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00+门店,杨国福冲刺“麻辣烫第一股”

唐伯虎 伯虎财经 2022-03-15


伯虎点睛上市会助力杨国福成为“王者”吗?

 | 唐伯虎


近期,餐饮品牌扎堆IPO。

 

证监会国际部刚刚披露,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材料。

 

这意味着,一旦材料审批通过,杨国福麻辣烫极有可能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站在加盟商的肩膀上,开出6000+店

 

1998年,时年32岁的杨国福在哈尔滨的宾县做着小生意,卖过水果、烤过鱿鱼、也炸过臭豆腐,但都不怎么赚钱。

 

彼时,街上仅有的两家麻辣烫店生意做得风风火火,杨国福心动了。

 

由于麻辣烫起源四川,口味偏重辣,东北人吃不来这种辣。发现这一点后,2000年,杨国福租了一个半地下室的铺子,没有招牌,就这样边研究麻辣烫制作边做买卖。

 

杨国福的“实验方法”是,将东北常见的用于暖身的牛骨汤融合进四川麻辣烫,然后再人为地减少麻辣感。

 

通过在底料中添加冰糖和全脂奶粉,最终调制出脱胎于四川麻辣烫的东北麻辣烫。

 

2003年,第一家“杨记麻辣烫”开张了。据说,开业不到半天就售光了,杨国福调制出来的口味大受欢迎。2005年,杨记麻辣烫在两年内通过亲戚朋友的加入,发展出二三十家的规模。彼时,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加盟”,很多店都不收加盟费。

 

到了2005年,杨国福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加盟。

 

也正是这之后,打开了杨国福麻辣烫真正的财富密码。

 

截至2021年底,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数达到6000+,遍布全国31个省市,且覆盖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加拿大等5个海外国家。

  

(图源:网络)

 

最初,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费定在1000元至3000元不等,到2009年,杨国福靠加盟费一年能赚两三百万元。

 

此后,杨国福曾告诉媒体,2019年公司营收预计将达到13亿元,而加盟费只占其中两成,多数收入来自商贸模块,比如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等。

 

要知道与杨国福麻辣烫一同被称为“麻辣烫双雄”的张亮麻辣烫,目前门店也有5000+,但年收入仅6000万元,主要来自加盟费。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杨国福选择自建供应链,而张亮选择了轻资产模式的“外采”。

 

2018年,杨国福的成都工厂投产,年产值约为2亿元。据悉,这家工厂配备调味料研发中心、智能厨房实验中心等,生产规模可以满足1.2万家加盟店的调味料需求量。

 

自2010年起,杨国福还投资布局建立了哈尔滨、沈阳、北京、郑州、青岛、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十大常温物流配发中心。

 

供应链的搭建,让6000+加盟商成为了杨国福的“大客户”。不过,眼下,加盟商已经喂不饱杨国福了,向C端进军是下一个增长目标。


 

入局自热食品,第二曲线“生死未卜”

 

2021年初,杨国福麻辣烫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

 

旗舰店出售的产品主要有自热麻辣烫和火锅底料,包括麻辣牛腩、酸汤肥牛、番茄牛腩、番茄午餐肉、欧耶海鲜等不同口味,单盒价格在30-40元之间。

 

自热火锅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2020年2月以来,天猫上方便速食的整体销量同比增速接近700%,仅在京东平台上,“火锅自热”搜索显示结果多达7万多个。自热食品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而随着巨头的加入,赛道也越来越火热。

 

2018年,颐海国际旗下的8款自热火锅产品的收入升至4.45亿元,同比增长626%。

 

2020年10月28日,自热食品品牌自嗨锅宣布完成逾5000万美元C轮融资,从A轮融资到C轮融资,估值达到5亿美元,该品牌仅用了10个月时间。

 

种种数据都在表明,自热食品赛道“钱途无量”。

 

而本身有业务、供应链优势的杨国福,做自热食品,似乎再合适不过。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一方面,自热食品的火爆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还未有定论。

 

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自热食品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突出,饱受消费者诟病。

 

