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空间圣诞福利!||拙见+1225活动预告:善良,就是人心的圣诞

2016-12-24 拙见 谷河南岸青年空间

最后有福利。



善,是人心诞生的神圣。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凡人和哲学家终归有别,比如我常常觉得人之间的差异,也正是痛苦的根源。贫穷与富裕,残疾与健全,哪怕是学生都会因为考分被分成三六九等。弱势群体和社会歧视始终难以消除,公益的力量应运而生。

 

公益慈善这个词在西方也是起源于一个故事,在美国叫做“philanthropy”,这个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人类被创造之初,滥施暴力的宙斯想消灭黑洞中的人类,而提坦神普罗米修斯却违命给人类送去火种与希望。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慈善”其实就是“爱人类”这个词,“phi”是爱,“anthropia”是人类,这个词开始之初在西方就是这个意思。公益应该是让人有尊严地解决社会问题,但它本质却是一颗爱心。

 

命运的引力在于不确定性,如果人生重来,我们还会不会和今天一样。我知道,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善,会与赤子同来。


演讲嘉宾


王克勤

当代著名调查记者

大爱清尘公益项目发起人

2009年,河南农民张海超进行悲壮的“开胸验肺”,尘肺病进入他的视野。当年12月,甘肃古浪100多名农民集体患上尘肺病,作为调查记者,王克勤立即赶赴调查,结果发现,这绝非个例。


彼时,中国已经处于尘肺病高发时期,病死率高达22.04%,600万尘肺病人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他们多是煤矿工人,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工伤保险,任由尘肺像一把钝刀,毫无声响地将生命耗光。


这是一个跪着走向死亡的群体。太底层,也太边缘。没有人打破这僵死的沉默,但只有发出声音才能有真正的救助。为了尽可能帮助这些尘肺病人,王克勤于2011年6月15日成立了“大爱清尘”公益组织,并积极向全国扩展。


“大爱清尘”不大的办公室里,能衍生出600万尘肺病人与他们家庭生存下去的希望。 “大爱清尘”的海报下是一行悲壮的誓词:“能帮一点是一点,能救一个是一个”。在这行字下有座沙发,据说王克勤曾躺在上面做过一个属于他的中国梦:尘肺病在中国消失了。


王克勤说,过去20年做调查记者,是为了遏制伤害,遏制犯罪。今天做公益是基于人道的考量,捍卫每一个生命。由新闻转向公益,他其实自始至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捍卫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对他来讲,只是换了个战场而已。



师曾志

安平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

《南方人物周刊》年度公益人物

北大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从恒温的书斋里走出,转身成为一个行动者。她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先说的中间说的还是后来说的,让人记住的,永远都是行动者的声音。


作为学者,她的研究方向是新媒体赋权,新媒介赋权给每个个体行动的可能,但最重要的是公民的参与和行动,一起去推动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变化。


在与公益人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媒体和公益有相似之处,都是参与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是却对彼此缺乏了解。


于是,她创办安平空间,“安平就是一座桥梁,连接媒体与公益;安平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跨界的平台。”随后,她又发起“安平中国•北大公益传播奖”,鼓励更多优秀的公益传播报道,从而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传播和发展。她直言,安平的评奖过程,就是一次对跨界融合的体验与发现过程。


著名时评人宋志标用“安平三变”为题,描述了师曾志给中国公益带来的改变:“借由跨界而照见公益本相,是安平的第一变;凭借融通而促进社会行动,是安平的第二变;立足共生而为利天下,是安平的第三变。”


媒体与公益、媒体与互联网、公益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是师曾志的宗旨,跨界融合的底色是体验,体验的最终是对差异、复杂、异质的承认。但这个过程中,她也深深体验到这其中的沟壑纵横与言人人殊。



陈嘉俊

拜客广州总干事

广州本地公益“网红”


大三时,他送了一辆单车给市长,自此投身公益事业;做公益时,他说自己只提出思考,行动要靠每位社会公民。他叫陈嘉俊,不是单车的狂热爱好者,却创办了拜客单车——一个代表以自行车出行、锻炼的广州市民去争取自行车路权的公益组织。


5年时间,陈嘉俊和他的拜客团队率先开展无车日的宣传倡导,争取自行车路权;促成广州大桥新桥增设3米宽的自行车道;促成高铁广州南站开禁折叠单车;让广州市政府表示在2015年要投放3万台公共自行车、建成3000公里绿道……


