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手吧,扶不起的妈宝们

2017-12-28 波叔 bookface

有时候,波叔挺怕过节的。

因为逢年过节,就是各种戏精的花样作——

有伴的,总会因为过节去谁家闹上一回;

单身的,总要硬挺着脖子,听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唠叨。

细想想,可能是一家一犊子闹的。家家都有这么一个,都当掌上明珠捧成宝。一不小心,长成的小菠菜说不定就是个「妈宝」。

别笑,先来做一套练习题,检测一下自己是不是「妈宝」先:

1、别人不可以说有关母亲的任何一点不好;

2、母亲不可能有任何事是做得不对的;

3、无法对母亲说“不”;

4、无论如何也不会与母亲有任何冲突,但和你的冲突就可以有;

5、一旦别人和母亲之间有任何的矛盾,第一时间总是袒护母亲。

中了几招?

比起「我和你妈掉进水里,你先救谁」这种调调情的傻白问题,留心观察上面那几点,要靠谱得多。

波叔,人家就想一辈子赖在父母身边当宝宝。反正我爸妈也愿意让我啃老,不需要独立的......

嗯嗯,继续撒娇。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在了呢?想过自己要怎么生活吗?

再过四天,又要长一岁。别再幼稚了,波叔曾说过,长大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件必然的事。

三天元旦假期,有时间不妨看看这部电影——《准备》。

看韩片,有时候就是找虐,虐心、虐肾又虐肺。

别怪波叔没提醒,看这部片之前,得多备几包纸巾。

男主人公仁奎,天生是个低智儿,从小到大,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做饭、洗头、剃胡子、穿衣服……妈妈都会亲自动手帮他。

20多岁的人了,每天一睁眼,张嘴就喊妈:仁奎饿了,给我做饭,饭。

饿了就马上要吃饭,有什么不满意的,立马就在屋里跺脚发飙。

就连家里的门牌号码,他也记不住。

这不仅仅是智力问题,仁奎对自己的母亲,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依赖。

结果是什么?

他无法独立生活。

波叔,他是低智儿童,也算残疾人吧。让他独立有点太残忍了吧?

收起你那玻璃心。生活中,很多跟他差不多年纪的残疾人,早就自己出去找工作养活自己了。

是他比别人弱吗?

不是,而是他不愿走出妈妈为他搭建起的舒适区。

他不愿意读书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怎么回家、怎么做家务、怎么跟外面的人交往,他天真地以为,反正妈妈在,什么事情妈妈都会解决。

而仁奎妈妈,同样也宠溺地把自己的儿子一直捧在手心上,生怕磕着碰着。

去到哪里都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有什么要求第一时间满足,她还特意存下了一大笔钱,好让自己百年归老之后,儿子可以用得上。

两母子就像是一个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

但这种共生关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疾击得粉碎。

仁奎妈妈被查出脑癌晚期,最多只剩下一年的寿命。

比起重疾,仁奎妈妈更担心的问题是:自己死了,仁奎怎么活下去?

一开始,仁奎妈妈希望能找一个人,来接手自己的位置,为仁奎打点好一切。

她找了自己的女儿、仁奎的姐姐,本想让她帮忙照顾弟弟。

但是姐姐从来都觉得,妈妈只爱弟弟,“自己活得像个孤儿一样”,不愿意让弟弟继续拖累自己。

唯一的家人也不愿意接受,仁奎妈妈只好找到政府支持的全托福利机构。

但里面的环境,让她不得不打了退堂鼓:几个病人被关在同一个小隔间,没有家属的带领,绝对不能外出,跟坐牢差不多。

仁奎喜欢往外转,他一定受不了这样的环境。

迫于无奈之下,仁奎妈妈被逼走向了极端——和儿子一起烧炭自杀,一了百了。

正当她准备点火时,睡梦中的仁奎说了这么一句梦话:

妈妈,明天给我做荷包蛋,明天也要,后天也要,大后天也要。

仁奎妈妈放下手中的木炭,既然没人愿意帮仁奎,那就让他学会自己帮自己

一年之内,要让仁奎摆脱依赖,学会独立生活。

她教仁奎怎么开火做饭,好让他能吃饱穿暖;

带他去招收残疾人的面包店面试学习,找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

教他待人接物之道,要主动跟人打招呼,对人友善,别人才会对你友善;

