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永远是我心中的第一女神

2017-01-20 波叔 bookface

波叔是一个爱美的人。

什么是美,固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种美,是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共识、任何时候都成立,任何观念都心悦诚服的。

24前的今天,1993年1月20日,有个人离开了世界,带走了这种美。

她,就是——

永远的、独一无二的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奥黛丽·赫本的美,首先就迎面而来的视觉第一感受。

我们为她的美惊叹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想到她经历过苦难的童年?

1929年,她出生在比利时。可是在6岁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于是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回到荷兰。

他们居住在荷兰和德国边境的一个小镇阿纳姆上。二战一爆发,那里就首当其冲被德军占领了。母亲家族的产业被霸占,贵重物品被没收,房屋被征用,银行账户也被查封。一家人的生活艰难地维持着。

阿纳姆正处于战争最前方,地下抵抗组织的活动很频繁。奥黛丽也像中国的放羊娃王二小一样利用儿童的身份传送过情报。

15岁那年,战争进入尾声,为了防止居民配合准备进攻的盟军,德军下令阿纳姆的全体居民立即离开小镇,24小时内没撤走的,格杀勿论。

人们拖家带口,互相扶携,在雪中一边哭泣一边走。头顶上空战正在进行,炸弹纷飞。在撤退的10万人之中,有3000人死在路上。

比起来,奥黛丽和母亲、哥哥算是幸运的。他们在一座废弃的小房子里安身,天又冷又潮,没吃的,他们在野地里挖野菜吃。很多时候,奥黛丽只能靠喝水填肚子,刚到下午就早早上床躺着,节省体力。

这样的日子到1945年3月阿纳姆解放才结束。奥黛丽和家人总算活了下来,但她的健康受到极大损害,1.68米的她体重只有41公斤,而且患了黄疸、气喘、贫血、营养不良。

所以你以为奥黛丽的瘦削身材是减肥减出来的吗?不是,那是她受过的苦。她的身体一辈子都很弱,好几次怀孕都流产了。

有一句老话虽然俗套,但波叔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经历过苦难磨砺的美丽,会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彩。

说起奥黛丽·赫本,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她的《罗马假日》(波叔还写过文章介绍《罗马假日》的编剧)。确实,这部片子让她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而她那时候,还只是一个新人。满打满算,也就当过三四部电影的小配角,主演过一部舞台剧。

她一直以来的梦想是跳芭蕾舞,而不是做演员。

第一次拍电影,是一部推销荷兰风光的旅游纪录片,导演面试完赫本,兴奋地给人打电话——

“你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见到了!”

后来,他详细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纯洁的光芒,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我后来对她说,我会让她在影片中担任一个角色的,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您会失望的。”我最后还是和她签了合同。

天下那么多种美,美而不自知、不知道自己有多美的,是最动人的一种。

但《罗马假日》的导演慧眼识珠选中了她,和已经是巨星的格里高利·派克搭档,出演片中的安妮公主。

在试镜的时候,为了不让她紧张,导演特意采取偷拍的方式,事先不告诉奥黛丽会有摄像机现场拍摄。

波叔找当时的片段给大家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4gmitq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可是一知道原来摄像机就在身边,她就又变得紧张害羞起来。

原来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大魅力!

导演就是被她的这种清新自然迷住了。

她就是我要找的人,她是如此地富有魅力、有天分,而且清纯动人,她绝对会成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人!

《罗马假日》拍了半年。但它引起的风潮却长达一个时代。

奥黛丽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在她之前,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推崇的美女是玛丽莲·梦露和索菲亚·罗兰这样身材丰满火爆的性感尤物;但瘦弱、纤细、修长的奥黛丽让人们发现,这样的女性也很美。

她说:

性感是一种深藏在内心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不必用卧室来证明我的女性魅力,我可以穿得紧紧的,在树上采苹果,或是伫立在雨中,也能显现魅力。

还有她的短发造型,被冠以“赫本头”的名字,在半个多世纪后,还屡屡被今天的女明星们模仿与致敬,以至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她们都是在向奥黛丽·赫本致敬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剪去长发,留一头利落的短发,即使说不上惊世骇俗、大逆不道,也是一定会让旁人侧目而视的。

有人评论说:

