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足够的价值,再多的讨好也没用

2018-04-03 波叔 bookface

前段时间,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自己二十几年,一直在扮演讨好者的经历——

好多小菠菜表示说得太对了,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呢?为了摆脱这种讨好姿态,在工作里,开始怼客户、怼上司,像个负能量爆棚、持续发泄的活塞,一点就着。

最后,又哭着嚷着说这社会对自己不公......

唉。

一些跟风跑的傻孩纸。

首先你要知道,讨好的本质是交换和需求满足,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合作方式。我们通过提供他人所需,建立良好印象来满足自己的目的,例如讨好心仪的姑娘,讨好即将签单的客户。

实际上,生活里每个人都多少可以被视为讨好型人格。

而真正困扰人们的是病态讨好行为。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这类人心里就像有一个无底洞,洞里黑魆魆一片,装满了恐惧、尴尬、敏感、不安全感。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愿意牺牲自己,即使对方要求无理,也会硬着头皮去完成,满足对方。

说了那么多,来,对照一下这几点,看看自己“病”得情况如何:

1、这都是我的错:

讨好者心思尤其敏感,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出、或者说自以为察觉出别人内心的想法。害怕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就把所有责任一股脑往自己身上揽。

2、别人都比我厉害,我得听他们的:

莫名其妙地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用这种方式,来试图赢得别人的信任。

3、嗯嗯嗯,好好好:

从不say no,即使不是自己的分内事,也会强迫自己接受别人的求助。一旦拒绝了对方,就会感到羞愧难安。

4、我这么做,对不对:

尤其在社交中,讨好者会不自觉地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脸上的每一个表情、肢体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一番斟酌,他们总担心,自己不恰当的言谈举止,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把自己逼向尴尬的墙角。

当然喽,他们更加不敢对对方的意见提出异议,即使心里一百万个不同意,但脸上还是笑嘻嘻。

5、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敢说:

无论做什么事,目的都是别人、别人、别人,让别人开心,从而认可自己。他们最害怕见到的,就是别人的不满和差评。

任凭别人挑战自己的底线、期望跟别人建立过度亲密的关系,没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和底线。

蒋方舟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蒋妈妈对蒋方舟的要求很高,她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文艺女青年梦,安在了自己女儿的身上,每天就担当教练和督工的角色,对女儿进行写作培训,控制欲非常强。

为了逼迫女儿写作,她甚至告诉过蒋方舟,如果小孩子在小学毕业前没办法出版一本书,就会被公安局抓走。

在这种高要求下,蒋方舟每天都是紧绷状态,她渴望能够早日出书,当上真正的作家。

因为妈妈就是当时绝对的权威,只有讨好了妈妈,才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

写作上的成就,当然算得上出色:7岁写作,9岁出书,考上清华,22岁当上《新周刊》的副主编,满身都是令文青们羡慕的光环。

但在生活中,她却被别人的期待困住了。童年讨好妈妈的经历,一直伴随她的成长。

妈妈、读者、网友、文学界前辈……这些都成了蒋方舟心中的权威,迫切地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于是每天都在想尽法子,来谄媚别人,不敢越雷池半步。

比如说,有时候在节目上采访其他知名人士,自己明明觉得对方在胡说八道,但表面上还是会说,“XX老师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

这种对别人的假性崇拜,又会延续到私下的交往中,导致她从来不敢和别人提出真实的意见,都是一味地夸奖别人,摆出一副虚心向学的姿态。

甚至在恋爱关系中,她也非常不自信,认为自己相貌平平,不加分也不减分,会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配不上更好的,认为自己是婚姻市场上被挑选的对象。

她不喜欢、也不能接受别人不喜欢自己。

所以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树立自己可爱、乐观、外向、善良的形象,来维系自己的好人缘。

但是,她一点都不快乐:

