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 |【约拿书系列证道之零】
创 11: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创 11: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创 11: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创 11: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创 11: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创 11: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创 11: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创 11: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创 11: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从这个主日开始我们会分享《约拿书》。大凡按卷解经式讲道,第一讲通常都是导论,介绍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不过,解一卷书(更不用说解一段、一节),常常好像给一个有机整体取切片去分析。而导论又是这个切片的切片。这种方式并非不好,不过切片能够体现完整、正确意义的前提,是医生对切片原属的有机整体已经有了相当了解。有了这种了解,再加上必要的医学知识,取切片才有意义,才能帮助医生具体确定一些病理细节。
如果剥离这种关系,就是说虽然认识切片的宿主却没有医学背景知识,或者虽有医学背景知识但却不知道这个切片的宿主是生是死、是女是男甚至是人是猿,在架空了一切背景后单单拿一个切片说事,那么即便你是专业医生,误读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报道,一个奇葩记者去某大医院假装看病,然后把自己的尿样替换成了绿茶去化验。报告出来后就说检验出了霉菌和杂菌,该患者有多种严重炎症,建议立刻入院治疗。于是舆论把这个倒霉医院攻击得够呛。其实说起来院方并没犯什么大错,是钓鱼的记者故意扭曲了约定俗成的大背景(受检的应该是人的尿样),使得正常的医学解释体系得出了貌似荒谬的结论。大背景的重要,这可以算是一个例子。
所以在解释经卷的时候,时间地点这样的小背景当然很重要,但其背后的大背景其实一样重要,甚至通常来说更重要。想要理解这个大背景,就需要一些我们通常称为“历史神学”和“系统神学”的装备,以尽量避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避免脑补过度和联系不足这两种弊病。
因为同样的一个词,因着大背景——也就是千百年累积形成的文化和语境——的不同以及解读者的不同,完全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味。
比如,如果称一个人“勇敢”,在古典西方世界这大概就是仅次于“敬虔”的美誉了。但如果放在当代中国,你说一个人“勇敢”,这里多多少少就有一些别的暗示了,用东北话说可能就是在暗示他比较“虎”。因为几千年科举下来,重文轻武早已成了这个文弱民族的潜意识,使得我们常常以蔑视的口吻和心理来掩盖自己武德的匮乏。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给孩子们看电影《燕子号和亚玛逊号》。四岁的儿子还不太识字,他辨认了一下片名后就问:亚……玛……力?爸爸,是亚玛力号吗?
当时我就欣慰了。因为只有上过主日学,或者常读圣经的孩子才会从这个方向犯错误,就是把“亚玛X”脑补成亚玛力而不是亚马逊。也曾有弟兄家的孩子听妈妈读报纸读到招聘“速记”员时就问:“是负责利未记里的‘素祭’吗?”这也可以说明大背景的重要性。神家的孩子犯错都犯的这么属灵。
所以,如果我们忽略约拿书的一些大背景,就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脉络与默会经验,以及圣经的整体精神和明确教义,那么我们误读这卷书的几率是很大的,很可能会把它碎片化,并且得出与圣经和历史真相都相差甚远的结论。当然,包括我在内,任何人的解读都可能被或合理或不合理地被扣上“误读”的帽子。所以,愿神怜悯,愿圣灵带领我们能读懂祂自己的话。
因此,今天的证道我会先分享一些约拿书的大背景。这不算是第一讲,用西方的计数法,可以叫做第零讲。或者用东方的说法,可以算作“约拿书前传”。在这个前传中,我重点要分享的,是一段大家应该已经耳熟能详的经文:巴别塔。
要讲约拿书,先讲巴别塔。巴别塔是约拿书的大背景。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可以先给出几点理由。
首先,约拿书的事件显然是围绕着一座城市展开的,就是尼尼微。而这个尼尼微,圣经记载了它的来历:
