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武应该这样比

2017-05-05 波叔 bookface

这段让人哭笑不得的视频你们肯定不陌生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023lewh8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徐晓冬用10秒钟就把太极雷雷给KO了。雷雷躺倒在地,被徐晓冬骑在身上,有点污又有点屈辱地被打得满脸是血。

这事现在还在发酵,连绵不断的「约架」,有文诌诌的,也有不那么文明的——

一地鸡毛,一点都不得体。

吃瓜群众们看得热闹,一遍磕瓜子刷视频,一遍发动群嘲技,对象是中国传统武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没有实战价值……

波叔实在忍不住,想说句公道话——

谁说传统武术是拿来实战的?

已故武术家赵道新先生,就曾说过——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武术中最大的骗局,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有技击性……可以肯定,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是极度缺乏技击性的,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

这话别人说起来底气不足,但1908年出生的赵先生少年时就拜在当时天津武术界霸主张占魁门下学形意八卦拳,刚学几个月就打败多名武林高手,又跟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学拳,21岁时获得全运会武术冠军——那可是一次无级别、无护具的真是搏击比赛。上海最大的武馆精武体育会被他踢馆而不得不登报道歉,宋子文的挪威保镖被他打入水井,还战胜过日本空手道高手、德国拳击手,内战内行,外战也内行,战绩摆在那里。

赵先生于1990去世,他对中国武术技击性的评价是在80年代做出的,被弟子黄积涛整理为《道新拳术论丛》中,可不是针对今天的乱象随口说的。

赵先生是武林中人,看重技击性,有怒气不争的情绪。

波叔看历史书比较多,想认真地说,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真的不止体现在技击性上。光看打架的结果,把武术看小了。

上下几千年,除去技击性,武术至少在两个方面的贡献不容质疑。

第一,像健身一样,能锻炼身体;

第二,像艺术体操一样,养眼又好看。

第一条好说,事实摆在那里。这第二条,肯定会让不少人跳脚:堂堂中国武术,难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表演?

还真是。

要把这件事掰扯清楚,得从民国说起。

一开始,武术还是要讲对抗的。简单地说,就是能打。因为武术是民间的玩意,我们看电影《黄飞鸿》、《叶问》就知道,开武馆收徒弟,是传播武术的主要方式。开武馆就要预备着有人来踢馆,没有真功夫怎么行?

但是到了民国,武术的性质就慢慢发生变化了——变成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以前是师父手把手教徒弟,现在是写好教材,统一教学;以前是真刀真枪,现在是以表演和竞赛为主。

最好的表演场合是运动会。

1924年5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武术第一次被列为表演项目,而且名字不叫武术比赛,而叫「国操比赛」。

原来,那届全运会的武术比赛是全权交给精武体育会操办的,精武体育会一直用「国操」来称呼武术,所以也就挪用到全运会上了。

精武体育会的创办者就是打架从小从电影电视剧里熟悉的大侠——

霍元甲

那届全运会的国操项目分为团体和个人两种比赛。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比该怎么比?

组委会划出了道道,而且这个道道延续至今——

在评委面前表演,评委打分。

团体计分有秩序、精神、气力、姿势、服装5项,每项10分,总分50分;

个人计分按身法、手法、眼法、步法评判,取评委的平均分为个人得分。

如果洪七公来参赛,衣服又脏又破,不管降龙十巴掌,不,十八掌,打得再好也没用,服装这10分是铁定拿不到的。

除了运动会体制,还有考试体制。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

国术馆制定了「全国国术考试」,性质跟今天的全国会计师考试、律师考试一样,考级别。

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及格了才能参加正试。正试就是两人对抗比赛了。

第一次国考,参加正试、也就是说上场一对一对抗了的,一共有150人。

考试时出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考试又不是性命相搏,擦枪走火出现伤亡就不好了,所以国考规定不准击打要害部位;可传统习武的人学的就是怎么一招制敌,有效地灭掉对手,你这不许打那不许踢,那还打什么劲?

