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渠流润”(篇四):宁夏引黄灌区第一长渠 千年唐徕 水苍苍兮景盛

2017-09-25 新报人文报道组 新消息人文读库

唐徕渠集农业灌溉、生态补水、景观休闲于一体。   

               新消息报记者  季正  摄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唐徕渠是一篇塞上江南的“大文章”。

作为河西灌区最大的渠道,唐徕渠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历代文人笔下“贺兰山下果园成”的丰收,是“西桥柳烟”的诗意。

经过数天的采访,我们在唐徕渠上下游穿梭,看它被砌护也裸露着的渠身,登上一个又一个年代、形态、功能各异的水闸,聆听一个又一个水利人的诉说……在我们脑海里,唐徕渠走出单薄的诗意,慢慢走向丰厚的存在:它是宁夏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杰作,以至于2000年后的我们仍受其惠泽,它携带着数代水利人的执着与智慧,才有了今之河西灌区的旱涝无忧。

越过诗意,我们看到了更美的唐徕渠。


文 | 邱青春  倪会智  孙丽琼



历史悠久、布局精巧,宁夏引黄灌区最长渠道



在无坝引水的时代,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也是最长的一条渠道,宁夏人习惯叫它“唐老大”。

唐徕渠的准确开凿年代没有明确记载,传为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为光禄勋徐自为所开,原名光禄渠。后因战争荒乱,渠道失修,淤毁。到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由节度使李听主持疏浚修复后,改为现名。之后历代都有整治和修护。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建成后,变无坝引水为有坝引水,供水保证率接近100%。

唐徕渠全长314公里,由唐正闸始,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等市县由南向北延伸。唐徕渠开凿走向基本位于贺兰山与现黄河河道的中部,沿干渠两侧修有大小支渠、斗渠数千道,与储存这些支渠斗渠余水退水的滩涂、湖泊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灌溉水利体系。

宁夏水利部门曾根据一张1936年的唐徕渠渠首平面图,绘制了唐徕渠引水想象复原图。复原图上,唐徕渠引水土拜由相当于溢流堰的“大跳”、三道退水闸和一道正闸组成,布局精巧,和都江堰在建筑原理、结构设置上相差无几。有专家曾言,唐徕渠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2000多年前开始开凿,1000多年前疏浚,将黄河水由南向北调动几百公里。依当时生产力水平,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施工,人挖肩挑,其艰苦程度难以想象。

在古代,唐徕渠的主要功能是农田灌溉,维护着宁夏在西北边陲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尤其是西夏时期,整个引黄灌区是京畿和统治中心地区,流经兴庆府的唐徕渠重要性不言而喻。近现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唐徕渠的功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成为集农业灌溉、生态补水、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命线、环保线、旅游线。


上游防冲刷、下游治淤积,现代治水技术让它传统功能更强大



沿唐徕渠一路走来,我们惊诧于因它而建的水利建筑之丰富:有进口闸5座、退水闸25座、节制闸14座、桥梁260座、渡槽24座、斗口681座。“2012年以来,水利厅逐步加大对唐徕渠渠道配套工程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扩建了不少水利建筑,大大提高了渠道的安全运行能力。”唐徕渠管理处副处长殷锋介绍。

以闸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人力提拉的水泥闸逐步改建为当下最先进的数字化控制的翻板闸。

满达桥节制闸年代最久,据介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第二农场渠时修建的,建材是花岗岩,至今仍保留着基本样貌,在周围一带现代化的建筑中散发着时光远处的意味深长;良渠口节制闸位于唐徕渠永宁与银川分界线处,是唐徕渠上唯一一个没有改造的大闸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时代痕迹明显;杨显桥节制闸则保留着溢流堰建筑,其作用与古代“牌堰”相同,通过垫高渠底墉高上游水位。

唐徕渠水利建筑的布置与其上游水流落差大、下游平缓多淤积有密切关系。上游多节制闸,能起到调节上游水位、控制下泄水流流量的作用。

在中上游有几处水流落差较大的段点,如杨显桥、陡坡等,均设有消减水能的水利设施。最明显的是位于宁化桥管理所管理段的陡坡,未改造前水流落差达4米。渠水沿渠而来到此处便一头“砸”下去,年深日久,在渠底“砸”出一个13米深的大坑。行水期间,这里水声隆隆,声势浩大,熟悉它的水利人都称之为“宁夏的壶口瀑布”。

陡坡在去年已翻建砌护完毕,水的落差已减至2米。据介绍,陡坡一段的砌护规格之高堪比唐徕渠西门桥头段:渠底铺的是厚40公分的钢筋混凝土,渠堰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下端厚30公分,上端厚20公分,坚固异常。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三级消能设施,第一级是W形坎,第二级是消力墩、尾墩,第三级是面流。陡坡一段仅500米,造价近800万元。


