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要不瞒我,情人随便找,这样的恋爱契约你敢不敢签?

2017-04-14 波叔 bookface

刚纪念完王小波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这两天被网友问起女星出轨一事——


这个回答你满意吗?觉得值100元吗?

让明星来担任公众的道德榜样,这不是搞笑嘛……众所周知,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低于社会平均。

可仍然有那么多人执着地拿他们当榜样,这里面的原因细思极恐——

他们在道德上的坍塌,会成为很多人原谅自己的借口,“你看你看,连明星都做不到,我做不到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人本性里是抗拒婚姻的——别喷波叔,这是李银河等学者的观点,理由是——

1.人的感情是流动的,婚姻要求人从一而终;

2.人类寿命延长,爱情有效期难以覆盖人类寿命;

3.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4.性的目的改变了。

这些理由,你又认同吗?

不管你认同不认同,很多学者就是这么认为的,不但是这么想的,还身体力行地做出了示范。

今天波叔就给你们讲讲这对范例的故事。

这对CP,你可能完全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但很可能听过名字,在20世纪世界哲学界,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波叔特地把CP中的女方放在前面,因为波伏娃阿姨是当代女权主义的鼻祖,萨特叔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他们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

今天是波伏娃去世31周年,明天是萨特去世37周年。他们相伴一生,离开人世的日期就差一天。

他们俩是怎样的CP呢?你们来评评——

从1929年相识,到1980年萨特去世,他们在一起51年,却始终没有结婚。

波伏娃和萨特在1929年彼此对上眼,开始共同生活后,订下了一条奇葩的爱情契约——

各自在生活、感情和性的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性,条件是永远不隐瞒和撒谎。

噔噔噔噔!这就是传说中的……开放式关系

在契约的开放式关系下,两人可以各找情人,甚至……呃……共享情人。波伏娃会与萨特别的女朋友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把自己的女学生介绍给萨特。

萨特叔叔是奇葩女萝莉专杀工具,越奇葩的小萝莉碰上他越逃不出手掌,波叔以前讲过“小妖精”的萨冈的故事,就是其中一枚

因为萨特叔叔先天颜值不低,从小带上黑框眼镜又增加2万点文艺属性——

烟斗不离手,再加2万点绅士属性,自带的10万点书卷属性就不用说了——

发型、围巾、外套配搭得体,再加上天衣无缝的抬头纹和深邃的怀疑眼神……文艺萝莉们,哪里逃?

可是,让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从局部特写到全身,真相好残忍——

是的,萨特叔叔的身高是硬伤。他身高5英尺0英寸,折算下来,就是1米52……这是萨特叔叔与波伏娃阿姨的合影,小鸟依人的文艺大叔,你就说萌不萌?萌不萌?

旁边的波伏娃阿姨看上去很彪悍,而事实真相是……她确实就很彪悍!

萨特1905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军人家庭,3年后,波伏娃出生在同城一个天主教家庭。两人从小的家庭教育都很好。

1929年,萨特叔叔参加法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勇夺第一名。而第二名就是……波伏娃!

绝代双骄!

对一位学者来说,有学问比好身材更性感,萨特叔叔在考试中看上了波伏娃,托人介绍,很猴急地向她求婚。

大才子栽在女学霸身上——波伏娃拒绝了。

波伏娃14岁时,家里陷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父亲出轨,还对母亲实行家暴。

目睹过父亲的不忠和母亲的不幸,波伏娃特别反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她反对大多数男人有权“在婚姻的契约上划上几刀”,但妻子却必须永远保持贞洁、清白和忠诚。

早在19岁时,她就立下自己的独立宣言: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她希望自己保持独立,不依赖任何人,包括也同样可以拥有多个男人。

对波伏娃来说,一般人所说的那种爱远远不够。

要找到接受她的观点的人千难万难,可偏偏就让她遇见了。那就是萨特。

萨特摆明了从来就不认同一夫一妻制度。年轻时的萨特认为,大作家都应该是花花公子,如果要成为大作家,就得睡很多女人。

这世间,恐怕只有萨特懂得波伏娃的独立,也只有波伏娃能接受萨特的多情。天作之合,不在一起简直可惜了。

但彼此都不甘心被婚姻束缚,怎么办呢?

那就当一辈子情人。为了保证不离不弃,整一份契约吧。

1929年,她21岁,他24岁,相约结为一对另类情侣。

他们会像小情侣一样互通情书制造小浪漫。

萨特给波伏娃取了个昵称叫“海狸”。

他们的情书充满深情和依赖。萨特写给波伏娃的:

我的宁静有四分之三来自你;你是我的血和肉,我的皮肤和骨骼,我的骨髓,我身体的任何部分;你成了我心上隐隐作痛的伤口。

波伏娃写给萨特的:

你是我的视野,我的宇宙……我一直未曾离开你,也将永远无法离开你。

他们相信彼此之间是“绝无仅有”的关系,同时又不排除会遇到“偶然的爱情”可能性。唯一的条件,是要向对方坦白各自的感情。

他们从未同居,住在各自的房子里,通常相约在咖啡馆,一起创作各自的作品,会见各自的朋友。

这里,波叔试试用最简单的说法介绍一下这对CP的成就。

波伏娃的最大成就是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

这本书被誉为女权主义“圣经”。四年后被译成英语,售出200万册,并被译成18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波伏娃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塑造而成的。

她说,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人发明出来用以否认女性自由的。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绝非单纯的生物学原因,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文明。