创 10:8古实又生宁录,他为世上英雄之首,
创 10:9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所以俗语说:“象宁录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
创 10:10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力、亚甲、甲尼,都在示拿地。
创 10:11他从那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
创 10:12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
就是说,尼尼微是含的后裔、古实的儿子宁录所建。这个宁录还建造了几座城,其中有一座城叫做“巴别”,就是“巴别塔”的“巴别”。这就是为什么讲约拿书前要先讲巴别塔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除了尼尼微和巴别,宁录还建造了一座城,叫做亚甲。亚甲在世俗的亚述学中通常叫做“阿卡德”。这个亚甲或者阿卡德,就是后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萨尔贡大帝的阿卡德帝国的都城(不过他建立基业却是从巴别附近的基什城邦开始的)。阿卡德帝国虽然持续时间不算太长,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巴别塔精神的继承者,或者说大一统制度的开创者(在本系列讲道中,“巴别塔”可以算作“大一统”的象征和同义词)。而约拿面对的亚述帝国,又是阿卡德帝国在两河流域势力的直接继承者。换句话说,亚述和阿卡德的关系,差不多就是汉和秦的关系:汉袭秦政,亚述袭阿卡德政——并且秦政和阿政,其中的大一统精神,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巴别塔。这是我们要有这个名为“巴别塔”的约拿书前传的第二个原因。
再次,约拿书的核心问题,显然是恩典“如何”以及“为何”会临到外邦,尤其是亚述这种邪恶的外邦。想要真正明白这一切,仍然要先回到巴别塔下,首先认真默想“恩典”究竟意味着什么,回想恩典(我就是在说恩典,而不是惩罚)是如何临到巴别塔的。
大家都知道,上帝拆毁巴别塔的方式,叫做“变乱口音”。而“变乱”,恰恰又是一个我一开始就提到的,特别容易被误读的“切片”。你可能天经地义一般地觉得,变乱是一个贬义词,好像是在说某种美好秩序、某种整齐划一被破坏了,并且破坏一定是不好的。如果你这么认为——我猜想大多数人恰恰就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你其实就已经误读了巴别塔,进而也会误读约拿书。
这里先抛出结论:变乱,是上帝对人类的保护和祝福,是恩典临到的重要方式。所以它是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为什么如此说?这就是我们要先讲这个前传的第三个原因。
所以下面让我们正式回到巴别塔下,深入思考下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究竟对历史和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会如何影响到今天的我们。
2006年,墨西哥鬼才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拍摄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巴别塔》。剧情梗概如下:
北非摩洛哥境内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此时他们的父亲手捧着刚刚从日本朋友那里得来的步枪欣喜地向他们走来。乱世之中拥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获至宝,父亲随意向远处开了一枪以试试手感之后。远处随即传来一辆旅游巴士的紧急刹车声。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与苏珊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只留下心爱的孩子在美国由墨西哥保姆照顾。在经过了反复的争论以及内心的挣扎之后,两人依然摆脱不了怅惘的心结,正搭巴士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不料悲剧突然降临,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妻子。为了挽救爱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计四处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任何一件简单的情况解释起来都遇到重重障碍。