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井鸣读书记之十月小结

2016-11-04 井鸣 读书识小录

月读小结2016年10月

按说十月是大月,又有前几天假期,能空出时间多读些书,实则不然。杂事渐多,读书也渐废,小结也没之前的热情写了,幸有静嘉张先生劝勉不断,坚持不易,善始实繁,能终盖寡,真是如此。上旬主要在整理寒石先生事迹,参看了《西华县续志》、《明代河南作家研究》、《中州人物考》、《明代千遗民诗咏》、《栖霞阁野乘》、《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集部》、《豫变纪略》等十数本书,重点读的是《寒石先生文集》,最终凑成《乱世悲歌无尽泪,秋风宝剑有余哀——理鬯和与「寒石先生文集」》一文,也算对先祖有所交代了。接下来读的是《中国文学史(三)》和《万历十五年》。

1《寒石先生文集》

理鬯和著

理鬯和字卿雲,別號寒石,本姓理,恥與闖賊同,易以理。少孤力學,苦讀書,遲鈍,乃習靜閉關,旬餘,忽通慧,過目不忘。師事胡湄園,師故豪放,而寒石亦縱達不羈,親愛若父子。縱飲狂歌,嘯傲睥睨,人皆以為狂,而夷曠自若。講學于白沙姚江之間,所為詩古文詞,奇情異致,海湧山立,縱橫排蕩,自成一家。以故名徹宸聽,壬午鄉試未解名,癸未欽命補雋,蓋異數也。及賊有西安,赴選之檄偽令,迫之百方,卒堅臥不動,竟得免。孫征君奇逢稱為魯連後一人。甲申國變,奉母避難金陵,撫臣薦使監紀蘇州。凡告諭皆殊書“理鬯和曰”,綴以辭人創見。為政五月,吏畏民悅,有神君之稱。兼贊畫浙右兵務,尋監楚豫軍,和輯兵民,戎伍肅然。弘光出亡,追扈南遷,失道遇唐藩,遂如虔,以職方主事奉命檄虔。兵甫至,大兵下閩越,乃墜城死之…《陈州府志寒石先生传》《文集》包括古、今体诗,序、记、碑、书,书、跋、铭、小传,杂著共四卷。而这也只是他作品的一小部分。“先生著作等身,星霜兵火,飘零殆尽…兵燹之后,颇有遗失,所付梓者,十之四五矣。”而我也只翻看个大概,前人张远览作序称:余少时喜读先生文字,久而寻绎玩味,乃稍能见其端倪,盖先生之文,汪洋恣肆,有碎易万夫之概,而不屑规规于陈迹,其奇情快趣,独往独来,可以想见先生之为人。后辈如我,亦深有体会。兹录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严霜行》如下:严霜威毒杀群木,征夫履冰走仆仆。一饭不饱十余年,文章翻似添败衂。犹忆少小结发初,拍空儁气长矗矗。岂知一跌复再跌,人间从此无骨肉。天涯憔悴乡梦多,乡梦乡魂重重複。回首坟墓荒烟中,爱我朋辈在我腹。愁疾参襍心灵稿,未到四十鬓已秃。蓬蒿仓苔冷土堆,是我手辟之茅屋。白日鼠斗蠹鱼争,是我手抄之书牍。偃曲折毁野人薪,是我手种之花竹。茫茫旧事如隔世,全身不瘦惟双目。万感摧胸隐忍难,欲语缩舌知者孰。衔闷踟蹰沙水涯,流波浩荡惊相逐。可怜沙水有涸诗,淋浪客泪天潢覆。只恐泪下没尽世上人,抵死吞声未敢哭!

2《中国文学史(三)》

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月一册,这是第三册了,讲的是宋元文学。读这册更有感于“文章关乎气运”这句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气魄,不可复制。1.对王安石为诗作文最为钦佩,他能把他那大政治家的气魄和热情运用于诗文之上,或咏史或怀古或政论,都能标新立异,推陈出新,想常人不能想,写常人写不出。书中所引《明妃曲二首》最能说明,不过本书只引其一,最有争议的另一首却没附上,现抄录如下: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2.个人认为,作者对江西诗派的评价不够公允,批评过多。虽承认他们追求奇拗瘦硬的特点,但“仍无法掩盖他(黄庭坚)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终不能使人(我)信服。比如著名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虽也追求“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妨碍它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又如《登快阁》一首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明显吸收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养分,但黄之句,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同时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不能简单理解成诗人没有生活情趣、只知立异求新而缺乏大家气概,相反,经过他的艺术加工,那些人、事在他的笔下会更加有深意、有韵味。另在第六章介绍陆游的引言中说:不少诗人都冲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似说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的诗人们竟是些节操有亏、写不出爱过诗歌的一批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江西诗派影响下,诗人们思想空虚,只专注于雕词琢句,没有大的家国情怀。这个观点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的作品即能证明。他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爱国感情也与日俱增。如本书所引《伤春》一首: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包含极其强烈的爱国情感。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稍后的杨万里就说他“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江西诗派固有其弊,但也有其可取处,不能一概而论。雕词琢句,无广博学问,恐也雕琢不出,学诗初学黄鲁直,未为不可。这是我的一点看法。3.文人总得有家国情怀、大的格局,不墨守于自己的小圈子,要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以及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不宥于俗流。如苏、辛、陆诸大家,确实称得起大家这个称呼。

3《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著三联书店出版

黄仁宇这本著名的书,我确是第一次读,真是大手笔!书分七章,各个章名都包含一个人物,但章内重点并不一定是此人,如前两章“万历皇帝”和“首辅申时行”,重点却是张居正,讲他当国经过与功过剖析。实际上,各章都绕不开张居正,他是明中后期的大政治家,一生功过,自死后至今,争论不休。而作者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也理性地看到他的缺点。在与申时行的对比中,他说: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以及忽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而申时行呢,张鉴不远,他确实吸收了这诸多教训,总结了很多经验,所以他就尽量不惹各方,像个和事佬,左右逢源,虽于帝国体制并无创见,却能协调各方和合,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书中较大篇幅介绍了有明一代的文官制度,这是我之前不甚了解的。他们的地位、影响,真是不能小觑。张居正之命运,申时行之命运,戚继光之命运,李贽之命运,甚至连身为帝国主宰的万历皇帝都深受他们的影响,有时是能致人死命的。黄以极冷静的眼光审视历史、评述历史,有时平静得令人感到可怕,他竟能那样地洞察一切。之前翻看《明史讲义》,有时义愤拍案,有时痛惜扼腕,与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相去甚远,当然,我是不配与其相比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