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尚君:我的神明书架

2016-08-17 陈尚君 读书识小录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海书展陈尚君推荐的10本书

1.《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德]A-M.威特基等主编,葛会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2.《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胡淼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1月

3.《朱子大传》(增订版),束景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

4.《陆机集校笺》,杨明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

5.《读史的智慧》(修订本),姚大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6.《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加]卜正民著,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4月

7.《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叶嘉莹、白先勇等口述,李怀宇采写,中华书局,2016年3月

8.《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美]傅高义著,谷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

9.《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钱理群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2月

10.《无悔——陈明忠回忆录》,陈明忠口述,李娜整理编辑,吕正惠校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4月

此文章系陈老师2013-08-16 应《南方周末》的“秘密书架”所写




偶有记者询问,最近在看的书,可以推荐的书,最喜爱的书,我都茫然无以应答。在我,是详尽阅读所有相关存世文献,理解每部书的作者、成书、留存、价值后,可以在学术研究中运用自如,有早晚真伪完残的区分,但不厚此薄彼。这是专业学者与业余阅读者不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如神明般守护我的书架。

刚开始学术研究那会儿,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什么书都看。那时总有个梦想,何时自己也能拥有很多的书,享受坐拥书城的感觉。图书馆的书可以阅读可以出借可以利用,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书,不能批点不能札记更不能剪贴,学者还是要有可以处置可以积累可以保存的自己的书。几十年下来,不断积累,自己的藏书也有很大的数量,只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总觉得在衰退,经常不记得某书自己买过没有,自己肯定有的书,经常遍寻不见,还得劳动图书馆。

我的书,部分是有兴趣阅读的,有愿望收存的,都属闲书,广涉古今中外。核心部分则是专业书,与本人治学有关,以唐代为中心,以中古基本典籍为主,各路学问的书都完足。谁让我要做唐代基本文献呢!基本文献的特点就是包括四部,奄涵各科,储材备用,服务学林。话说得有些大了,但还属实情。最初也随一般学者那样治作家作品,偶然发现大批唐人佚诗居然不为世知,于是将工作漫及一代,1987年成《全唐诗补编》。继而补《全唐文》,更感原来知识不够用。1993年起做五代史,浸润十来年,完全不带文学的立场,又有别样的感悟。可以说每一段工作,都涉及成百上千的典籍,每天都在书堆中折腾。偶有记者询问,最近在看的书,可以推荐的书,最喜爱的书,我都茫然无以应答。在我,是详尽阅读所有相关存世文献,理解每部书的作者、成书、留存、价值后,可以在学术研究中运用自如,有早晚真伪完残的区分,但不厚此薄彼。这是专业学者与业余阅读者不同的地方。

当然,也有如神明般守护我的书架,引领我学术航路的宝书。

第一部是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初版于1960年4月,精装12册,仅印2600册。整理者署名王全,是王仲闻与傅璇琮两位先生1959年据清扬州书局本整理,仅作点断,略有订正,末附《全唐诗逸》。1978年我考入唐宋文学研究生,开始在图书馆看到。第二年看到将要再版,平装25册,定价39元,大约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现在书的扉页有题记:“1979年10月预订。1980年2月26日始取得第一至第五册。略翻审,除分册略异,文字较1960年初印时未加校订。”就现在来说,这部书平常多见,凡做古代文学的,谁手上没有呢?但我的这本,真和所有人的都不同。

《全唐诗》是康熙第五次南巡时,让曹寅在扬州开局,由彭定求等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时间编纂而成。康熙撰序,称“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近年因为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全唐诗稿本》先后印行,这部钦定大书成书过程以及材料取舍都已经很清楚了,可是那时还不了解。当时读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闻一多《全唐诗校读法》、李嘉言《改编全唐诗方案》,知道这部大书问题很多,但就全局来说,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那时候年轻,精力好,胆子也大,古人不是说读书必先校书吗?我就从校书开始。

我将唐诗基本典籍中收录唐诗的篇目,与《全唐诗》逐篇对核,在自己的书上做记录。其中包括各种文本的唐集,《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乐府诗集》等要籍,明清时期刊刻的大型丛集与总集。那时图书馆凡康熙以后刊本都不算善本,研究生可以借到寝室阅读,我就每天借几大捆线装书,包括《唐音戊签》、《全五代诗》等。列入善本的明刊本,比如《唐诗纪》、《唐人八家诗》等,则在图书馆爬梳。我的工作是竭泽而渔式的,在1980年代初期就将复旦图书馆所藏唐诗典籍阅读殆遍,且留有记录。凡遇稀见善本,也与手边文本作校勘记录。这样积累几年,我手上的这部《全唐诗》已经附抄了大量材料,记录了各种典籍中保存唐诗的线索。当然,也因此而见到许多清人失收的唐诗。书当然还是原来的书,但有这些阅读调查记录,我的这部《全唐诗》可以说已经完成升级换代了。