美国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开外交求援;当地的警察也迅速发现了肇事的父子,将三人包围在山坡。与此同时,远在美国家中的墨西哥保姆很想在离家长达 9年之后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于是,她说服侄子陪她带着理查德的两个美国小孩儿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于人种与肤色以及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被警察当成绑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继而又与小孩失散。在遥远的日本,曾赠与非洲朋友步枪的日本人亦面临着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杀,聋哑的女儿在母亲自杀后更加自闭,并且还靠勾引她遇到的每个男人来宣泄心中的痛苦。短短的11天中发生的事情几尽浓缩了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几乎都源于沟通的不畅……(简评摘自网络)
仅从所谓艺术的角度,影片算得上精彩纷呈。不过,如果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是在暗喜倒掉,那么伊纳里图的《论巴别塔的倒掉》则是在抱怨倒掉。他的抱怨,无非是怪罪上帝变乱人的口音导致了这些悲剧。或许他的梦想是恢复巴别塔倒掉之前人类团结一致、沟通顺畅的白左天堂。
虽然刚才我说,“变乱”其实是恩典,是祝福,可是对这位导演,以及许多有类似观点的人而言,“变乱”却是咒诅,是惩罚。他们的理解方式貌似有理,甚至颇能自圆其说,但与圣经本意实在相距甚远。
所以,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圣经在论到巴别塔时,究竟在说什么、怎么说,“巴别塔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来吧!来吧!”。人们在宁录带领下(这一点下次会详述),团结起来反叛上帝,拒绝上帝要人类“分散全地”的诫命,而是高喊着:起来!不愿意分散的人们,用我们的石漆、灰泥和血肉,铸成一座通天巨塔……法国大革命时,虽然革命党内部派别众多,差异巨大,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不要上帝。
所以,巴别塔精神的第一个标志,可以叫做“聚众”或者“团结”。这里必须再次强调,这个词的真正意思强烈地与“大背景”有关。它并非貌似很正能量的“人多力量大”这么简单——至少你应该知道,这个“力量”,可能恶……也可能更恶。
第二个是“砖头石漆”。请注意在创世记十章提到的烧透的砖、石漆当灰泥。这些都不是巴勒斯坦人常用的建筑材料。塔的形状样式也都是人自行设计的。这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性设计来对抗天启秩序的第一次但并非最后一次尝试。所以,巴别塔精神的第二个标志,可以叫做“人工”或者“人为”。祭坛必须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申27:6)”,巨塔却要用四四方方的砖头。这个对比也是意味深长的。“人为”有很多种表现,不光可以控制建筑方式,也可以控制经济方式和生育水平。
第三个是“塔顶通天”。多有人认为建造此通天塔的目的是为了与神沟通(姜峯楠的星云奖最佳短篇《巴别塔》就是这个角度。虽然他写得很精彩)。不过,如果宁录和人类真的相信并顺服神的话语,是不会用这种方式与神沟通的。因为在那时,正确的沟通方式显然是像挪亚一样献祭,并且像塞特一样求告耶和华的名(创4:26)。所以,建造巴别塔的人类想要以这种自下而上的“通天”方式沟通的,并不是神,至少并不是圣经启示的这位真正的神。或者说,人类借着自下而上的“塔顶通天”真正想要显明的,其实是自己的力量和荣耀,也就是:以自己为神。所以,巴别塔精神的第三个标志,可以叫做“成神”或者“通天”。
第四个是“免得分散”。这是赤裸裸地对抗上帝的命令,也反映了建造巴别塔的又一个目的,就是以塔为记,聚拢人心,拒绝分散。上帝并非讨厌人定居,祂是要人先分散,后定居。可是人类不同意这个安排。所以巴别塔精神的第四个标志,可以叫做“对抗”或者“反叛”。
第五个是“躲避洪水”。这个是约瑟夫和一些神学家的说法。他们解释巴别塔事件时,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人类对刚刚过去不久的大洪水仍心有余悸,但他们并未反思灾难的起因,而是要以人力来营造巨塔,甚至要让巨塔高过洪水所能达致的水位。这种用人力来对抗神裁的方式,其实是花样作死——但今天的人却会称之为“胜天半子”。可是即便人类能把塔造的比亚拉腊山更高,又怎能逃避上帝的愤怒呢?虽然上帝承诺不再用水,可是如果用毁灭所多玛的天火来惩罚,人类又该往哪儿逃呢?巴别塔能够自带避雷针吗?或者带上就有用吗?所以巴别塔精神的第五个标志,可以叫做“作死”或者“逃避”。