奥黛丽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一个社会繁荣、歌舞升平的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地位提高,她们需要一个新的形象来作为自己追求的楷模。这种形象不是男性心目中幻想的那种理想女性,玛丽莲·梦露的性感显然不符合现代职场女性的品味,她们要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新女性。银幕中那充满勇气而又娇柔、美丽而又坚强的奥黛丽·赫本正好与她们的理想吻合,这个可爱的少女有着令人同样心疼不已的脆弱和坚强。她瘦弱的身躯顽强地想向世界昭示她的存在,这正是所有新女性想要表达出来的,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是她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奥黛丽的美不是梦露的美,是属于男人的美,她的美是属于女性自己的。

《罗马假日》里的奥黛丽征服了几乎每一个人。有一个14岁的意大利小男孩在电影院里看完电影,激动地跑回家对妈妈说:

等我长大后,我要娶那个漂亮的公主!

许下这个心愿的小男孩没有100万也有80万吧。但只有这个叫安德烈·多蒂的意大利小王八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十几年后,他成为奥黛丽的第二任丈夫。

奥黛丽·赫本与安德烈·多蒂

所以,年轻人们,努力去实现小时候许下的诺言吧,谁说少年时的女神或男神就一定是可望不可及的呢?

不过,漂亮的脸有很多,高贵的心灵却很少

奥黛丽能成为波叔眼中永远的女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真的非常伟大。在她年华老去,皱纹爬上脸庞的时候,却展示出另一种打动人心的圣洁的美。

在她所帮助的孩子眼里,她就是天使。

1988年,年近花甲的奥黛丽名满天下,却已息影多年。一位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朋友邀请奥黛丽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以帮助第三世界的儿童。她马上就答应了。

1990年,奥黛丽同意在一次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的演出中阅读《安妮日记》。这对她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1942年至1944年写下的日记,她记录了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密室的两年时光,但1945年3月,15岁的安妮还是死于集中营。自从出版后,《安妮日记》就成为感动全世界的畅销书。

安妮和奥黛丽是同龄人,但她没有奥黛丽幸运,没有从战争中活下来。奥黛丽早就读过这本书,也有过导演想请她在电影中扮演安妮,但她拒绝了。

对安妮·弗兰克来说,大战胜利来得太迟了。在很久以前,战争结束后不久我和母亲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就读过1947年荷兰文版的《安妮日记》,这本书快令我崩溃了……常常有人要我演出安妮的舞台剧或是电影,我一直做不到。每次我都会泪流不止,变得歇斯底里,我真的无法面对这个故事。

对奥黛丽来说,安妮不是书里的人物,而是一段她也曾经面对的亲身经历。她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

但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奥黛丽仍然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之后,她还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到埃塞俄比亚、孟加拉、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看望和援助生活在穷困、饥饿和疾病中的孩子们。

我在这个组织里的任务就是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让人们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如果我能是个教育、经济、政治、宗教或是文化方面的专家那当然更好;但我是个母亲,这就足够了。

当波叔看到奥黛丽和骨瘦如柴的孩子在一起拍摄的照片时,她眼里流露的那种温柔和仁慈,让波叔由衷地认为,她的一生之中最美的时候,就是已经老去的她为儿童付出关怀与帮助的时候。

那时候,她已经满脸皱纹,皮肤松弛,但波叔认为,她真美,她永远无愧于第一女神的美名。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去世,终年64岁。但令人欣慰的是,帮助儿童的工作没有因为她的离去而停止。

1994年,一个名为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的非盈利性组织在纽约成立,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奥黛丽援助儿童受虐待与苦难状况的事业。

这个基金会的项目一直在不断增加:

致力于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儿童教育事业的奥黛丽·赫本纪念基金;

让儿童得到完善的、友好治疗环境的奥黛丽·赫本第一儿童家园;

为受伤害的儿童提供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奥黛丽·赫本护理小组;

在10年内让全世界12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儿童入学计划”;

……

奥黛丽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是《直到永远》,在里面,她饰演的是一个天使。

是的,在无数人心目中,奥黛丽·赫本就是真真正正的天使。

她比天使还美。

想重温奥黛丽·赫本的美吗?《罗马假日》以前推荐过,这次波叔推荐另一部她的经典《蒂凡尼的早餐》,想看的点击阅读原文

波叔说:

有一种美,没有争议。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发出重重的叹息

这部电影,每年的最后一天都看一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