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墨轩|2016年阅读总结:我眼中的十佳图书

2016-12-11 墨轩 读书识小录
2016年阅读总结:我眼中的十佳图书



 余今岁收书二百余种,古籍占其大半,学人论著杂之,然其中所览者不足十一。又因余生性之懒惰而荒于学问,故仅能取杂书以览之而不能遍阅先贤之遗珍。于此二者处吾未尝无愧矣。因余性喜读书,今岁又多闲暇之日,不期所览杂书已过百数,虽不能穷究书中之精髓,然于所读之处亦略有所得,故取其中佳者或所思良久者十册,简而述之,列之于下:



1《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最早接触到门阀政治这个概念是在中西书局编选的陈寅恪卷上,读其论李武韦杨之婚姻集团而为之击节。吾辈对魏晋南北朝时之史事只有概要之了解而无深究,读史书时尤苦其人物之繁多与史事之纷杂。由此一点,在读田先生此书时就只能管窥而不能见其全貌。田先生此书盖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以其家族渊源而贯系之,论各门阀南渡前后之消长,兼有寒门之兴与贵族之衰,而各门阀势力之斗争不绝如缕,其中兴与衰、存与亡、歼灭与妥协,未尝不令人废书而叹之。读史而知今,历史像是一面镜子,照得到过去也照得出当下。


2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一直觉得如果人太过执着于某种真理,就会陷入某种悖论之中。我向来觉得人的出身没有什么不公平,有和没有是共存的,得到和失去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过于理性,那么他就会近于疯癫,而在两者之间摇摆的时候也许会产生新的思想,也许也会是向自我的屈服。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可以把自己仅有的钱财送给仅有一面之缘的醉鬼一家,也可以挥起斧子砍向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拉也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我想最后他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没有力量去做一个破坏者然后去构建一个新的秩序。最后也许因为有了索尼娅,拉才获得了新生。拉挣脱了上帝的束缚获得了自由,在经历了一场虚无之后,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


3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砺锋的《杜甫诗歌演讲录》开启了我读杜的大门,其提到历代文人于闲暇之际多论杜诗而欲求野老之胸臆,更是加强了执着于附庸风雅的我读杜的渴望。鄙人觉得萧老的这个选本很好,虽然此书出版社的定位是大学生课外读,但是萧老很是用心,综合了历代杜诗研究之成果,兼以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以编年的形式选诗成书。但其于生僻字处未附拼音,读时尚需勤翻字典。之前读杜总觉得老杜的语言没有亮点,读莫砺锋之后才略觉杜诗语言之精髓,构思之巧妙。对于如杜之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等上上之作虽不能一究其奥妙,但于皮毛处也能知老杜之沉郁。至于饮中八仙歌则不见杜甫是个死板面孔的人,杜甫曾指严武之鼻说你爸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儿子,老杜之可爱处可见。又其曲江二首则更尽诗语言之妙。于杜吾深喜其《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也许如其所言“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吧。


4

《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孙述宇)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瓶梅在中国人心中的印象很怪,貌似一提淫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金瓶梅。金瓶梅我曾略翻过一下,虽不得起要旨,但其内容大概还是有些了解的。有种说法说没有金瓶梅就产生不了红楼梦,对这种文学继承论的观点吾虽不敢苟同,但也可见金瓶梅之伟大处。若说红楼所写是一幅贵族的画卷,那么金瓶梅则是一幅世俗画卷。我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红楼故事未免矫揉而金瓶梅于叙事则更为合理,但其二者中之人物处于不同之环境,如此一概而论未免草率,但此也可看到金瓶梅写作技法之高妙。金瓶梅的叙事都是从生活琐事入手,并以此来构建人物,虽读之枯燥但深思则觉其浑然。孙的这本小书综论了书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事迹、思想进行了扼要的描述,笔法娴熟,读之令人击节。金瓶梅是一个大画卷,人物是其重要的部分,而人物的思想又是指导人物的关键,又各阶层人物之思想是社会风气之浓缩,金瓶梅所写的人物之多,足以反映一时之风气。由此观之兰陵笑笑生之于人物之驾驭是多么的得心应手了。据说金瓶梅中人物五百有余,红楼中则近千,由此而观兰陵乃刘邦之才,雪芹乃韩信也,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矣。