团结,人为,通天,反叛,逃避——不过巴别塔精神若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叫做:逆天。这座通天塔,一直都是人本主义的最好象征;巴别塔的最终倒掉,同样也是神意一定会胜过人力的最好象征。自下而上的理性,一定会在自上而下的启示面前轰然倒塌。
创 11: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创 11: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然而面对逆天的人类,上帝并未降罚!这两节经文再明显不过地表明了上帝的心意。这里的语气不是愤怒,而是叹息。虽然分散全地的命令必须执行,虽然团结一致的反叛必须镇压,但这一次上帝并未击打、消灭人类,而是恩典先行,就好像后来面对旷野中抱怨口渴的以色列人,上帝命令磐石出水一般。
上帝怜悯了这些罪人,这些活在宁录编织的无神大一统迷梦中的罪人。上帝没有惩罚他们,没有降下雷电劈倒巴别塔,而是用恩典把他们挽回。恩典与祝福具体临到的方式,就是上帝差遣天使变乱了人的口音,让喊着“来吧”的,听不懂“come on”,让需要灰泥的瓦匠,怒不可遏地指责递来砖头的力工,让想要显扬“我们的名”的罪人,无法就“我们是谁”取得任何共识,让野心勃勃的宁录迷梦破碎,从示拿地出来,仓皇奔向亚述(创10:10-11)。
(当时我就念了两句诗……好吧,其实是去年写的)
上帝让罪人在犯罪过程与犯罪细节方面的沟通不再顺畅甚至无法进行,就是让正在蔓延的罪恶癌细胞彼此之间失去呼应,各自凋零。这是何等浩大的恩典呢?没有惩罚,反得祝福?!所以,这“变乱”就是人类曾经领受的最大的恩典和祝福之一:上帝让罪人散去,就是在他们误入更远的歧途之前,及时挽救了他们。为了“分散全地”的诫命仍然得以被施行,也为了避免人类疯狂地启动自毁模式、自我异化为大一统的魔族,上帝以变乱他们口音这精妙无比的方式保护了他们,从大一统的捆绑中释放了他们,给他们真正的自由,从此分散全地,建立自己的宗族,发展自己的方言,各按自己的地土、海岛、邦国居住(创10:5,20,31),见证神意在历史中的展开,等候救赎在历史中的到来。
其实在古代的闪语中,“巴别”(Bab-ili)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神的门”。所以“通天塔”和“通天城”也不失为“巴别塔”和“巴别城”(也就是巴比伦城)的一种可取的意译。圣经并没有完全否认“神的门”这个意思的存在,却用灵意的方式,将“巴别”这个字读作“Balal”,意思就成了“变乱”,从而意味深长地指出了这一事件的属灵意义。
不过“神的门”这个本意,圣经并没有废去,而是用更超越的方式显明了它的真正意思。第一次是借着雅各的梦:
创 28:10雅各出了别是巴,向哈兰走去。
创 28:11到了一个地方,因为太阳落了,就在那里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块石头,枕在头下,在那里躺卧睡了。
创 28:12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 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
创 28:13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或作“站在他旁边”),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 神,也是以撒的 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创 28:14你的后裔必象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
创 28:15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
创 28:16雅各睡醒了,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
创 28:17就惧怕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 神的殿,也是天的门。”
雅各梦到天梯的这个地方并不在巴别故地,但他正确地称这里才是神的殿、天的门,因为这里是启示他的地方,而有神的启示的地方,才是神的殿、天的门。这一幕再次显明,想要通往上帝的国,不可能依靠自下而上理性设计的通天巨塔,而只能仰赖自上而下神意启示的天地之梯。
主耶稣基督更是在呼召使徒拿但业时,直接将这个天梯的意象应用在自己身上:
约 1:45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约 1:46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
约 1:47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约 1:48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