还帮他报名了社会残疾人活动,让他结识更多的朋友,融入社会……

但是,仁奎一开始,根本不接受。

妈妈说什么他没认真听、也没记在心上,动不动就打滚发飙。

在这个本该独立的年纪,仁奎和母亲,依然有着过度的依恋和情感联结。

说得好听点,这叫做「依赖」,说得难听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宝」。

他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逼着他独立。

虽然他完全有能力,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但就是一直在逃避,一直往后退。

眼看儿子一直在躲,仁奎妈妈只好向他撒了个谎,说要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这样旅途才会更开心。

为了让妈妈开心,他开始用心听话。

她开始慢慢从「照顾着」角色,转变为「指导者」,除非有什么大困难,她没有再亲自动手帮儿子包揽一切。

而仁奎呢?

他也开始慢慢走出依赖,慢慢独立起来。

一大早起床为妈妈做好了早餐,自己刮胡子、洗头发,再自己坐车去上班;

他会主动走到前台,为陌生的客人服务。在以前,他可是一点都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

表面上看似已经脱离了妈妈,但心理上呢?

妈妈住院没法回家,几天见不到妈妈的仁奎,故意自残,惹事来让妈妈跟他回家。

因为他知道,每次惹出麻烦,妈妈都会回到身边,帮自己打点一切。

妈妈是他最后的心理屏障,遇到什么事情,仁奎总是习惯性往后退,退回这个屏障,因为它会为自己抵挡外界的一切。

但是,没有谁能一直守候着对方。

这也是仁奎妈妈给儿子的最后一堂课——死亡教育

她买了三只病恹恹的小鸡,仁奎很喜欢,但第二天小鸡就死去了。

她跟仁奎说,小鸡去天堂了。仁奎以为,去天堂就是吃吃好吃的,玩玩好玩的,过几天再坐飞机回家。

妈妈把仁奎带到了殡仪馆,参加了一场严肃的葬礼,告诉他:

人死了的话,就再也回不来了,消失了,所以亲人们都在痛哭。

不久之后,妈妈也要死了,虽然不知道是今天还是明天,总之就是马上就要死了。以后你再惹事,妈妈都回不来了。

眼看着最后的心理屏障都要消失,仁奎根本接受不了,失控地跑了出去。

直到牧师告诉他,人死了,就会去到天堂,妈妈也会在天堂看着你。

打那之后,仁奎每天都给妈妈精心准备好一日三餐、打扫家务、自己上下班。

这个一开始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不了母亲的中年大叔,终于跟母亲“分手”,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母亲去世后,所有人都哭得死去活来,只有他微笑着流泪,轻轻挥手向母亲道别。这是他和母亲之间最后的约定:

如果连你都哭哭啼啼的话,你姐姐和其他人该有多伤心。所以当妈妈去天堂时,你要一边坚强,一边笑着跟妈妈说再见。

他向往常一样,说着:仁奎要吃饭了,吃饭。

这是在告诉天堂的妈妈,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这也是在鼓励自己,人都要学会长大。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比仁奎都要幸运,智商正常,四肢发达;

但是,很多人却比他还要习惯依赖自己的父母,比他更妈宝。

2017年11月,中国青年报对2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超过6成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男,5成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女。

他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妈说怎样怎样;

他们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有事没事就喊妈。

这些人,生理年龄已达中年,每天都在网上喊着自己是中年少男、中年少女;但心理年龄却依然停留在两三岁,并没有从母婴关系中脱离出来。

而这种局面,其实是母亲和孩子双方共同造成的。

妈妈把孩子当宝贝,孩子也一直以「我还是个宝宝」自居。妈妈习惯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也习惯一切被家长安排,母子俩活成了一对连体婴。

在心理学上,这属于「痴迷型依恋」

而这种痴迷型依恋关系,往往还会被妈宝们带到恋爱和交友中。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中,另一半好不好,全部由妈妈说了算,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边界。亲子关系,同样如此。

没有任何一个父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为孩子打点一辈子;

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永远活在父母的温室里,不受一点伤害。

健康的亲子关系,每个成员之间会彼此联结,对家有归属感;而每个成员也都各自分离,尊重彼此作为个体的边界和独立性。

家长,应该像仁奎妈妈一样,学会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

孩子,也应该像仁奎一样,站起来,学习如何打理生活,如何待人接物。

分手吧,家长和孩子们。

PS:你的另一半是妈宝吗?

今日心情 揪心

承担自己的责任。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今天,要说真话,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

6年上访,只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