(谄媚)的核心是一种故作的谦卑。

像一些传统的中国人那样,其实我的内心一直很骄傲,但不愿意表现出来,我会刻意掩盖这种骄傲,认为越好的东西越不能被发现……像一个每天笑脸迎人的店小二。

有时候我听自己说的话,都觉得让自己像吞了苍蝇一般恶心。

从童年到长大,蒋方舟一直在不断地讨好别人,想用别人的认同,来填补自己的孤独感。

这也是很多讨好者的一个心理缩影。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讨喜。因为他们是听话的乖孩子、可靠的好朋友、负责的好员工、体贴的爱人。

乍看上去,讨好别人是在利他,但实际上,所有讨好者的出发点都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你看,我对你已经这么好了,希望你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对我好。

用条件来交换条件,这是讨好者内心想象的乌托邦。

之所有会有这个想法,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他们从小接受到的,就是这种有条件的爱

简单点说,就是从小父母对他们非常严苛,只有满足了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他们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才会获得小孩子都渴望的安全感。

童年的讨好,让他们逐渐把讨好这个行为当成了习惯,这个习惯往往也被他们复制到了成年后的所有人际关系中——

我没有价值,真实的我是没法得到别人认可的,我必须戴上友好的面具,不断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得到爱和关注,才能让我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但是,现实哪有那么理想化?

你对别人好,别人并没有义务要以同等的方式对你好,甚至反过来捅你一刀,也非常常见。

通过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试图让自己过得更好,这只是一种幻想。当幻想被别人一手戳破,最终跌落悬崖的,也就只有自己。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里,松子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人物。

从小妹妹体弱多病,全家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妹妹身上,自然忽略了作为姐姐的松子。

有一次,只有几岁大的松子做了个鬼脸,没想到父亲意外地露出了笑颜,打那以后,松子就经常变着花样扮丑,想得到父亲的关注。

童年缺爱的松子,一直到成年后,依然幻想着能用这种近乎滑稽的方式,来解决工作、爱情、家庭中遇到的难题。

被人冤枉偷东西,做鬼脸,请对方原谅自己;

找工作,也做鬼脸,希望对方能施舍自己;

被情人暴打之后,还是做鬼脸,求着对方不要离开自己。

松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她就像鸵鸟一样,有问题就立马戴上鬼脸的面具,躲进面具里,不敢直视问题,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到最后,所有家人、情人、朋友都离她而去,她只能独自一人待在满是垃圾的房间里,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

松子一直把自己当成当初那个几岁大的小孩,一直希望能讨好身边所有人,但是却不断地被嫌弃、被抛弃。

实际上,松子心地善良,能歌善舞,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重新改写自己的生活,但是却始终摆脱不了习惯性讨好的性格,最终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讨好者一般不会或者是羞于用语言表达出对别人的需求,他们只会用行动、付出、讨好来“暗示”他所讨好的对象,他期望对方能够给予回报。这是因为“讨好者”内心敏感,总能敏锐得觉察出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以为别人也都是像他一样,同样能够觉察出他的需求。

而在讨好对象没有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他们只会付出更多的讨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讨好对象能够觉察到他们的需求。

波叔,我就是这个样子啊。明明知道自己在刻意讨好,但总是很难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别人反而会指责你变了。

要想摆脱这种讨好困境,你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内心的空虚,并努力填满它。

讨好者从来不关心【自己】,也从来不主动培养【自己】的内心充实——所以他们的内心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空虚和匮乏的状态。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追逐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暂时填补你的空虚。

但是外界的力量,别人对你的关注那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你只能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爱,建立在你内心充实,能自给自足,不再向外寻求的基础上。

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对方会如何看待你、如何对待你,本质上只是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你对别人的任何讨好行为不仅不会令你和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好,反而会降低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

社交关系绝不仅仅是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要记住,你对别人的付出能否获得别人的回报,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你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你拥有了足够的价值,别人自然会尊重你,或者说在这个时候你为别人的付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

你没有足够的价值,再多的讨好不仅没用,反而会令别人在心底贬低你。

今日心情 做自己

试着和自己握手言和。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

活着真TM难!当上公务员,还要打扫呕吐物

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大的屎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