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征文 | 鄂晓惠 :勤为先 俭为要 读为本

2017-08-21 鄂晓惠 星辰文化传媒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可以关注我们哦!



                             

勤为先  俭为要  读为本

——父亲的“三为” 家风

          

农历正月初五,父亲轻轻地走了。

父亲名叫鄂允文,他生前的书桌玻璃台板下一直压着“勤为先,俭为要,读为本”这九个字。父亲告诉我,这是爷爷临终前的嘱咐,也是全家老小几十年持家过日子的准则。


我们家是满族人,属“八旗”之首正黄旗。听父亲说,清朝覆灭的原因很多,而“八旗子弟” 凭借祖宗的福荫,领着“月钱”,贪图享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不思进取,沾染恶习,腐化堕落,这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原因。老舍先生因为是旗人,对“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知之甚多,写过自传体的文章《正红旗下》,对“八旗子弟” 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爷爷痛定思痛,留下“三为” 的遗嘱,以告诫子孙,免走败家歧路。父亲解释道:勤是勤勉,不偷懒;俭是节约,不浪费粮食;读是读书,读书明理、明事、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 




与老舍先生经历相似,父亲家道衰颓败落,少年失怙辍学,打工谋生,幸好投奔了解放军,靠自学成长为部队文化干事。1949年5月,父亲奉命从主力部队调到当时的苏北军区荣誉军人教养院(简称苏北荣院)院部工作,并随苏北军区进驻扬州。荣院临时设在东郊湾头古镇的山光寺(今颐和养老家园),后来迁到无锡青山湾。荣院的学员都是革命伤残军人,经历过枪林弹雨,有跨过江(长江、鸭绿江)的,有打过小鬼子的,还有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他们身上都有伤病,缺胳膊少腿的也有。还有一位名叫刘湘君的女伤员是受尽敌人酷刑而九死一生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四肢残废且耳失聪目失明。因此,父亲除了院部本职工作以外,还经常不分昼夜地在荣院里照顾他们。多日的朝夕相处,父亲与学员们产生深厚的感情,他利用休息时间,把学员们的英雄事迹汇编成书,书名《永不残废的人》,由华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极大地鼓舞了荣院学员们战胜病痛的斗志,也受到部队战士们的普遍欢迎。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转业到《无锡日报》任文艺编辑,因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实在抽不出时间照顾我,只好把我送到扬州外婆家寄养。 




“文革”期间,父亲因为坚持原则,不为保全自己而出卖別人,挨斗受批,被关到机电公司仓库,日以继夜钉木箱。闻讯后,我去仓库送饭,一见面,我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可是他的脸上竟看不出一丝委屈、愤懑,父亲爱抚地帮我边擦眼泪边说:“孩子,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像墙头上的草,风吹两边倒。”也许是饿狠了,捧起饭碗就大口大口扒饭,碗一丢,忙不迭地催我走:“乖囡,听话,赶紧回扬州,知识总归有用的,学习不能耽误!” 


拨乱反正后,父亲担任市文化系统领导,仍笔耕不辍,三更灯火五更鸡,先后创作了《蛇侠》《湖水情》《腐草》《梦回江南》《堂堂男子汉》等17部影视剧,其中电影《二泉映月》(该剧本早在“文革”前写好,“文革”中藏在荣毅仁后人、长春电影厂导演荣磊家,不料荣家遭遇一场大火被烧毁,后来凭记忆重写)参加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并获美国国际电影艺术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有一次,我去无锡探亲,正巧北京记者到我家采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父亲留记者吃饭,就在他给记者夹菜的时候,有一小块鸡蛋掉到桌子上,父亲毫不犹豫地从桌上夹起鸡蛋,又自然而然地放进嘴里吃掉。饭后,我送记者出门,她深有感慨地对我说:“接触过许多有身份的人,像你父亲这样没有架子,这样朴实而且生活节俭的不多见!” 


父亲走了,“三为” 字幅留给了我。看见字幅,好像父亲就在我身旁,慈祥地叮嘱我认认真真读书,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因此,我在岗时勤于钻研业务,是单位拔尖的技术骨干;退休以后,与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相比,我们老夫妻俩的生活少了些许花前月下的浪漫,不打麻将不遛狗,却多了阅读写作的快乐,天天读报看书成了一种生活常态。老两口生活节俭,平时能省的开支都省了,却自费订阅了13种报纸、9种杂志,在满足于做“书虫”这一点上,两人找到了共同交集,而且经常进社区、到学校、下军营,送书籍,做读书讲座,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由于阅读成果显著,爱人被评为扬州市“十佳”读者,家庭也成为区“最美家庭”,扬州市、江苏省与全国“书香之家”。




清风进家庭,润物细无声。平时,我们告诫子女们,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没有万贯家财,有的只是数以千计的藏书和浸沾血脉的文化气质。“勤为先,俭为要,读为本”是我家代代相传的醒世恒言。财富都是过眼云,唯有文章可以传世,让她们远离不良习俗、不沾不义之财。同时还要求她们勤劳本分、谨言慎行、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对弱势群体保持一颗悲悯之心,尽可能帮助别人。


在“三为” 家风的影响下,已担任领导工作的女儿、女婿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获“扬州市第二届最美警察提名奖”,并荣立三等功。就连读小学六年级的外孙女戴瑾玥与外孙王欣睿分别创作的童谣《五亭桥》《我们的宋夹城》,都收入《扬州2500周年城庆童谣精品集》。


近段时间,“家风” 成了热议的公众话题,引发人们的追寻与思考。我想,没有好的家训、家教,何谈好的家风?如果说世间有什么不朽,家风应该算上。也许千百个家庭就有千百个家风。但是,优良家风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笔不朽的财富。思前想后,我把父亲留给我的“三为”字幅郑重其事地转交给我的女儿,让她牢记“八旗子弟” 是如何从“官二代”、“ 富二代” 堕落为“垮掉的一代” 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身体力行,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鄂晓惠,满族,扬州医药公司主管药师,退休以后,热心公益,喜欢从阅读与写作中寻找乐趣,作品多次在国内文学刊物上发表,并数次获奖。 



往期征文回顾

首届“星辰杯”家族家风故事征文大赛启事

家风征文 | 谭莉  :母亲的账单

家风征文 | 郑家荣 :崇孝悌以正人伦

家风征文 | 周震亚: 母亲的大手与小脚

家风征文 | 王维新 :父亲与新闻的情缘

家风征文 | 钱翼斌: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星辰文化


专注于策划与文化传播

图书出版| 文化策划 | 媒体推广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770397

手机:15072470081

Q Q: 422103317    1157780380

地址:武汉市徐东大街福星惠誉国际城

   一期6栋2702


关注我们


          微信号:xingchenwenhua2016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周晨曦

主编:陈景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