萨特叔叔的小说《恶心》、剧本《死无葬身之地》、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都是传世之作。在1980年代的中国,萨特可红了,不随时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萨特,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学青年。

萨特叔叔的最大成就是自由。他的自由观可能跟你认为的自由观不太一样,主要表现为可以说不,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别人都无法代替我们作出选择。

所以,二战时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萨特叔叔发出了名言“在纳粹统治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越是在纳粹的暴力统治下,正是每个人作出“我宁死也不……”选择的好机会。

对坏事说不是自由,萨特对好事也说不——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萨特,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萨特竟然拒绝了。

理由还是——自由。面对荣誉的诱惑,也要自由地说不。

在萨特叔叔看来,正因为别人都无法代替我们作出选择,所以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只能自己承担自由选择的一切后果。

所以,他们俩凑在一起,就对主流的婚姻观说不,并且共同承担后果——开放性关系带来的焦虑和狗血故事。

在一段感情之中,双方是不可能平等的,必定有的人付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

处于被动一方的是波伏娃。

波伏娃也曾陷入深深的苦恼,因为爱天然是自私的,爱人和其他人男欢女爱,怎么可能不焦虑嫉妒?

萨特在许多年里爱着一个叫多罗莱丝的女人,常去美国探望她,多罗莱丝也常到巴黎来与萨特相会。

波伏娃说:

多罗莱丝是唯一使我感到害怕的人。

对她的这种心理,萨特的开导是这样的:

嫉妒作为所有情感中的一种,也是自由的一个元素。它会操控你,所以你须必先学会控制它。

哲学家真会说话。你们都得好好学。

当然,波伏娃也有自己的情人。

其中一位是美国作家纳尔逊·奥尔格林(Nelson Algren),他和波伏娃的关系从1947年持续到1951年,之后也一直保持联系,前后一共通信长达16年。

波伏娃比奥尔格林矮半个头

波伏娃对奥尔格林说过:

只要您爱着我,我就永不衰老,也不会死去。

然而,她最终拒绝了奥尔格林的爱,回到萨特身边。

她的选择,来自她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信念——回到萨特身边,独立地生活,这才是她“真正的存在”。

前面波叔提到过,波伏娃会把自己的女朋友介绍给萨特,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比安卡‧朗布兰(Bianca Lamblin)。

事情始于1938年。比安卡是波伏娃的学生,因为聪明机智引起波伏娃的注意。而波伏娃在讲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深刻,也深深吸引了这位16岁的少女。


她们慢慢发展了私交,比安卡在书里提到,她与波伏娃发生过肉体关系。

比安卡17岁的时候,波伏娃把她介绍给萨特。萨特讨好了她几个星期。有一天,萨特向她提出要用肉体来享用爱情,然后把她带到房间里,开始该干嘛干嘛。

但这体验并不好。比安卡回忆说:

混杂着粗暴、野蛮、肉体的冷漠、卖弄学问和学究气的萨特,在很长时间里使我根本不可能得到正常的性满足。只有贝纳尔的全部充满热情的爱和耐心,才使我得以克服了这第一次的不幸体验给我的打击。

波叔插一句,贝纳尔是正在追求比安卡的另一个小伙子,也就是说,备胎。

但与此同时,比安卡还信任和依恋着波伏娃,于是萨特、波伏娃、比安卡组成了一个“三人小团体”。

关于这个三人小团体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萨特、波伏瓦和我》。

无论是各自happy也好,共用情人也罢,波伏娃和萨特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约定,绝对坦诚,绝不向对方隐瞒。

这段长达半世纪的关系塑造了两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

我们一般人,从爱情中渴望得到的,首当其冲是忠诚。谁也不想被绿,谁也都知道绿人不道德。

但萨特和波伏娃呢?他们看重的不是忠诚,而是坦诚。他们一起践行灵魂的自由和真实。

甭管赞成不赞成,你也得承认,这两人对世界和人生有一整套独特而自成体系的理论,而且还终生不渝地身体力行,把观念化作行动。

他们用行动证明,这一套观念是有可行性的。

这些都外化为他们的事业、思想和创作。

那份“爱情契约”他们一开始只是想试行两年,没想到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萨特生命的最后10年,身体很差。

1971年,萨特第一次中风,1973年旧病复发。从那时起,波伏娃减少了自己的写作,每天照顾他的生活。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病逝。他下葬那天,巴黎有超过5万人为他送葬。

足以证明人们有多么热爱他。

6年后的几乎同一天,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也病逝于巴黎。

她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在哲学上,波伏娃更像是萨特的追随者。他们一生保持的关系,正是对传统的爱情模式说不的体现。

这对爱人为了自由,承担了自由选择带来的后果,也爱情长跑了一辈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点惊世骇俗,也许永远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毕竟像他们那样站在人类智慧最巅峰的人,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他们的思想也许超出时代太多了,说不定下个世纪的人能更接近他们的想法?

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总有一天该安定下来,而安定下来的方式就是步入婚姻殿堂。现在看来,婚姻殿堂也有可能随时崩塌。

也许,一辈子长跑下去也是爱情的一种归宿。

到达彼岸的路有千千万万条,安定也好,长跑也好,一个人独步天下也好。

波叔只希望你所做的选择都是真正出于自己的意愿,而非他人左右。

今日心情 服

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小波已死,我已长大》

《有人负责帅,有人负责坏,这部剧给了我们初恋的感觉》


——菠菜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