同时,自热食品的需求究竟有多大,也存在争议。有业内人士分析,自热食品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传统方便食品和外卖行业的不断挤压,自热食品恐怕很难维持激增的销量。    

 

对于杨国福推出的自热食品,就曾有消费者表示,“不如直接去店里吃”。

 

另一方面,作为新入局者,杨国福自热食品的销量可谓“一般般”。伯虎财经发现,杨国福的天猫官方旗舰店自2021年1月上线至今,除了一款火锅底料月销有2万+,一款自热食品月销有3000+,其他产品的月销量都在300以下。比起“同行们”亮眼的数据,杨国福的自热食品要“黯淡”得多。

  

(截图自杨国福旗舰店)

 

随着麻辣烫赛道竞争的白热化,向自热食品进军显然是杨国福不错的第二选择。但眼下,自热食品能否扛起增长大旗,还是个未知数。


 

上市,是走向王者还是“加速坠落”?

 

杨国福VS张亮,谁是中国麻辣烫之王?

 

杨国福比张亮大15岁,两人都来自宾县万发村,且属于远房亲戚。

 

由于两家麻辣烫一直紧追紧赶,门店数几乎不相上下,也都在业界赫赫有名,因而一直被称为“麻辣烫双雄”。张亮也曾回应,“谁是第一的问题交给时间。”

 

但随着杨国福上市,这种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戏剧性的变化。 

 

(图源:网络)

 

从2021年底,餐饮业迎来了一波上市潮,中式快餐老乡鸡、海鲜餐厅七欣天、面食和府捞面皆提交了招股书。

 

对此,有分析师表示,“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加入上市大军。”一方面融资、补充现金流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上市,把企业上升到集团化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杨国福计划到2025年,国内外门店数量总和达10000家。 

 

有观点认为,与此次扎堆IPO的乡村基、七欣天等连锁餐饮企业一样,提速开店将是杨国福上市融资后的重点计划,“如果基础设施搭建好,一旦有资本介入,就可以快速扩张,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那么,上市会助力杨国福成为“王者”吗?不一定。

 

上市,意味着要面临更严格的监管、更大的盈利压力。而食品安全、加盟商管理将是两座“大山”。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杨国福相关风险一栏中,光是关联企业敏感舆情就达52条,其中不乏“被通报”、“存在食安问题”等字眼。

 

杨国福也曾多次因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登上热搜,被监管机构点名。

 

1月15日,北京市消协根据市、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食安问题情况通报,整理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企业,其中就包括杨国福麻辣烫。


伯虎财经查询发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北京市餐饮大调查中,杨国福已累计有17家北京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按门店数位列第三,排在其后的张亮麻辣烫则有15家。

 

食安问题对于餐饮业而言,至关重要。每一次的曝光,都是一次品牌力的消耗。

 

此外,加盟店越多,对加盟管理的挑战就越大。而杨国福屡禁不止的食安问题,折射出的正是杨国福加盟管理的漏洞与不足。

 

早在2010年,杨国福就曾经历一场“加盟危机”。当时,由于扩张速度太快、麻辣烫入门门槛太低、加盟商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加盟商对总部的态度非常差,电话一打通,上来就骂人”,店内环境也脏乱不堪。

 

杨国福狠下心叫停了加盟,开始整顿筛选加盟商,整治加盟乱象。

 

不过,这种“再来一次”的机会显然越来越少了。

 

随着资本的进入,被放大的不仅是企业的规模,还有企业的短板与不足。而谁也不知道,杨国福这6000+加盟店,下一次又会在哪里“掉链子”,被抓包的代价是什么。

 

这么看来,成为王者与加速“坠落”,都有可能。

  

参考来源:
1、36氪:宾县双雄记:杨国福和张亮的麻辣江湖
2、吴晓波频道:杨国福和东北麻辣烫:东北经济的另一面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今日话题


Topic:你看好杨国福的上市发展路吗?

我们将挑选1位评论用心且点赞数较高的用户
送出一本《质量管理实战》
          截止时间2月14日18点

上期特别评论中奖名单:

@象王



往期推荐阅读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