5

《陈寅恪集:书信集》(陈寅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先生是我心中知识分子的标杆,一直想读陈先生的著作,但总因先生学识之渊博而吾辈所知有限,而不能知先生之大义,遂览此书信集以慰吾心之所向。此书收录先生书信,其中抗战之前部分多与友人论于学之所得所见,而日寇入侵之后的部分则多抱怨生活之多艰矣,其中多论四“钱”(筹钱、借钱、还钱、挣钱矣),先生困于钱财其难也如此,盖如先生所言“弟之生性非得安眠饱食不能作文,非是既富且乐,不能作诗——古人谓,诗穷而后工,此精神胜过物质之说,弟有志而未逮也”。我想义宁若生于安宁之世则其于史学之贡献断不仅为几杂篇也,必不乏系统论述之著作。陈先生注重身后之名,不愿其杂篇见示于人,虽如今陈集多为杂篇,其实乃先生之不得已也,其与陈述书信中言:“平生述作皆出于不得已,自己不留稿,亦不欲他人留故之。此非谦虚,乃是实话。所谓需用者,亦不过欲藉之略加修改,以供应酬耳,并非真著书也。”其中深意唯传统之士可解乎?岂不愧煞所谓高产学者乎?也许陈先生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独立知识分子的悲哀,但也如他所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6

《家人父子》(赵园)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名从文学领域研究转向明清之际士人研究的学者,赵园的这本书充分的显示出了她的这种转变。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说“所用材料,主要来自士人文集”,士人文集历来被视为文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对于历史学来说则被通常视为辅助性的资料。相对于本书的选题,采用士人的别集来探讨士人的生活世界,这种材料的选择方式无疑是客观而又准确的。

随手翻阅此书,会因其援引大量的古籍文献而感觉枯燥,可是静下心来读一二页便会对其详细而又不失生动的论述所吸引。试以书中第一部分(夫妇一伦)举例,其首先对古代的家庭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及阐述,或许有的人会觉得此部分庞杂,但是对于基本的家庭规范的论述是研究士人生活的一个基础,不只是对于本书而言,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红楼梦为例,如果不通晓古人的家庭规范,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贾母何以能够在贾府有如此的尊贵地位及凤姐如何能够统理并掌握贾府的家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误读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站在当下的社会来想象古人的社会,而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了解古时的社会风气。因此对家庭规范的论述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基础。随后赵园从两个特殊方面对夫妻一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首先其叙述了士大夫生活中较为诗意的方面,即“古风妻似友”。其论述了钱(谦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等的生活状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面对传统严肃的夫妻一伦士大夫所追求的诗意一面,这个侧面可以看到明清之际的士人与宋明时的士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道德禁锢的生活的反抗,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大环境就是明清之际的不稳定状态。随后赵又对另一个特殊的群体(被流放的士大夫)进行了阐述,这方面的论述更多的强调了流人之妻的一种责任感及凄苦的命运,而其对流士的不离不弃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代妻对夫的义务。总之,制度与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士人的夫妇一伦的关系。赵园在这一部分的着眼点是这一动荡时期中士人婚姻关系中的女性,通过对女性的描述来作为“士大夫研究的延伸”。

在全书的第二部分赵园论述了士大夫生活中父子及家庭一伦。父子关系作为影响士人生活最重要的一伦,其与君臣关系是相似的。由于儒家思想在士人阶级中根深蒂固,儒家所提倡的“齐家”“治国”在士人看来是很重要的,因此士人对待家的态度与对待国家的态度是相似的,也就是所谓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明一代,士人对家的要求往往很高,因此家庭便产生了“肃若朝典”的现象,而像这样的家庭氛围在如刘宗周等大儒家中是显而易见的。而到了明清之际,父子之间的“君臣”属性有所缓解,如大儒孙奇逢“幸诸孺子……眠食起居,随意适形”,又如张岱其父“喜诙谐,对子侄不废谑笑”。诸如此类的嬗变也能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朝典的暂时性崩坏。对照第一部分流人夫妻,在这一部分赵园也叙述了流人父子,如方拱乾、方孝标父子,方孝标随父流居宁古塔两年,父子之间可谓是生死相依。对流人父子的叙述,说明了在特殊时期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会更趋于温和而不是习惯上的严肃。之后赵园又论述了士人与家族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成是入仕或成名之士大夫对家族的责任,其用冒(襄)董(小宛)夫妇与钱(谦益)柳(如是)夫妇之对比(更多的是董、柳的对比),展现了在同一时空下不同的士人对家族的态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士人人格的多样化,所谓处乱世而多声也。

最后赵园用两篇余论结束全书,两篇余论视野阔大,将明清之际之士大夫放置于整个历史脉络之中进行阐述,也是对全书的一个收束,耐人寻味。

赵园此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娓娓道来,感情细腻而又不失客观。另外此书考据资料繁多,需要读者对明清之际之史实人物及士大夫演变历史有一定了解。最后我想一句话评价此书,那就是“考据是严密的,内容是感性的”。