我后来的许多工作,就这样做好准备。做《〈全唐诗〉误收诗考》,是在查对中发现数百首其他朝代人诗混入唐诗;做《全唐诗补编》,是在《全唐诗》以外查到数千首唐人佚诗;做《二十四诗品》辨伪的最初契机,是我从没见到明末以前有此书为司空图做的记录,《全唐诗》下此篇一直空白。当然,有此凭依,我可以做出可以取代清编《全唐诗》的新本。年轻时愿意牺牲一些名分与别人合作,可惜所遇不淑,终难有成。近年忽感时不我待,始发愤著书,期有所成。

第二部可以说的是《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略作点断,有标识。书价高达370元,那时可是我三四个月的薪水,新婚不久,恰是手头最吃紧的时候。犹豫很久,偶见打九折,咬牙买下。按照当时书价,定价在100至150元间比较合理,370元太离谱了。后来确认是书局财务算错了,郁闷。恰好唐诗辑完,准备辑补唐文,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方法仍和《全唐诗》一样,只是1985年后复印开始普及,平冈武夫《唐代研究指南》已经可见,不必全部记录。但文有比诗更复杂的地方,一是文体界定不如诗清晰,二是诗至少可以句为单位查检,文的传异、传误则更严重,很难检索,三是文包括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四是清末以来新发现文章数量极其巨大,近年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在增加。我作《全唐文补编》增补7000篇,够丰富了吧,此外未用的墓志和新出石刻居然还有上万篇。算了,学无止境,坐观云起云灭吧!

第三部可以说的是一部索引,傅璇琮先生等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以前看陈寅恪、岑仲勉的著作,在涉及人事研究时,文献随手取舍,佩服得很。但这部索引则将唐代基本人事文献的具体细目全部作了编录,使笨拙如我也可以在史料间任意跳掷腾挪。这本书为85种书编了传记索引,其中既包含正史、全唐诗文、唐诗基本典籍、书志、书画、僧传等,还包括了《元和姓纂》、《郎官石柱题名考》、《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登科记考》、《唐方镇年表》等缙绅、职官类专书。我在上世纪80年代做唐诗文辑补,广检文献,手头一直放着这本书,随时准备对检查核。可以说,我那时能够广泛了解唐代人物事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本书提供的方便。

许多学者都喜欢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学问都是阅读得来,何曾利用工具书。其实有成就的学者都离不开工具书,甚至自编工具书。在我则多年来坚持购备各类文史工具书,自己也编过。金针度人也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最后一部书说《资治通鉴》,司马光空前绝后的著作。中华书局1955年整理本,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其确定的规范为后来二十四史点校本所继承。我是1978年买的1976年上海印本,20厚册定价30元,那次偶去书店见正特价20元,愉快何如!司马光是我很钦佩的历史人物,他有执著的政治立场,但在遭遇挫折时退而著书,真是进退得宜、穷不丧志的典范。对这部书的认识,则绵续许多年而逐渐加深。我在研究生一年级时为熟悉唐代史事而通读唐代部分,喜欢其叙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人事恩怨,政事得失,每有深入陈述和诛心之论。以后研究深入,特别是与欧阳修比较,更可知他不强调春秋笔法,不讲究正统偏见,努力探索历代兴亡过程和真相的努力。十多年前做《旧五代史》的考证和辑校,把正史、《册府元龟》所存实录与此书作了几乎每天史实的逐条比较,确认其叙事在纷繁文献中取舍之有识,在文献纷歧时遴选和考证的准确精当,以及改写史文时的忠实严肃。

2009年是司马光诞辰990周年,我曾在复旦学院作题为《兼济独善之典型千年史家之魁首》的学术讲座,肯定其为人为政为学的成就,而《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我则概括了四条,曰史观通达,曰方法得体,曰助手得力,曰亲力亲为。缺了其中任何一项,必无所成。特别是亲力亲为,全书一手写定,更属难能可贵。司马光的德、识、才、学,在这部书里贯穿始终。他在最后完成的进书表中说:“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禆海岳。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是一位伟大学者的自述,是他以生命贡献学术的写照。每读至此,不能不为之动容。

可说的书成百上千,天热,就此打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