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到汉字,你未必比这位外国老太太懂

2016-09-25 波叔 bookface

波叔认识一位妹纸,读书时特别讨厌写字。她觉得汉字结构复杂奇怪,写个字跟画画一样难。

高颜值小公举嘛,当然就任性,觉得难学本宫就不学啦啦啦,所以她选了外语专业,以求脱离苦海。

可是,小公举也会变成大公举。人长大了,外语越学越深入,她有了不同的理解:那些字母串成单词再串成句子的语言简直弱爆了,汉语太美了

波叔把这种现象称为没有比较就没有喜爱,简称犯贱。

同理,你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老外发疯似的热爱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从回力鞋到中式妹纸。

对瑞典老太太林西莉来说,中国文化简直是迷之精彩。尤其是汉字,一笔一划,描绘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王国。

林西莉的瑞典名叫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老太太生于1932年,已经84岁高龄。她是瑞典著名汉学家。

“汉学家”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英文叫Sinologist,指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海外学者。

55年前,林西莉老太太(当时还是青春美少女一枚)的丈夫被派驻中国当大使馆的文化专员,她就跟着一起来了。

可是,当时来中国基本相当于开启噩梦模式。

为啥?

不能马上反应过来的小盆友,请赶紧找出历史书补课——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

虽然那时就有了勒紧自己的裤腰带先支援别的事的传统,老外在中国,日子过得比绝大多数中国人要好一些,可是在饥荒国家当外交官,实在不是美好体验。

当时林西莉在北京大学学汉语,因营养不良而大量脱发。对二十多岁的妹纸来说,大量脱发与拿画笔在脸上画乌龟一样,属于绝对不可接受的悲剧。林西莉她觉得事态严重,此地不宜久留!

正当她准备撤退的时候,她遇上了中国古琴,人生轨迹从此改写。

其实,林西莉最开始并不想古琴。她来中国之前学过欧洲传统乐器鲁特琴,就是下面这玩意儿,琴把上端还有一节,向后折了90度,差不多可以挂肩上弹——

这货有点像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琵琶。

林西莉本来想着到中国学琵琶,就在她启程时收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一封信,信中推荐她在俄罗斯中转的时候,去见莫斯科音乐教授阿伦德。

听说她到中国后想学琵琶,阿伦德教授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对于学过鲁特琴的林西莉来说,唯一的选择应该是古琴,因为古琴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一样,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

老实说,这话听上去有点唬人,并非每个人都会被说服。但林西莉是被说服了。

到中国后,林西莉就导出托人打听在哪里可以学古琴。她知道北京的一个民族音乐学院有人会古琴,但学院本身不教古琴。

到了她都准备要回瑞典了,才通过学院的一位老先生,联系上古琴研究会。这位老先生,就是古琴研究会会员王迪的丈夫,王迪后来就成了林西莉的古琴老师。

古琴让林西莉重新认识中国,并无可救药地爱上中国。

她决定留下来拜师学艺,而古琴研究会也收下了这个瑞典学生。

跟一群古琴音乐大师混在一起,林西莉的日子过得不亦乐乎。可她丈夫就不乐意了,在中国熬了两年,1962年任期一满,林德奎斯特先生就赶紧收拾包袱带着林西莉回瑞典。

临别前,古琴研究会把一张明代古琴鹤鸣秋明 赠给林西莉,并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

这次虽然回国了,可她开启了三天两头往中国跑的模式。

1971年,林西莉开始在瑞典高中任汉语教师,谁知这一教她就对中国的汉字上瘾了。

早在50年代末,林西莉师从高本汉学习汉语时,就被老师的教授方式深深地吸引着。

这高本汉可厉害了,是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没有他,瑞典就没有汉学,有了他,瑞典成为汉学的重镇。

她发现高本汉每教一个汉字都要解释它结构以及最初形式,汉字的来龙去脉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变得栩栩如生。

比如汉字是怎么从起初甲骨上的象形文字,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繁简体。

她在后来的教学中沿用了老师的讲授方式。她发现自己在讲解汉字时,带上汉字出生的那个古老国度——那里人们日常生活,搭配讲述产生汉字的自然场景,效果就会变得非常好。

用了将近15年,她把自己对汉字的研究,写成一本《汉字王国》(China: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这本书1989年出版后,在瑞典就买了超过15万册,而当时瑞典人口只有900万——相当于在中国能卖出2000万册的书,多可怕!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等,在西方世界带动起一股学习和研究汉字的新高潮。

在《汉字王国》中,林西莉首次根据50年代之后的考古资料讨论汉字。她用自己的话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反映着她个人的经历和观点。

她发现,汉字“鹿”,来源于人类早期的猎鹿活动,并且鹿在远古时期的宗教仪式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汉字“車”,光看图都觉得很形象了对不对?

一直以来,学校里老师只教给学生汉字的读音、笔顺结构和意义,很少提汉字的历史、根源和相互间的联系。

一直以来,学校里老师只教给学生汉字的读音、笔顺结构和意义,很少提汉字的历史、根源和相互间的联系。

“人”为什么是一撇一捺?

为什么加一横就成了“大”?

怎么再加一横又成了“天”?

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多年来连我们自己都不曾在意,而这个瑞典老太太却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值得吗?

Quora 上有个网友写了几段对汉字书写的看法:

人们尊重像中国汉字这种古老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但不意味着他们懂得其中的美。他们明白汉字的伟大,却不知如何欣赏。汉字的美与审美之间存在一条鸿沟……

国内一直很多人研究汉字,也有不少关于汉字研究的著作,但大多停留在学术领域,有几本通俗易读,面向大众甚至专门写给普通人的呢?

如今,84岁高龄的林西莉,又把《汉字王国》编成一本给孩子看的书——《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收录了500多幅图片,选入200多个基本汉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故事。孩子们从中可体会汉字的意蕴,更能感受到汉字之美。

它真的适合能孩子们读?显然可以——

作为一个外国人,仅凭着对中国文化一股最单纯爱,她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她如今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波叔心里默默赞一声:林西莉,好犀利!

这么好的一本书,波叔帮你们找出来了。直接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购买。书名虽然写着“给孩子”,可不是只有孩子可以看,你确定你比这瑞典老太太懂汉字?


波叔说:人心若得信仰加持,乱世之中亦能保持纯粹。
只讲牛逼人的故事

80岁才重启人生是什么样一种体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