建于1974年的跃进闸。  

                      新消息报记者  孙丽琼  摄

唐徕渠从上游“冲”来,携带着泥沙,到了下游水流变缓,造成泥沙淤积,清淤则成了岁修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2004年以前,唐徕渠八一桥以下、第二农场渠15斗以下、良田渠、新开渠、大新渠是清淤的重点。其中新开渠的成因便与下游泥沙淤积有关。据《宁夏水利志》引自《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建设篇记载,唐徕渠靖益堡原有一条湛恩渠,主要灌溉现永宁县西沙窝芦草洼一带,后因沙压过甚,水流不畅,居民迁徙,湛恩渠也就废弃了。一直到1939年春,才在原渠口下5里处另开辟新渠口,又挖深渠道,更名为新开渠。但是新开渠上段泥沙淤积问题并未解决,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并入良田渠。

目前,随着城市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下游泥沙淤积的现象已大大减轻,唐徕渠管理处每年用于清淤的投入减少大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渠道清淤都是人力,费时费力,现在都是大型挖掘机,省时省力。


湖泊湿地、生态景观,唐徕水系迸发新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唐徕渠进行了大规模修整,使其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第一长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唐徕渠的功能日渐丰富。

如果沿唐正闸一路往北,可以看到唐徕渠上游是大面积的农田,有“贺兰山下果园成”的迷人秋景;到了中游的永宁、银川一带则是浓郁的人文情怀,有“依依杨柳荫西桥”的悠闲;到了下游则是沙湖、星海湖等水系景观,渠湖紧相依偎,一派如画美景。

唐徕渠穿城而过,自古就被看作城市的组成,人们熟悉它如一件日用品。而在大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唐徕渠早已幻化成一种文化符号。它蜿蜒而来,浇灌着百万亩农田,也润泽着几十万城市人的心灵。

宝湖桥往南不远是宁城退水闸。这是唐徕渠管理处杨显桥管理所的一个点,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季节的唐徕渠,已停水多日,但站在宁城闸上,仍能听到淙淙水声,来自唐正闸以下几十公里的积水汇集在此,顺着隔物栅涌向一条“排水沟”。这条“排水沟”就是艾依河的补水口。唐徕渠不仅承担着12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还担负着沙湖、艾依河、宝湖、北塔湖、星海湖等19个湖泊20万亩湿地的生态补水。为了解决与农业争水的矛盾,唐徕渠管理处每年利用农业灌溉间歇期和低峰期,对湖泊湿地进行补水。每年4月初,唐徕渠水首先流向这些湖泊,为银川市酝酿出早春的气息。

唐徕渠的生态景观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前,水在哪儿人在哪儿。现在,人在哪儿水在哪儿。”唐徕渠管理处防汛工程科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哪里人多,哪里休闲需求度高,我们的渠道就修到哪儿。唐徕渠的潜力、功能正得到全面开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唐徕渠两侧环境治理进入城市规划。1983年,伴随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号召,银川市制定了唐徕渠整治工程规划,并在随后的几年内陆续对唐徕渠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和改善。2001年8月,唐徕渠环境综合整治拉开序幕。唐徕渠一、二期整治投入超过1.7亿元,进行渠体改造,种植各类树木、绿植花卉,安装栏杆、铺设沿渠湖滨道路,修建亭、廊、小品园林建筑,建设雕塑,增设座椅、健身器材等基础便民服务设施……唐徕渠公园初具规模。2005年该工程获得宁夏首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良渠口节制闸位于唐徕渠永宁与银川分界线处,是唐徕渠上唯一一个没有改造的大闸门,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新消息报记者  倪会智  摄

如今唐徕公园六期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久的将来,从望远的望通路到贺兰园艺产业园全长73公里都是“唐徕公园”。

去年,银川市体育局把唐徕渠北京路至六盘山路近9公里的水泥路面建成塑胶跑道,方便市民健身运动;银川市东门户的大新渠,砌护了16公里渠道,接着又按照唐徕公园的模式进行打造,而且设计更加巧妙,砌护材料不用混凝土,而是透水面包砖,提高水的使用率。

……

随着生态建设的升级,唐徕渠两边的水系成了吸金地,人气旺盛,开发商也接踵而至。

其实,早在2005年唐徕公园整治工程一二期竣工后,这种生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显现出来。唐徕公园以西金凤区土地、房地产增值明显,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个团体组织来唐徕渠进行参观和考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显现。

去年银川市水务局投资1.3亿元,通过地下管涵联通宁城闸,将宝湖水系和艾依河水系贯通。目前,唐徕渠两边的水系——七十二连湖、南部水系全部连通,银子湖水系与三沙源西部水系连通,西部水系则一直通到青铜峡。“不久的将来,人们说不定可以划着船,在这些湖泊水系畅游。那时,银川市就成了一个大公园。”唐徕渠管理处一位老水利人不经意间说道。

站在西门桥头,沿着唐徕渠远眺,行人悠闲,垂柳依依,一线白堤悠然远去。这是从2000多年前时光深处走来的唐徕渠,它正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扫一扫二维码

共筑人文阵地

品评原创精品


编辑 | 倪会智

制作 | 耳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