“公益应该是一种让不合理的权力关系改变的方式,一种让片面的认知变得多元化的尝试,一种让人与人彼此信任的渠道。”陈嘉俊曾这样阐述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业。


面对混乱煽情的网络公益,他说,眼泪指数不是公益众筹的唯一方法,“社会不同群体的互相理解和信任,跟帮助一个人同样重要。”


面对“百度基金会成为第一届中国基金会论坛的主席”的争议,他说,重点在于钱怎么花出去,在于ta能不能为弱者提供更多自救机会。


陈嘉俊自认是个非常倔的人,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做下去,做得成功,做得看得见成果。但也许正因如此,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特邀嘉宾


杨锦麟

著名媒体人

拙见总顾问

锦麟公益基金会创始人


从报人到电视人,再到管理者,一路功成名就。如今他仍在路上,用一个老媒体人特有的情怀和激情拥抱新媒体。他在腾讯视频开设“锦麟频道”,《天天看》和《夜夜谈》,战绩辉煌;在喜马拉雅FM发布了《杨锦麟陪你读懂全球头条》《夜夜谈-杨锦麟》《穿越-日本-甲午战争》等专辑,粉丝过万。


与此同时,几年前他开始筹建“锦麟公益基金会”,并推动“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他对自己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做成一个是一个。和许多知名媒体人转身做公益一样,杨锦麟正试图从更多维度上着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方锦龙

国乐大师


提到他为人称道的音乐成就绕不开对失传已久的五弦琵琶的发掘,其意义和重要性足以在中国琵琶音乐发展史上被铭记,方锦龙也因此戏称自己“比别人多了一根弦”。


他创立了“方锦龙·芳华十八”国乐团,寓意乐团朝气蓬勃、芳华永驻,成员们“德艺声色俱佳、十八般才艺全能”。这种寄寓也正是他乐于尝试玩弄各种乐器和演奏方法的学习热情的写照。


他在演奏中长于创新,演奏风格别具韵味而又激情充沛,已经出版了《琵琶行》、《静夜思》、《临安遗恨》、《十面埋伏》等个人CD专辑数十张,得到同行们“以无法为有法,唯独秀于诸家”的赞誉。


这一次,方锦龙将把他的演奏带来拙见+现场,为本次的公益盛会献上美妙的琴音。


原田燎太郎

JIA工作营创始人

原田在1999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部,于2002年来到广东潮安县岭后麻风康复村加入志愿者工作。


刚走近一直以来对于外界来说隐蔽疏离的麻风病村,接触因病而体貌致残的病人们,原田也曾抵触害怕。


或许是村子里生活条件的贫乏引起他性格中的恻隐,或许是和性格各异而平常的村民们在稀疏的接触中建立起的友情取代了原来对于麻风病人的群体偏见,也可能是被需要的感觉让他活得更踏实,原田的志愿工作持续到了现在。


本次拙见+,原田燎太郎将来到现场为JIA工作营公益众筹,期待每一位观众的支持。



卜飞

锦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70年代生人,曾在教育、地产、IT等多个领域游弋,如今实现了从公益项目志愿者到专职公益人的转变。



「拙见+」

如果·爱

谷河南岸青年空间作为本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

诚挚邀请您参加


2016年12月25日 

18:30

正佳广场七楼演艺剧院

三位讲者

四位特邀嘉宾

用21分钟演讲传递思考

《如果·爱》联合发起人


李银河丨杨锦麟丨梁晓燕丨朱大可丨李公明丨刘二囍

陈有西丨莫西子诗丨Blake丨梁迈丨雾满拦江

熊培云丨马志海丨谭康林丨梅波丨陈爱华

陈特军丨栗源丨邓璐丨宋嘉其丨李静雯

任永全丨Hazza丨宋超丨刘韬

......

专注工作与生活,人人有爱,来,一起圣诞。


- 长按扫码或阅读原文购票 -




锵锵!说好的福利来了!

这次青年空间为大家争取到15张福利票!
谷河青年空间公众号后台发送
【拙见报名】+手机号码
即可报名!先到先得哦!


明天谷小南将会推出

那些年我们立下的flag大合集

以及一个神秘的活动预告

敬请期待 :)


谷河南岸∣服务青年

公益 / 创新 / 成长


有意思的青年都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