约 1:49拿但业说:“拉比!你是 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约 1:50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
约 1:51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 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显然,耶稣所讲的“更大的事”,就是“祂就是雅各梦中的天梯”。
后来主耶稣更是明确地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这就是“天人相通”、“神人立约”唯一的方式。不是高塔,而是天梯。不是上去,而是下来。
耶稣就是道路。祂所传扬的不是人类自我发明的宗教,而是上帝从天启示的福音。祂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从天而降的天梯就是这句话最形象的诠释。
示拿平原的巴别塔虽然已经倒掉,但人类在整个历史中,都在不断重建巴别塔。不过与此同时,恩典和福音并未因为人的一再逆天就远离神的选民。上帝持续不断地在那些抵挡人本、尊崇神本的选民中施行祂救赎与护理的恩典,不断赐给他们信心与勇气、智慧与自由,让他们活着做荣耀的见证,死后得永远的生命。上帝也同样持续不断地在那些骄傲自大、自封为神、重建巨塔、抵挡上帝的弃民中施行祂的公义与审判,就是在历史中击打他们,在永恒中灭亡他们。
人所自称的“神的门(巴别)”并非真正的神的门,神所降下的“神的道(耶稣)”才是真正的神的殿、天的门。这神的道就是耶稣,惟有祂所传的福音能够让人脱离巴别塔的大一统式捆绑与咒诅,成为“各随宗族、方言,各按地土、邦国居住”,爱自己的邻舍,同时将福音传遍天下的神圣选民。
巴别塔的逆天精神是团结、人为、通天、反叛、逃避,天梯的救赎精神却是针锋相对的分散、启示、降卑、顺服、担当,这便是天国的福音、福音的天国在地上展开的方式。
所以,如果信耶稣让你发现自己的口音(和思想)被“变乱”了,那么恭喜你,你得了祝福,你自由了。如果跟从前的好朋友在三观问题上没法沟通了,那么恭喜你,你被分别为圣了。如果一跟别人谈论到犯罪及其细节时就会进入尬聊状态,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恶事上的愚拙(罗16:19)”。
如果信耶稣后你的口音(和思想)没有“变乱”,居然跟罪人更水乳交融、和谐一致、沟通顺畅、口唱心合了,那么可以说你就是信错了,或者没信。因为你仍被捆绑,未得释放,你仍然被镇压在巴别塔下,活在大一统和人本主义的咒诅中。
如果信耶稣让你更加尊重欣赏而不是厌恶人与人的差异,那你就信对了。“各从其类”已经显明的多样性,“分散全地”必然导致的差异性,本就是上帝的顶层设计,是上帝所喜悦的。
上帝一方面厌恶大一统式的“全人一类”,另一方面同样厌恶散沙式的“一人一类”。祂喜悦的人类组织方式,已经借着祂的吩咐显明出来,就是要人“各随宗族、方言,各按地土、邦国居住”。这一组织模式后来又借着祂亲自建立的教会显明出来,就是既不是大一统(比如天主教),也不是散沙化(不委身任何教会的游牧和迷羊)。祂所喜悦的组织模式,可以概括为:合而不统,分而不散。不是大一统,不是散沙化,可以称为“小群体”。
关于“小群体”,切斯特顿曾有过精彩的论述:
当今时代已不盛行大谈小群体的优越性,人们教导我们要崇尚大帝国、大思想。然而,小国家、小城市、小村庄有一个优点,只有故意装瞎的人才会对其视而不见。那个优点就是:生活在小群体中的人实际生活在一个大得多的世界中,他对人的那种巨大的多样性、坚定的差异性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原因很显然:在大群体中,我们可以选择同伴;在小群体中,同伴已经为我们选定了。
小群体就是指小国家、小城市、小村庄——还可以加上小教会,就像我们教会一样。小群体就是大一统或者巴别塔的反义词,是分散全地后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各从其类、蒙神喜悦的生命共同体。
所以,愿我们都能靠着福音,被圣灵逆转、更新、改变:逆转我们灵魂深处固有的“逆天”罪性,不再团结反叛,而是分散敬拜;更新我们对上帝心意的认识,不是我要上去,而是神要下来;改变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不是强行求同,而是优先存异。
愿圣灵保守我们,警惕宁录的洗脑式无神大一统思维,默想上帝“各随宗族、分散全地”的诫命。愿我们不再依靠人力,而是仰赖神意。愿我们不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尊重欣赏“各从其类”。愿我们既不大一统,也不散沙化,而是在上帝命定给我们的各样小群体中,敬拜上帝,彼此相爱。
郭暮云的半导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