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感恩教育,但你的方式是错的!
上周,波叔发了一篇文章《人为什么会忘恩负义》,里面提到“感恩之情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教养的产物。”
有好多小菠菜表示有异议:
有很多人说,特讨厌现在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上千名小学生聚集在操场上,配合着煽情的音乐,台上的演讲者声嘶力竭,台下的孩子们一把鼻涕一把泪。
例如这种:
今年5月,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的3953名学生,180名老师和部分家长在听了“知名教育家”欧阳维建的煽情感恩演讲后,集体痛哭,这些演讲嘉宾的杀伤力之大,丝毫不逊色于疯狂的李阳。
波叔,这就是你说的、你想要的“感恩教育”吗?
肯定不是!绝对不是!
这分明是偿债教育。
今天波叔给你们好好捋捋这其中的逻辑。
有了上面的闹剧,“感恩”似乎变成了一个危险的词,稍不留神,就被人偷换了概念。所以当我们谈“感恩”时,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恩”。
这里面有个基本共识,小菠菜们必须要先在小脑袋瓜里建立起来,那就是: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也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家人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以及和陌生人之间,都是如此。
用等式表示为 A = B
而超出这种对等关系的那部分情谊,才能称之为“恩”。
我们常说父母有“养育之恩”,而不是“生育之恩”,为什么?
父母生育,是单方面行为,平等关系的另一方都还没有出现,恩情从何谈起?
孩子一旦出生,这种关系才开始出现。
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培养和教育”,是超出对等关系的“恩情”,对应的是成年后子女的养老来感激这份恩情。
小时候你把我培养成人,你老了之后我给你养老。这是对等关系。只要这个等式配平,便互不亏欠。
所以,现实生活中,如果看到有人不养老,我们会义愤填膺,骂他们忘恩负义。
同样地,如果父母本身都没有尽到“培养和教育”的义务,自然是没有权利强迫子女去“感恩”,因为本身就没恩呀。
还记得2015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梦想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生下来一个月被亲生父母抛弃送养,后来她陪着刚相认的姐姐去参加节目录制,结果节目组搞突然袭击,请来父母到现场,要求相认,却被该女子拒绝了。
节目主持人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要懂得感恩,否则永远不会幸福。
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所谓的“恩情”在哪里?认不认亲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当初你抛弃人家的时候,也没争得人家同意,不是吗?
所以,提“感恩”先要把是否有“恩”弄清楚,想明白。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对恩情的有和无,判断挺容易的。困难的地方,在恩情的多和少,份量的轻和重,这是双方对恩情的认知差异。
把“滴水之恩”,非要说成“天大的恩情”,一定要“涌泉相报”。
不仅要涌泉相报,还要时刻记住,永生不忘。
教育孩子要存感恩之心没有错,但对恩情认知存在误判、渴望得到超额回报本身就是贪念。
小时候,当父母的你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一起看电影、爬山,吃饭,老了之后你竟会渴望孩子陪你一起上街买菜、聊天散步?
反之,如果曾经当父母的你没有做到,而子女做到了,那他便是对你有恩,你要懂得“感恩”了。
而这种套近乎、忆童年、音乐一起,让你哭个没完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更是错上加错。
硬生生把感恩教育引上了“偿债教育”的邪路——让他人背上沉重的负罪感,我受人恩惠,给他人带来了痛苦,我要尽快还债,我要赎罪。
我们感恩,是感恩自己获得了超出对等关系的那部分快乐,是感恩给自己带来快乐、知识和希望的人。
谁会感恩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呢?
波叔,到底应该怎么做?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身体力行,发自内心去关爱他人。
培养“感恩之心”首先自己要懂得感恩。
当家人煮了一餐香喷喷的饭菜,要懂得表达感谢:“饭菜做得真的很香,谢谢,辛苦了。”当孩子帮忙扫地时,要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谢谢你,你扫得很干净,大家都觉得很舒适。”
而不是说:“今天你感受到扫地的艰辛了吧?你看我平时就是这么辛苦的。”这些话在“显摆”自己的付出,索取回报的表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日常生活之中日积月累,发乎于心,用之于礼,让彼此都感到美好,孩子才会在无意中养成感恩的习惯。而不是跪下来做奴才状,也不是追债的威逼,一种裸裸的实用主义。
这些又怎能指望交给一个外人来做?
肌肤重现年轻轮廓的秘密,就在以下这五道题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