精武体育会有个叫马成鑫的,好几次都打到对手要害了,可评委却说不算他得分。一气之下,他就退出了比赛。

到了1933年的第二次国考,对抗启用了统一的护具,还增加了拳击比试和女子比试。

在那时候,武术的竞技性质还是占主导地位,就是比试高低。不过后来就不一样了。简单地说,就是「去竞技化」

以和为贵,没毛病。

刚才说到中央国术馆,它的创办者和第一任馆长,是曾经在西北呼风唤雨的著名将军张之江

他那时候刚退出军界。将军卸甲,不打仗了,但对武术的发展问题非常热心。

1936年,德国举办柏林奥运会。那是希特勒要向全世界宣扬纳粹德国实力的一届奥运会,充满政治色彩。

张之江通过选拔,挑出6个男选手、3个女选手,组成国术表演队,由他带队前往德国,在柏林和汉堡进行了几次武术表演,包括集体太极操、拳术、器械等单练和对练项目。

每场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都要返场表演两三次;尤其是空手夺枪,常常要重复五六次。每场表演结束后,都有不少人要求签名留念。

据说当地报纸还感慨,「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这是中国武术在现代史上挺重要的一次走出国门。

1949年以后,「去竞技化」的过程仍在继续。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武术是主要内容。有145名运动员做了332个项目的表演。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政务院副总理、元帅贺龙还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大会开完,就组织了一个赴京表演团,到中南海、各部委、院校汇报表演。

当时的社会形势也不适合打打杀杀了,以前的武馆都成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场所,不合时宜。国家体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武术史》就说:

但是,因为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情况还比较复杂,在武术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社会武术团体,在没有报批登记的情况下就随意建立;有的搞封建迷信,破坏社会秩序;有的骗取钱财;有的甚至成为隐藏反革命分子的巢穴。

这还得了?必须取缔。

所以1955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就对武术工作采取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总之,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出台,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那一年的11月,北京举行了12个单位的武术表演大会,就延续了给表演者打分的办法。

到1959年,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诞生了。从这时候开始,「武术怎么比」已有定论。

按照这个规则,徐晓冬和雷雷能那样比吗?

不能!

《中国武术史》认为,这个武术竞赛制度好是好,可有一点不足,就是「吸收了一些体操和舞蹈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特点」。 

从那时候开始,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武术的同类项目就是——

体操

跳水

花样滑冰

都是强身健体的由评委打分定胜负的体育项目。

接下来是几十年的混乱时期,武术也受到很大影响,直到80年代才重新恢复局面。

1982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后最重要、最盛大的一次会议,一共有360多人参加。这个会就是为了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后的政策任务而开的。

其中就提到「表演与竞赛相结合」的方针。

武术的活动形式被分为三种:第一,健身锻炼;第二,表演观摩;第三,套路竞赛和技击对抗竞赛。

在这里面,健身锻炼、表演观摩、套路竞赛都是国家提倡的,支持的。只有技击对抗,国家的态度很谨慎。

关于技击,它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兼有健身和防身的作用。但多年来,我们没有开展。有人说武术就要讲打,只有技击才有真功夫。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套路、技击都是武术运动的形式,都有真功夫。根据我国的国情,技击到底怎么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技击尚处在试验阶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的开展要取慎重稳妥的态度。

看明白了吧?像徐晓东和雷雷的这种技击对抗,国家并不很喜欢。

再说,谁敢说各位武术传人是冒牌货?国家都说了,套路也是真功夫,会摆pose也不容易。

调子定下来了,之后的工作都是照着这个进行的。

我们熟悉的那些武术冠军,大多是走套路路线。李连杰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运会获得的全能冠军,就是武术套路比赛的。那时候他才12岁,要是比对抗,即使天赋异禀骨格清奇,是百年一遇的武学奇才,还没发育的小胳膊小腿还是够呛。

还有张晋也是全国冠军。

他们从小练习的武术重点并不放在对抗上,基本功扎实,有真功夫,但训练中更多的是注重视觉效果。

要练对抗、学打架、争胜负的,也就是国家不太喜欢的技击对抗,后来给了它一个专有的名字,叫散手,也叫散打。

要比散手,也行,但是要「积极、慎重、稳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1989年,国家体委又发出了一份文件《关于加强武术散手比赛管理的通知》,就是要严格地管起来。

到现在,又过了快30年,虽然民间练武的地方又多了起来,武术也成了一盘大生意,但在国家层面上,对武术的基本态度仍然没怎么变。

所以你说徐晓冬那么张狂地约战各路武术界人士,吃瓜群众当然看得很爽,但啪啪啪这么疼的打脸并不是主管部门想看到的。

武术界人士也很委屈:

几十年来都是只要打得好看就行,现在怎么又要真打啊?

你耍赖!

今日心情 欢乐

输赢不重要,好看最重要。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没有一句台词的动画片,斩获69项大奖,看完我沉默了》
《早一天摆脱平庸,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母亲节礼物,你选好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