抱着孩子了,可那位妈妈没办法让不舒服的孩子不发出声音,只能如此。

一直等到站着把孩子哄睡着了,她才小心翼翼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没过一会儿,这节车厢上来了几位旅游的阿姨,她们嘻嘻哈哈,很是热闹。

如果只是上车的那一会儿她们聊天还能理解,但坐在车上很长时间了,还是吵吵嚷嚷不停,同时声音还很尖锐,可以说对比小孩的哭闹声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她们就坐在刚才那位斥责小孩妈妈乘客的后面不远处,如果按照刚才她的标准,那这几位阿姨对她的打扰更甚,可结果是,那位乘客的确回头了,但她只是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就又扭过去了。

双重标准,显而易见。


04.


我们不否认,“熊孩子”的确存在。

早前,一位王女士(化名)在独自观影的过程中,遭遇后排小孩多次踢座位。

因为实在太过影响观影体验,所以她忍不住回头劝阻小孩,可小孩儿根本就听不进去她的话,又在后排踢了整整20分钟她的座椅。


实在无法忍受了,王女士又一次回头制止,但是这一次,她非但没有劝阻得了小孩,还惹怒了小孩的父亲。

在她刚刚回过头去,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小孩的父亲用力猛踹她的座椅,导致她被撞击到后脑勺,立马弹跳了起来。

因为当时正在观影过程中,虽然身体很疼痛,但她为了不打扰其他观影者,暂时选择换到其他空位。

等到电影结束散场,王女士找到那一家人,想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她本来只想要个道歉,可谁知道,明明受到打扰和受到伤害的都是她,结果男孩的父亲却急躁起来,甚至如果不是影院的工作人员拦着,他都要动手。


当天的情况是,王女士一人难敌一家人,所以她自认倒霉。

可当天晚上回到家,王女士感觉十分不舒服,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她头部有软组织挫伤,还存在脑震荡可能。

这让王女士更委屈了,直接选择报警,因为从那家人当时的反应看,他们并不会妥善解决这件事。

调查展开后,那名男孩的父亲还狡辩,可有影院的监控证实,王女士所述全是实情。

他们实在没法为自己辩解了,才请求王女士私了,可王女士不愿意,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后来,男孩爸爸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也长了教训。

当真是家庭教育之过对吗?

因为明明是自家孩子做错了,为人父母者不仅不做及时教育,还不分青红皂白护短。

这样不是为孩子好,是更进一步在“害孩子”啊。

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很难学会分辨是非的。


05.


以上案例中,的确是“熊家长”纵容出了“熊孩子”。

可倘若是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只能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却被楼下邻居敲门斥责呢?

可倘若是一岁左右的孩子坐高铁发生轻微的声音,就要被提醒让家长带着去往车厢连接处呢?

可倘若是家长带孩子外出吃饭,直接被店门口的立牌上,限制“带孩子者,暂不款待,不得入内”呢?

是过于“以偏概全”了对吗?甚至是不问缘由,不辨区别地在“厌童”了对吗?

有些网友甚至在网上,直接表达,看到小孩子,就像看到恶魔一样,完完全全就是厌恶,但是并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啊。

是,有一部分孩子调皮捣蛋总是被家长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一笔带过,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就去否定所有的孩子啊。

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哭泣、吼叫等,其实是属于孩子的正常表达方式,因为他们没有足够丰富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可以表达。

我们都是从不会说话,到咿呀学语,到能正确完整表达自己过来的,我们不能过度苛责。

孩子到了家长能管得了的年纪,却做出了打扰其他人,家长还不管的行为,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如果孩子明显还小,家长已经尽可能地管教,还对大家连连抱歉,同时想了很多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适度包容。

就像有网友讲述的那样,她在乘坐一班飞机时,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太适应这样的交通方式,所以从头哭到尾。


抱着孩子的母亲急得满头大汗,连连向机舱的乘客们说抱歉,但大家没有一个指责的,还有很多有经验的人,帮她出主意哄孩子。

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断,绝不能人云亦云。

为人父母者,带着孩子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要在能力范围内,管理好自家孩子的情绪和言行,不打扰到他人,应该是底线。


作为与小孩同时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我们,要学会适度宽容,不能把成年人能做到的约束强加于还无法理解的孩子身上。

另外,关于近期收到极大关注的高铁与小孩的关系上,点赞极高的那条评论,也引发不少思考:

“建议火车增加专门带娃的车厢,这个社会对娃要求太高。”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点亮【赞】+【在看】,我们应该做的是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空间,从而妥善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苛责和激化矛盾。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今日视频推荐 · 

在微信视频号里搜索“阿呆爸育儿”

观看每日精选教育、育儿视频

欢迎大家关注

乖孩子式教育会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END - · 往期推荐 · 

王诗龄创作冲上热搜,我才明白父母之间的差距

13岁考上双一流大学的“神童”,被茅台集团撤资了她用日薪3000元购买母爱:做性感尤物,当豪门千金

点赞,在看,育儿路上一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