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渠流润”(篇一):渠润塞北地 水育“江南”景

2017-09-18 新报人文报道组 新消息人文读库

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了,国家专家组认可了,10月中旬就有结果了。5个多月的申遗工作,让宁夏引黄灌区成为关注焦点。

持续惠泽宁夏平原两千余年的引黄灌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怎样里程碑的意义;灌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完善独特的工程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什么重要作用;灌区在持续运行中衍生的水利文化内涵有哪些;引黄灌区如何助力当代宁夏的“塞上江南”盛景?《长渠流润》系列报道带您随汩汩流淌的渠水,越千年历史、行百里路程,细说它的前世今生。

得黄河水滋润,宁夏引黄灌区千里沃野惹人醉。  新消息报记者  季正 摄


关于宁夏引黄灌区,生活在宁夏平原的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渠道,密织如网地伸向广袤的原野。渠水静静地流着,在眼前那是美丽的风景,在远方就是生命的源泉。秦渠、汉渠、唐徕渠,美利、大清、东西干渠,这些耳熟能详的渠名以及由此衍生的桥梁地名和因它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人们迎来送往、生老病死。陌生的是,恰恰是因为身在其中,多数不识灌区“真面目”。那么,请和我们一起,浏览浩繁的有趣史料、聆听专家的精彩讲述,置身灌区的广袤原野,仔细品味这渠润千秋的风雨路程和惠泽万民的塞上盛景。


宁夏因引黄灌区而举足轻重



翻阅引黄灌区的历史,其实就是重温宁夏的历史进程。放眼宁夏的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和流经全境的黄河相生相伴,生生不息。

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宁夏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南下,绕了一个大弯,在宁夏和内蒙古形成纵贯全境的河套平原。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古部分称东套,分为前套和后套。宁夏平原,青铜峡以上为卫宁平原,青铜峡以下为银川平原。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套”在其中的宁夏平原,由于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自秦汉始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因黄河而存、因黄河而兴的宁夏,由此确立了它在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

据史料记载,自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率10万大军北逐匈奴夺取“河南地”开始,到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西汉武帝用兵匈奴45年之久,将河套地区再次收归己有。历代游牧民族的侵袭使宁夏成为防御外族入侵、书写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肥沃的宁夏平原与交通枢纽固原六盘山连在一起,近可攻、退可守,成为举足轻重的边陲要塞,也是中原王朝稳定西北、扩边固疆的战略要地,长城与黄河即是防御北方入侵的重要军事防线。

自秦汉起,中原农业生产方式向北推移进入河套平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大兴水利。从秦渠开宁夏农业灌溉之始,汉武帝在宁夏平原的大规模移民屯垦,使宁夏又成为重要的军事后勤保障与主要粮食供给地区。唐代的宁夏平原进而发展为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宁夏引黄灌区的创立与建设,为稳固国家边防、推进历史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宁夏黄河灌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新消息报记者  季正 摄塞上因引黄灌区而富饶美丽



宁夏引黄灌区南接萧关与关中平原,北尽鄂尔多斯台地,东靠贺兰山天然屏障,西至六盘山黄土高原,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面积6600平方公里,海拨高程在1090至1230米之间。

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灌区,以下是河东灌区、河西灌区。卫宁灌区,于中卫、中宁两县独成系统,在沙坡头与青铜峡之间、长120公里的狭长地带,盛产小麦、水稻、枸杞和果类,是农业的稳产高产区。

河东自流灌区,又称秦汉渠灌区,南起牛首山,北到灵武与内蒙古交界的明长城,东靠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黄河,土地总面积874平方公里。涉及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及峡口镇,吴忠市利通区全境、灵武市全境18个乡镇、8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

河西灌区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中经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6市县,是宁夏黄河冲积平原最大的一块。1949年前有平行排列的唐徕、大清、汉延、惠农4大干渠和由南向北布设的东沟、西沟、黑阴、黄阳、北大、西大等沟。

得益于黄河冲淤,灌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唐肃宗见宁夏平原“兵食完备”,发出“灵武,我之关中”的赞叹。《明太宗实录》中也有“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记载。清康熙亲征葛尔丹途经宁夏时,更是感慨:“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如今,引黄灌区的巨大发展和繁荣景象,更是令人惊叹。据河东灌区秦汉渠管理处、河西灌区唐徕渠管理处以及宁夏水利博物馆的有关人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扩整合并旧渠、开挖新渠沟,新建改建排水沟道,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等,发展至今,宁夏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780万亩,成为宁夏主要粮棉油产区,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因黄河而存、因黄河而兴的宁夏,由此确立了它在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新消息报记者  季正 摄
朔方因引黄灌区而文化璀璨



2000多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造就了引黄灌区精湛的灌溉技术和璀璨的文化景观。

据自治区水利厅申遗领导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宁夏历代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刻字“水则”;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植柳固堤、“封”“表”轮灌、渠道岁修、插杠挡闸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黄古渠开发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众多治水人物,东汉的虞诩、郭璜,北魏的刁雍,唐代的李听、郭子仪,元朝的郭守敬、张文谦、董文用,明代的汪文辉、张九德,清代的王全臣、通智、钮廷彩,民国的李翰源等治水不朽业绩为世代称颂。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有唐代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明代朱栴的《汉渠春涨》、清代康熙的《横城堡渡黄河》等水利诗文200余首,还有明代孙汝汇的《汉唐二坝记》、清代通智的《修唐徕渠碑记》、清代的钮廷彩的《大清渠碑记》等水利碑记30余篇。现遗存文物有汉代的陶漏斗、唐代的镇河铁牛,明代的汉渠碑首、清代的钮公生祠碑等500多件。

9月5日至16日,记者在青铜峡、吴忠、银川、贺兰等地穿梭采访,当代宁夏的引黄灌区,新添了曲渠导水、河湖相连、烟波浩淼、鸢飞鱼跃的城市景观,如画的是“塞上江南”阡陌纵横、沟渠星布、稻香鱼肥的田园风光。秋日的塞上大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新时代的水利技术和文化景观,更让人流连忘返。

1958年8月动工开建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综合发电、防凌、航运和下游工业用水的大型水利枢纽。拦河大坝合拢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使宁夏地区形成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黄河平原灌溉网和山区扬水灌溉网。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改写了宁夏两大自流灌区之一的卫宁灌区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为灌区的节水改造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对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宁夏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悉,我区先后有沙坡头水利风景区、银川市艾依河水利风景区、石嘴山市星海湖水利风景区、灵武市鸭子荡水利风景区、沙湖水利风景区、青铜峡唐正闸风景区等11家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这11家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激活了水利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在涵养水源、维护工程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调整当地产业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邱青春   倪会智  孙丽琼  |   文
--END--


体验全新悦读感受给你高品质的阅读新消息报周刊部新消息人文读库
微信号:xxxrwd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