7

《制造汉武帝》(辛德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辛德勇这本小册子写的很好,虽然史料引用繁多但读起来很通畅。只是主标题太草率,以至于我一直认为是一本通俗读物,直到某次图书馆偶然遇见此书,看到了副标题之后才激发了我的兴趣。但是又说回来,看过全书之后才觉得主标题真的是无懈可击,概括得当。需要承认研究通鉴史料的真实性要阅读大量古籍进行对比,是一个耗时的过程,善于吸取前人的成果却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说温公是不是“制造”了汉武帝,通鉴是不是作为温公的政治立场的代言,我觉得还可待商榷。另外,就算是通鉴是温公的政治代言也无可厚非,毕竟写史是成一家之言的事业,有时候史识更重于“史实”。至于考据能把史实完整再现或是仅能触其皮毛,我不得而知也不敢妄加议论。这里我真的想引用太史公的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第五章辛简单说明后直接把王俭当作《汉武故事》的作者,然后洋洋洒洒几十页,未免略显草率。总之,此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但总感觉成文不太周详。


8

《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章诒和的文笔非常好,本书很精彩。对于其他的东西我不了解,也没法多说。总之这种类似于回忆录的东西,读者的感情是很容易受作者的感情所影响的。其中印象尤深的是张伯驹一篇,张是传统的风雅之士,作诗、票戏、藏古董,他的身上散发着风雅之士的气息与光泽。而潘素能一心一意的迁就着这位公子哥,也确实不是凡女子可为,得妻如此确实令人欣羡。另一篇读之而叹的是储安平一篇,“我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储安平的死境。四顾无援、遍本鳞伤的他,会不会像个苦僧,独坐水边?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总之,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我想章诒和在这篇文章里更多的是对储的惋惜,储是一个思想者,可大环境偏偏不允许他力行之,所以张写这篇文章也算是送给储的一首安魂曲吧。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书中的每个人物的话,那就是“畸人”,我想在那个时代能恪守自身信念的人都可以称为“畸人”,有时候我就在想究竟是“名人”在我们心中留得长久,还是那些“畸人”?


9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九州出版社



我觉得此书是很能反应宾四先生对史学的认识的。今年断断续续的读了很多钱穆的书,觉得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传统文化卫道士。钱先生是有大理想的人,其心中认为之伟大之史学是可以开一代之风气的,而不是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考证,而处于当时的环境之下,钱这种看法未免鹤立鸡群。一些学者在钱的眼中只是执着于名与利的槛内人,而不是真正有史学理想的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想做到这点是很难的,因为一些学者们都执着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唯恐天下不知己,然非博览而不能见远,识短则近于妄言。先贤究其一生而仅成全书一二部,当今之士则动辄数十万言;义宁先生存书多以稿名之,当今之士之书名非宏大不能显其渊博。孰是孰非,吾辈实不敢妄言。另外钱先生深忧五四后之风气,其中割裂中国古典传统来研究中国历史,不通古籍,是屡见不鲜的,此风气之优劣,也非鄙人之所能言。吾实沉醉于吾国之传统文化,故于钱先生所讲处实是共鸣甚深。


10


《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汤显祖)凤凰出版社



九本写过觉无所可写,因余甚爱昆曲,遂记此书。今年对于昆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四百年前一名伟大的戏曲家逝世了,他就是汤显祖。为此,上古还特别出了一套《汤显祖集全编》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无独有偶,西方一位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也于四百年前去世了,他是莎士比亚。因此今年有各式各样的“汤莎会”。闲话少讲,回归本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我想这段话有很多人听过,但是知道此句是出自牡丹亭的应该不如知道这句话的人多。我觉得“死”与“复生”是牡丹亭的两个关键词,至于所谓杜丽娘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说法,未免过于意识形态化,我认为“情之至”才是牡丹亭的主题。其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冥判、拾画、幽媾、冥誓等回目多见于舞台之上,而牡丹亭也作为经典的昆曲剧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向来觉得昆曲是雅致的,甚至有些曲高和寡,其产自于士大夫,非文人而不能觉其精妙。牡丹亭可以算是昆曲的代表,其文辞之雅致,实令人为之击节。“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句子都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余始听昆曲缘于读红楼黛玉闻曲一回,而如今听昆曲成为我读书之外的另一爱好,其中原始也颇令人寻味。



年度读书总结系列文章:


老和山老中医|2016阅读小结:我眼中的十二本好书


栗子|2016年度读书总结之《纪事录笺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